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空间形态在现代学校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2022-07-25刘爽

大科技 2022年28期
关键词:流线院落轴线

刘爽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1 书院空间形态的必要性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教育机构,是民间教育及学术的主要活动场所,具备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1]。书院建筑通过严谨的轴线布局,穿插、围合营造多级院落,使书院的场所空间更具包容性和积极性。主体建筑通过合院式布局使院落空间从外向内收敛,形成积极空间,增加凝聚性和安全感。以场所感受作为暗示,引导学子沉淀浮躁之心,谦卑处世,集结成精神文化氛围。而书院的这种建立场所精神的设计手法正是现代校园公共空间建设中所缺少的。

探讨书院空间形态的模式和营造手法,将传统文化载体所体现的人文情节结合到当代校园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中,尝试提出在书院空间模式的引导下进行现代校园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校园公共空间场所精神和人文氛围的重塑,为现代教育理念和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2 书院建筑空间的分析

2.1 轴线布局

传统书院的建筑布局多在纵轴上按纵深布置,次要建筑安置在两侧的次轴线上,并在横向轴线上做扩展。院落的数量根据书院规模的大小确定。例如岳麓书院依山而建,以主次轴线形成纵向布局,逐步升高,与周围环境融合,大尺寸建筑群形成相对独立的院落体系。白鹿洞书院采用多轴并置的自由布局,横向扩展,形成各自的院落。

2.2 院落组合

书院建筑的院落空间可以通过墙、廊、合院的形式打破严肃的轴线布局,营造出随意、轻松的空间氛围。不同的院落的穿插组合使得书院空间层次丰富,在主体建筑空间在轴线上布局,通过院落梳理流线,形成一个有导向的整体空间。不同院落呈现出不同的园林景观,也使得书院建筑院落组合更为别致。院落围合形成封闭私密空间,满足了师生以人为中心的研学空间,同时空间内聚型的院落也形成了室外的共享空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交流的场所。

2.3 空间尺度

书院建筑注重空间的主从关系,因此,它的空间规模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尺度的空间规划体现在书院建筑群的礼堂、庭院、祭祀庭院等,这些空间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属于复杂的空间,可以满足讲学、交流、休憩等多种行为需求,具有一定的纪念性质,是整个建筑群中需要突出的中心建筑。小规模的空间,比如厢房和斋堂前面的庭院,规模更小、更窄、更具亲和力[2]。合理的尺度、比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活动需求,不同的建筑体量和不同的院落空间的尺度,使整个建筑具有一种富有节奏感的节奏感。

2.4 游走流线

传统书院讲求空间的流动性,以求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心态[3]。这使书院的布局不仅是空间上的推进,还进一步演化成时间上的推进,在行进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感情和交流。大多数书院的院落空间环环相扣,通过庭院、门洞、游廊相联系,形成流畅完整的步行流线,提升了师生更多交往的可能性。反复的交往可以增强人与人、人与周边环境界面的熟悉感和领域感,进一步认同场所,最终产生归属感和场所精神。

3 书院空间形态的设计手法

3.1 建筑的轴线布局

校园规划应尊重书院轴线布局的原则,体现建筑的主次关系,形成多个空间层次,增加校园的秩序性,营造场所精神。建筑的布局根据建筑功能分区布置,结合建筑尺度、开放空间虚实对比,形成韵律感。

3.2 院落的组合营造

院落的围合营造出内聚性的空间,给人以归属感,使人想驻足停留,从而增加孩子们在其中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的可能性。在学校设计中可采用U 字型或回字型的组合方式,构建院落,营造空间围合感。这种半围合的院落超一个方向打开,具有明显的超向性和开放性。同时还应考虑院落的空间尺度感,规模较大的主体建筑采用较大的院落,凸显其庄重,而次要空间的院落可适当收紧,形成内聚,增加互动性,是学校空间形态丰富多变。

3.3 游走流线的引导

校园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可通过院落、连廊、灰空间、片墙、景观式台地的复合化界面来做指引,让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孩子们在这种若有若无的界面观察到另一空间中发生的活动,从而形成一种交往的暗示与空间的引导。通过不同界面的设计手法,从线到面形成一个动态的空间体验,对建筑空间有所感知,与环境产生对话和交流。

4 书院空间形态设计实践

4.1 规划理念

贵阳市李端棻中学高中部位于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西北侧,处于龙洞堡大道与龙水路之间,与城市中央公园紧邻。交通便捷,离龙洞堡国际机场与东客车站只有20min 车程距离。高中部规划总用地面积183.28 亩,计容用地面积171.67 亩。项目基地坡向主要以南北向为主,北高南低,高差相差10m。西面是自然山体,用地范围内以丘陵地貌为主,地形较为平缓,植被茂密。用地中有块植被良好的树林。拥有很好的自然条件来营造一所最美的“森林书院”。

