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人文社科类图书内容质量把关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2022-07-26杨莉

今传媒 2022年5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

杨莉

摘 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出版单位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人文社科类图书尤其需要注意导向问题,笔者通过质检的书稿案例,尝试对其中存在的内容把关问题进行归类梳理,希望通过总结引起同行的关注,并为相关编辑出版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容把关;政治方向;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5-0075-04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图书出版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光荣使命,应自觉承担起应有的担当作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导向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1]2018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2]

作为图书出版从业者,如何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保证图书内容质量高水平出版,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及时总结经验的重要问题。但是,关于编辑业务的相关研究和经验总结较为缺乏。为此,笔者尝试总结近年来在图书质检中发现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希望能够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和出版质量的提高。

一、图书质量检查应严把政治方向关

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人文社科类图书在进行选题策划时首要的原则。但是,由于人文社科类图书的特殊性,一些问题暗藏在书稿的字里行间或者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角落,極易被忽视。

(一)有关国家性质、根本制度问题

在策划组稿环节,编辑都会对作者说明,书稿中不得出现诋毁我国根本制度的内容。但是,作者在引用的论述还会出现问题。近些年,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较多,在谈论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曾看到这样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还不够激进,它执着于一种威权主义和过时的认识。”由此可见,编辑应重点关注学术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失去了理论依据,这显然是政治方向问题。编辑除了要注意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内容不能有批判性的评价,还要注意书稿中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叙述。例如,“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的制度本身有局限性。”这样的判断表面是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实质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和否定。我们知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此类举例属于政治方向问题,应该直接删除。

(二)有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问题

这类问题经常会出现在不易察觉的地方,比如,国际会议或在注释中出现如“台湾法律、台湾设立的国立机构”等字眼;使用中国地名的旧称,以及一些非法或带有殖民色彩的称谓,这些也都直接关涉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比如,把我国藏南地区称为“阿鲁纳恰尔邦”,黄海称为“西海”;还有“远东”“支那”等称谓。早在1946年6月,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派代表团到日本,通知日本外务省今后不许再用“支那”一词称中国。“远东”一词则是欧美人使用的地理概念,是与欧洲国家在亚洲的侵略殖民活动联系,编辑看到这些名词要特别注意。

(三)西方中心论

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尖锐复杂,人文社科类图书与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辨识书稿是否是西方站位,这也是判断书稿政治方向是否正确的重要方面。比如,一本有关中西文化的图书,其立论基础是:“西方向全球进行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扩张的一个基本信念就是西方文化不仅是西方文化,而且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西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全人类的标准……”可见,这段文字就是完全站在西方立场上的,错误的立场不可能有正确的结论,应予以删除。

(四)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一般都打着“价值中立”“学术反思”“重新评价”等学术研究的旗号,自称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还原史实。比如,“历史研究者无权用预先准备好的‘正确’观点对史料加以剪裁,如果历史本身是毛茸茸的,那就保留它毛茸茸的状态。”不加判断地还原所谓的历史,这是典型的唯心史观。再比如,一本关于梁启超思想研究的书稿中写道:“就20世纪的中国来说,一味地提倡革命、肯定革命、歌颂革命,的确并非好事,而是思想史上值得研究和总结的一大问题。”书稿中否定和“告别”革命,宣扬和鼓吹改良,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同样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是要坚决抵制的。

(五)涉及宗教信仰、民族问题的不妥措辞和不当评价

人文社科类图书还有一些涉及宗教、民族问题的内容,编辑一定要注意识别书稿中出现过度宣传宗教信仰的内容,有的书稿还把宗教信仰的内容迷信化,夸大宗教信仰的作用,美化宗教修身养性的作用。对宗教信仰的好坏、宗教文化的评价都是要避免的;对宗教禁忌和各民族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描述与讨论也要格外注意,要尊重各民族的饮食禁忌和其他风俗习惯。有的图书把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问题归结到民族政策、民族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上,这是极不妥当的。对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把风俗习惯直接与野蛮、落后对应,等等,这种伤害少数民族情感、破坏民族团结的内容也是要避免的。

(六)以偏概全,借谈社会问题抨击文化教育制度

有的书稿表面谈我国文化发展、教育改革问题,实际却是在对文化、教育制度抨击,把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不良的社会现象也归结为是制度造成的。因此,编辑看到这样的论述一定要有敏感意识,对夸大渲染的言语进行删减。

