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与MRI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探究

2022-07-25李岳贾非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挫裂伤血型颅脑

李岳 贾非

·临床研究·

CT与MRI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探究

李岳*1贾非2

(1.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河南 新乡 453000;2.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河南 新乡 453000)

探究CT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选取2018年9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对比CT和MRI检查对重型颅内损伤患者各处损伤的检查结果、检查效能,并采用Kappa检验检查结果的一致性。MRI在脑挫裂伤部位、出血型、非出血型检出率高于CT,而在颅内损伤、薄层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低于CT检查(P<0.05)。MRI检查漏诊率低于CT检查,而敏感度高于CT检查(P<0.05)。CT和MRI在颅内骨折、脑挫裂伤部位、弥漫性轴索损伤检查一致性较差,在颅底骨折检查一致性高。CT与MRI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各有利弊,两者可互相补给,可根据患者需求进行选择。如是病情严重者,可先行CT检查,对于结果呈阴性者,可再次行MRI检查。

CT;MRI;重型颅脑损伤;诊断价值

重型颅内损伤主要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引发的脑组织损伤,该病具有病程快、死亡率高的特点[1]。据国内大宗病例报告显示,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展,且病死率高达约51.8%[2]。重型颅脑损伤一般情况下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引发头痛、智力下降、偏瘫、视力下降等情况,严重者呈植物人状态,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因此,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重型颅内损伤的主要检查手段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其中CT检查手段作为颅脑损伤的首选手段,由于其呈现的清晰度较高,对于颅内具体伤情及变化能准确定位并做出判断,结果方便迅速,易被患者接受。但对于少数患者的脑内部细微损伤无法作出判定[3],具有一定局限性。而MRI检查可避免颅底骨伪影的干扰,无辐射损伤,且后颅窝组织显示清晰,可清楚显示颅底和脑顶附近的异常病变,及时确定病变的位置、性质和程度,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非出血性病变和出血性疾病可作出准确判断[4]。

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CT与MRI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从而为临床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合理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检查需在患者受伤72h内进行;(2)无MRI检查禁忌症者;(3)确诊金标准参考《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5]标准;(4)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2)合并其他器官并发症和免疫系统疾病;(3)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其中男66例,女46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57.3±6.29)岁;致病原因:重物捶打44例,车祸27例,高楼坠落23例,其他原因17例,临床表现:头痛49例,偏瘫28例,视力下降17例,身体抽搐18例,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8分者89例,9~12分者14例,13~15分者9例。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CT

首先叮嘱患者呈平卧,双手放于身体两侧训练病人吸气及屏气。选择深圳市安科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的ANATOM 16 HD 多层螺旋CT仪器,实施常规轴位扫描;设置扫描层厚为5 mm,层距为5 mm,扫描层数为11层,怀疑后颅窝病变的患者用3~5 mm的薄层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矩阵512 × 512,扫描跟踪时间2~3 S,窗位30~55 Hu,窗宽85~100 Hu。

1.2.2 MRI检查

嘱咐病人体位呈仰卧状态,取头先进。采用Philip Achieva 3.0T 磁共振仪,扫描参数设置使用了T2WI/FSE、T1WI/IR 横轴位、T1WI/IR矢状位,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其中横轴位IR T1WI设置为TR600 ms,TE25 ms,横轴位FSE T2WI设置为TR 3000 ms,TE 55 ms,矢状位IR T1WI设置为TR 1800 ms,TE 19 ms。每个序列的层厚为4 mm,层间距为1 mm,矩阵 256×224,NEX为2~3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CT和MRI检查)

1.2.3 数据分析

将两种检测出的具体扫描数据及图像传至影像学工作站,由2名具有中级职称的影像医师共同讨论诊断结果,并达成一致。

1.3 观察指标

1.3.1 检出率

对比CT和MRI对重型颅内损伤各处损伤的检查结果。

1.3.2 效能分析

对比CT与MRI检出结果效能分析:以临床诊断确诊例数为标准,进行分析。

1.3.3 结果的一致性

分析CT与MRI检查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CT、MRI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检出率

MRI在脑挫裂伤部位、出血型、非出血型检出率高于CT,而在颅内损伤、薄层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低于CT(P<0.05)。见表1。

2.2 效能分析

CT检查中漏诊2例颅内骨折、3例颅底骨折、18例脑挫裂伤部位、4例出血型、7例非出血型,漏诊率为30.35%(34/112),敏感度为69.64%(78/112)。

MRI检查中漏诊1例颅内骨折、3例颅底骨折、4例薄层蛛网膜下腔出血,漏诊率为7.14%(8/112),敏感度为92.85%(104/112)。MRI检查漏诊率低于CT检查,而敏感度高于CT,具有可比性(P<0.05)。