书院作为中国传道受业的“大学”之地,也是教育建筑的空间原型。根植与传统书院的规划格局,确立了多进主轴与东西院落基本空间形态。李端棻中学设计以“书院气息”的基调,聚焦未来学校的设计标准和“书院漫步”的设计理念,呈现典雅端庄的学院式建筑风格和“前庭后院”的中国传统书院布局。

4.2 规划结构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遵循轴线应用、院落围合、游走流线引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场地大小与地势,在规划功能结构上,以构建学渊纪念公园为教育区的中心,围绕学渊公园分别形成以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为主题,极具纪念性的两条轴线,按规划设计要求,分别形成高中部和初中部,分别打造片区次级中心。高中部构建5 个组团,分别是围绕学渊公园的生活区、公共区、教学区、运动区及面向学渊公园的李端棻学堂。并在校园内各个公共建筑及公共活动空间分布景观节点,更好的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图1)。

图1 贵阳市李端棻中学高中部

学校场地空间利用非常紧张,合理利用现状地形设计单体建筑,构建山水融合的书院式校园环境,满足校园亲切舒适的尺度是规划的核心。将校园公共空间:礼堂、学生食堂、李端棻学堂面向学渊公园铺开布置在校园规划主路上,形成一个包含学术交流演绎展示功能的综合体(图2)。在满足疏散的同时,对内亦可对外,这也与学校国际交流的办学特点高度契合。

图2 学渊公园沿线高中部

4.3 交通流线

校园道路路网结合地形布置,形成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在校园外围组织车行道路环线,校园内部步行流线沿校园文化礼仪轴展开,分别至学生生活区和教学活动区。通过营造主题性庭院、森林入校园的观景视线廊道、校园慢跑道、文化景观步道等将校园各功能区域相互连接,形成书院式游走流线,建立多元化、多体系、层次丰富的校园步行系统。

4.4 书院式公共空间

基于承古启新的初衷,通过设计延续传统的书院空间序列,赋形于具有生命力的现代校园空间,重塑教学秩序,发觉空间可能性是李端棻中学的设计愿景。以创造多样的路径选择来扩充有效的公共空间,随着园林景观的注入,建立书院漫步的空间模式。多重路径的布局不仅能够充分挖掘整个校园的空间潜力,还能够增加快捷通道,兼具交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一步移景异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行径中激发探索空间的趣味性。为了整体打造校园环境,设计从空间结构出发,在解决场地高差问题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便捷同时又充满乐趣的书院式公共空间。

在综合教学组团以院落为中心集中布置,形成知识之院、科技之院、人文之院、艺术之院等主题书院式空间。使教学行为不止于教室之中,阅读行为也不仅止步于图书馆内,而是进一步扩大到校园的公共空间。

整个院落的空间布局中,设计采用了多层次的院落空间来拓展学生自发的学习空间。第一层级的院落是最大尺度的运动场,主要以学生的运动、课间操等集体活动为主,在围合界面和景观绿化中形成休憩、观赛、交流场所。教学楼与连廊间形成的次级庭院,以提供阅读学习、课间交流、组团活动,或独立活动的空间为目的(图3)。其一定的私密性和安静环境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氛围,结合廊道的视线交流,庭院空间的宜人尺度、曲折幽径的架空空间以及自然环境的亲密交流等,这些充满丰富自然元素的室内外过度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在学习中的趣味性感受。

图3 高中部教学组团

4.5 建筑风貌控制

李端棻中学高中部最初的校园及文化构建是以李端棻与中国近代教育“贵阳一中”之间的历史渊源为主题做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为一体,突出了现代校园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融。主体建筑设计手法:建筑随形就势,借鉴传统书院建筑形态,加入现代设计元素,采用变形、抽象等手法,通过采用现代材料表现传统书院建筑坡屋顶的神韵,既延续书院建筑的文化特色,又体现现代校园的时代特色。采用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营造良好的环境空间,使建筑富有浓厚的书院氛围。在建筑色彩方面,设计建筑以青、灰为主色调,局部施以明快、亮丽的褐色作为点缀。青山绿水之间,清丽淡雅,犹如一幅风景秀丽的写意山水画卷。

5 结语

书院建筑空间作为空间布局的一种手法,也应随时代而发展,在保持精神不变的同时结合时代需求变幻出更多元化的形态,因此只能从传统空间场所的设计理念和具体方法论入手进行研究,将传统书院建筑空间场所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表达作为对当今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借鉴,吸取精华融会贯通,使传统书院场所精神与现代校园相融合,以此实现校园公共空间中场所精神和人文氛围的重现,而这也是建筑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猜你喜欢

流线院落轴线
八一作品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空铁联运+城市轴线,广州北“珠江新城”崛起!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圆柱轴线相交相贯线解析性质分析
几何映射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密集导向流线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