APP下载

基于复盘模式的计算机通识课程管理研究

2022-08-01贾小军张春花刘子豪

嘉兴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通识教学活动

贾小军, 张春花, 刘子豪

(嘉兴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课程管理是指系统地经营和管理课程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组织和协调课程计划、改变和创新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式以适应校内和校外的需求、处理课程实施中产生的各种争议问题。对于一门具体课程,课程管理主要包括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育实践和质量评估机制等。[1-2]有效的课程管理对于调动教师创新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能力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以及教学评价进行持续改进,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绩效。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是高校各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计算机知识课程,能为“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赋能,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和用计算机求解问题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主要分为三类: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开发、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3]嘉兴学院计算机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A、B、C)、现代信息技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系统、Office高级应用、Photoshop设计与应用等。随着MOOC、SPOC或MOOC+SPOC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推广,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教学新范式深受教师的青睐,在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中掀起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热潮,[4-8]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复盘一直被认为是围棋选手增长棋力的最重要方法。魏本亚借鉴“复盘”模式,提出了“复盘式”评课,[9]在此基础上,不断有学者将“复盘式”评课加以完善并实践,应用在不同课程中。[10-12]柳传志则将“复盘”模式应用于企业管理,书写了联想传奇。[13-14]麦智杰将“复盘”作为方法论引入到辅导员工作当中,通过回顾目标、结果比对、叙述过程、自我剖析、众人设问、总结规律、案例佐证和复盘归档八个步骤,进行项目式复盘并反思成效和总结经验,以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15]借鉴“复盘”模式,还可以深度总结并挖掘历史突发事件的处置经验,为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供有效的处理模式。[16-17]李新年等将“复盘”模式应用于培训前、教学中、培训中和培训后四个阶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18]

源于围棋的“复盘”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教学、安全等领域,人们通过对事实或案例进行回顾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据此确认未来的操作方法。然而,目前鲜有关于“复盘”模式在课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更难见到其在高校通识课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本文借鉴“复盘”模式,提出对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进行课程管理复盘,以追求课程的不断优化,提升课程内涵和教学绩效,也为“复盘”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经验。

一、复盘、总结与反思

“复盘”是通过对已发生的事情进行回顾、总结得失、获得经验教训,从而掌握规律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达成终极目标,它不同于一般的总结与反思。

(一)复盘与总结

复盘与总结在目的、流程和形式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复盘与总结比对表

由表1可知,复盘在本质上具有明显优势。

(二)复盘与反思

哲学中,反思是指人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以及一切智力活动的结果作为对象而进行的思考,是对认识的再认识,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所以,反思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反映的反映,是认识经实践发展到再认识的高一阶段的反映。[19]反思用于教学,称为“教学反思”[20-21],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从表面上看,反思与复盘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与相似性,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初始阶段,复盘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预先设定的;而反思可能没有初始目标,而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或突然产生了超乎寻常的情况,才会事后思考。因此,反思是对过程中细节的思考,是复盘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复盘则是执行结果与预期结果产生差异的一种实践,是一种反思细节的活动。由于执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有可能不及预期目标,也有可能超出预期目标),需要重新“复现”当时的实施过程,从而剖析其中的原因和关键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本质原因,从而找到其中的规律,对原有预期结果或执行过程进行修改和调整,以达到最终目标,从中获得经验能力。

(三)复盘的本质与内涵

通过对总结、反思及复盘的概念梳理,明确复盘不只是简单地回顾、重复过去事情的经过,而是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事物的内在规律,并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全面反思的行为,包括目标制定是否合理、环境是否发生变化、现有的策略是否有效和有无创新的可能等。如果发现环境变了,导致对象的目标、结构、策略等需要调整,那就需要及时改进。同时,复盘是以学习为导向,挖掘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和失败的根本原因,最终找到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因此,复盘的本质是一种结构化的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真正的复盘是有意识地去发现实现目标过程中包含的有价值的事物,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或是其所对应的实施者内心的动机,对内外部环境、目标以及执行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总结其中的经验或教训,并思考如何用它指导下一步行动,以提升自身能力。

二、基于层级架构的课程管理复盘模式及流程

在计算机通识课程管理中,采用班本复盘(班本是指对于一个班级在教室或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课程组复盘和教研部复盘三种形式,通过点、线、面架构起多维交织的层级复盘模式,实现迭代推进,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通识课程管理复盘模式

(一)点状递进的班本复盘

课程及班本分别是各类计算机通识课程实施的“细胞”及具体场所,由若干位教师各自具体实施,少则3~5位,多则8~10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班本实施,每完成课程中的知识点、节、章或案例,即对教学活动进行快速回顾,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以便为下次教学活动提供指导。采用班本复盘重现教学活动细节,反思教学过程,调整优化活动进程,可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线式踏进的课程组复盘

课程组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织”,根据组内各班本间的共性特征制定相同课程单元的具体实施框架,同时,允许各班本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呈现个性化内容。当同一课程的相同教学内容实施结束后,一是可通过课程组复盘,审视课程中的各个教学主题目标是否达成;二是回顾每个阶段的实施情况;三是分析哪些方面有亮点,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四是总结提炼出普遍性经验,以期为之后开展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三)迭代推进的教研部复盘