2.3 一致性

CT和MRI在颅内骨折、脑挫裂伤部位、弥漫性轴索损伤检查一致性较差,在颅底骨折检查一致性高。

表1 CT和MRI对重型颅内损伤各处损伤的检出率比较

注:两组间比较,aP<0.05。

表2 CT和MRI检出异常部位的一致性比较

3 讨论

CT检查手段作为颅脑损伤的首选手段,由于其呈现的清晰度较高,且结果方便迅速,易被患者接受。但是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在疾病定位上,对于脑血管病变中具体属哪一个血管、部位、数目、侧枝循环等CT扫描不能准确显示[6-7]。同时由于病灶太小或接近颅底、颅顶致密骨、切层厚度过多,受“容积效应”的影响,易发生漏诊;对一些早期疾病如脑梗塞,病灶与正常脑组织尚未形成差异,较大密度也易产生漏诊;对亚急性及慢性颅脑血肿,如果因范围大、厚度小、密度与周围脑组织相仿时也易漏诊[8-9]。

本次研究中显示CT检查漏诊率为30.35%,高于MRI检查。MRI检查可避免颅底骨伪影的干扰,无辐射损伤,且后颅窝组织显示清晰,软组织分辨率,通过高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可清楚显示颅底和脑顶附近的异常病变,及时确定病变的位置、性质和程度[10]。有研究认为其尤其适用于重型颅内损伤患者中,对于CT检查呈阴性的患者行MRI检查对其判断和预后治疗具有特殊意义[11]。然而近年来也有研究认为在颅内损伤患者中,CT扫描发现硬膜外血肿和蛛网膜膜下出血和颅骨骨折的病变部位明显多于MRI,而MRI检出的硬膜下血肿、脑叶挫伤和裂伤、深部脑挫裂伤的数量明显多于CT[12]。本次研究显示MRI在脑挫裂伤部位、出血型、非出血型检出率高于CT,而在颅内损伤、薄层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低于CT,说明两种检查方法在颅脑损伤诊断中各有所长,MRI对于轻微、细小的局部脑损伤诊断效果优于CT检查,原因可能是前者拥有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和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尤其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可显示人体器官或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其信号强度变化,对微小病变检出率高,且穿透性强,对于缺血敏感性极高。另外,本次研究显示,MRI在颅底骨折检查一致性高,对于颅底骨折均难以诊断,原因可能是MRI检查对于颅底其信号较低,需依赖间接征象进行判定,而CT对脑内部一些细微损伤的变化无法清楚显示[13]。

综上,CT与MRI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各有利弊,两者可互相补给,根据患者需求进行选择。如是病情严重者,可先行CT检查,对于结果呈阴性者,可再次行MRI检查。

1 祝斐, 金卫星, 杨勇, 等. CT与MRI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附29例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 24(11): 678-680.

2 张泽奎, 杜刚, 蒲鹏.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CT像计分与GSC评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预后预测价值初探[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 18(1): 22-24, 47.

3 周珏, 刘赤岩. 探究CT与MRI检查诊断脑外伤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疗设备, 2019, 34(S01): 122-124.

4 刘宏, 吴政俊, 何明方. MSCT和MR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 17(12): 17-19.

5 杨哲, 党介一. 急性闭合性轻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分型及治疗[J]. 中华综合医学, 2002, 003(10): 951-952.

6 武峰, 齐磊, 金亮, 等. CT影像学特征结合MEWS评分评估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 18(1): 11-13, 21.

7 陈鹏飞, 梁奕, 王剑. MSCT对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其预后评估价值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 19(8): 22-24.

8 BROOKE BONSACK, MATT HEYCK, CHASE KINGSBURY, et al. Fast-tracking regenerative medicine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20, 15(7): 1179-1190.

9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in Dr. Zainoel Abidin Public Hospital Banda Aceh, Indonesia[J]. Progres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0, 9(1): 194-200.

10 余佩君, 华政权. 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J]. 贵州医药, 2019, 43(12): 1978-1979.

11 张会文, 文建英, 李婷婷, 等. CT、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鉴别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 17(7): 26-28, 34.

12 周程远, 姚大伟, 刘艳海, 等. 磁共振成像(MRI)在犬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兽医学报, 2019, 39(12): 2435-2440.

13 宋春杰, 李俊, 徐海清, 等. 表观弥散系数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技术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预后研究[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 33(5): 609-612.

(2022-5-5)

李岳,住院医师,男,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Email:ly1597532022@163.com。

猜你喜欢

挫裂伤血型颅脑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双额叶挫裂伤后患者病情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血型也会改变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针对双额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的研究
CT“李琦岛征”和“黑洞征”对脑挫裂伤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脑挫裂伤护理体会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