二、图书质量检查应严把价值取向关

在质检书稿中,除了政治方向问题,还有不少价值取向问题,笔者根据相关案例归类梳理如下。

(一)不良示范内容

书稿中有自杀、暴力、犯罪等内容,这类问题往往出现在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图书中。在分析自杀心理问题、犯罪问题时,常常会用具体翔实的案例,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很容易造成负面引导。此外,有的图书甚至展示吸毒工具、赌博作弊器具,细致描述的内容极易引发模仿,编辑一定要警惕,做好处理。

(二)社会热点问题的炒作

在一些讨论时政、社会问题的书稿中,编辑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度,因为过度、过细的描述很容易带入主观判断,从而误导读者过度解读。还有一种在描述社会热点时,会有可能引发或放大社会矛盾。因此,看到社会热点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书稿内容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而是要仔细辨识其中有没有隐含着激化社会矛盾的风险。

(三)有关歧视性内容

性别不同、职业有别,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些书稿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区别对待,有的书稿依然存在女性歧视内容,就是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编辑在看到地域、性别、职业之间的比较时尤其要具有敏感意识,作为资料进行学术研究的比较可以,但有指向性的歧视必需予以删除。

(四)随意对名著、历史以及其中重要人物进行改写

有不少图书偏向使用“戏说”“大话”“新解”之类的词语,在书中对名著、历史或者其中的人物进行改写,美其名曰娱乐化、趣味化的表现,对这类选题,在策划组稿阶段就要谨慎。

(五)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加选择地进行宣扬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进行宣扬,比如,把社会分成高低上下几层,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有些书稿还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仍然大加称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需要发扬光大的精髓,但不代表所有的传统思想都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当代价值的。编辑对此同样要具有辨识能力,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六)对明星艺人、娱乐圈名人的不当宣传

近几年,有些书稿中频繁出现明星艺人的名人身影,一些所谓“顶流”,不经奋斗走捷径,追求奢华的生活,他们在年轻人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科学家、为国家做出特殊贡献的功勋元老、默默无闻奉献的劳动者,这些明星效应对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极其有害,编辑对此也必须警惕。

(七)行文论说中价值取向词语的滥用

一是“全球化”一词的套用。经济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不少作者对“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并不到位,以至于把“全球化”套用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我们知道,各国政治体制、军事制度各不相同,文化更是丰富多样,用“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等来描述这些多元化的内涵显然是不恰当的。二是“普世价值”一词的使用。西方国家声称自己的价值观和体制普世适用,通过推行西方价值观演变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国家。比如,一本新闻报道的书稿有一句:“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能使报道本身的影响和意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其更具有西方的普世价值。”很显然,如果认可一种普世价值的存在,那就是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而中国从古至今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三是“公民社会”一词的引用。20世纪90年代后,公民社会研究热潮从西方学术界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强调以独立性、民主自由的第三方力量制衡威权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因此,在书稿中宣扬所谓的“公民社会”,一定要认清其本质,切不可人云亦云、掉以轻心。四是“阶层”一词的随意使用。人文社科图书中,在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时,容易出现“阶层”这样的字眼。比如,文学对底层生活的关注,调查社会问题从下层社会开始,高层的决策意见如何如何,百姓和高层的对立讨论等等,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没有高低、上下之分,这种分层不符合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在书稿中任意使用极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确保图书内容质量,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辨別力和业务素养

(一)牢记出版原则并烂熟于心

国务院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是图书出版必须坚守的原则,是政治方向关、价值取向关和出版导向关。这些内容就像一把标尺,直接衡量书稿内容是否“合法合规”。编辑只有练就相应的识别能力,才能进行有针对地删减处理,确保书稿的内容质量。

(二)加强学习,提高政治辨别力

编辑要紧跟国家对出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辨别力和业务能力。无论是社内社外,还是线上线下的各种培训,都要高度重视内容把关问题,把把关问题放在首位。

(三)具备高度的责任感

把关问题是否做得好与编辑的责任意识紧密相关,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才有对出版内容的高度警觉。在具体的编辑加工中,编辑要在复审、终审意见中学习经验,有意识地把遇到的把关问题积累起来,并做规律性的总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辨别力。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内容风险问题会以各种复杂的面目出现,尤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导向问题,把关是否到位,归根结底在于把关人的政治素养和把关能力。出版单位要防范内容风险,就要培养编辑的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摆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26-27.

[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39-342.

[3]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02.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浅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