在计算机通识课程决策机构的牵头下,教研部复盘按学期或按学年开展。对课程目标结果进行阶段性比对,在各课程组对课程内容实施复盘的基础上再次回顾进程,分析课程实施中的创新点及不足,总结经验,提升认知。通过教研部复盘,有助于不断提高课程决策者的思维能力及执行能力,使课程在重复反馈创新的过程中迭代推进,提升内涵。

从图1中可以观察到,对于计算机通识课程,可以由多位教师教授同一门课程或同一位教师教授多门课程,教师既可能是课程的管理者也可能是课程的实施者,而所有课程的决策管理则由教研部来执行。因此,整个课程管理形成一个闭环,不断地迭代推进、提升。

(四)计算机通识课程管理复盘的流程

课程管理复盘是课程目标驱动型的学习活动,有严谨的结构和目的性。将计算机通识课程的实施过程再进行复盘,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以提升每一位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及掌握能力,具体复盘流程见如图2所示。

图2 计算机通识课程管理复盘流程

1.回顾目标,审视课程教学方案

无论是班本的具体教学活动复盘、课程组的教学主题内容复盘还是教研部的阶段复盘,都要清楚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是什么。实施期间可以针对具体内容分解目标,再回顾制订的教学活动计划是什么、事先预设的方案是怎样的、课程思政元素是什么、章节内容的“二性一度”如何,如Office高级应用课程中有关“Word高级应用”章节的核心目标是“理解样式、段落、页、分节、题注、交叉引用、域等概念,熟练掌握Word长文档排版方法、能实现复杂的表格设计及图文混排,熟练掌握邮件合并”。在章节目标下预设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如:采用学生为主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借助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进行多元知识的获取与学习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求伯君与WPS”的思政案例,传递科学奋斗及首创精神;实施基于邮件合并的批量报销单生成案例。重新回顾目标是为了与实际的实施结果进行比对,审视当初的出发点。

2.描述结果,比对课程目标

通过回顾还原课程实施的最终结果,并将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比对,找到实际结果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别。这里的结果主要指的是超出计划和预设而产生的突发情况和问题。此阶段通过若干问题进行推进,包括“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情境下?是怎么发生的?与目标相比,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未达到预期目标?”等,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课程教学“三种循环结构”,在实施中原本预设的教学活动按照先“while循环”、其次“do while循环”、最后“for循环”的次序进行讲授,但是在具体实施中,部分教师按先“for”再“while”最后“do while”的次序讲授,结果发现,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明显的改善。因此,通过比较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可以发现复盘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和课程实际拥有的价值所在。

3.识别差距,剖析实施过程

通过比对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据此分析原因。如,在现代信息技术导论课程实施一学期之后,开展了教研部层面的课程“阶段性复盘”,发现有些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时,采用的技术及案例还停留在一年前的水平,这极大地削弱了课程与专业知识的对接。目前,嘉兴学院部分教师采用了小组互评方式对各组提交的主题作品,包括相关背景知识、技术、产品及应用案例进行小组评阅。这种教学模式在实现知识共享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如,通过分析当今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与模式,比对国内外发展的异同并分析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总结经验,优化实施路径

通过复盘,可以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建构课程,从不同的领域挖掘不同的资源和素材,从不同的层面逐步提升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利用课程复盘,教师可以从不同视角出发,优化课程的实施路径,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实践提供指引。

三、成效分析

课程管理在计算机通识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整合课程资源

近年来,为实现通识课程为专业“精准服务”,不同学院甚至同一学院不同专业对同一门计算机通识课程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浪费了部分课程资源。而利用课程管理复盘,可灵活调整学校内不同专业同一门课程实施的不同教学计划,并整合不同课程之间的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指引,深入研究不同专业、不同类型课程的根本价值追求,以便进行跨专业的课程设置,整合同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对统一的教学计划。如,对于工科类专业,同时开设有C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C程序设计相关课程,通过课程复盘,可以进一步梳理这些课程指向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其课程内容及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课程最优化。

(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衡量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指标。通过沙龙、讲座、集体评课、研讨等复盘形式,为相关教师搭建平台,相互交流畅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教学思维碰撞,贡献解决良策,以期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促进教师多元化发展,共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进步”的传帮带效应。

(三)提升课程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在课程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复盘不但有对原有课程经验的整合与传承,而且有应学生发展之需、顺时代发展之势而进行的各种革新与创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技巧等。强化课程管理的复盘,能够有效提升整个计算机通识课程对专业的育人体系、育人模式、课程内容、实施方略、评价手段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长性思维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被广泛使用,在此基础上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在高校应运而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如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应用综合知识,即培养学生的成长性思维能力,是翻转课堂学习中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课程管理复盘,可以重现课堂场景细节,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学习阶段,探究教学技巧,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增量知识,培养成长性思维能力。

(五)促进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落地

课程思政承载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说到底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计算机通识课程量大面广,主要针对大一年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可塑性强。可借助复盘模式,在班本复盘、课程组复盘和教研部复盘过程中,反思课程在具体教学中实施的课程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情怀、专业理论意识、职业道德教育、科学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体系,可以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想和精神升华,达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育人目标。

综上,采用复盘模式的计算机通识课程管理,对于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发展、增强教学凝聚力、培养学生成长性思维能力、促进课程思政元素落地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丰富课程内涵、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通识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基于PDCA循环理论江苏开放大学课程管理模式构建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