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二叠系风城组沉积体系

2022-07-25于洪洲王越周健薛雁

新疆石油地质 2022年4期
关键词:白云岩三角洲泥质

于洪洲,王越,周健,薛雁

(中国石化 胜利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 东营 257015)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发育碱湖优质烃源岩[1],是盆地西北缘百里油区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2]。

2011 年,在风南7 井和风南14 井风城组白云质岩储集层中压裂获得工业油流。2018 年,在斜坡区部署玛页1 井,针对风城组细粒白云岩段进行直井多层压裂后试油,最高日产油量为50.6 m3[3]。在哈拉阿拉特山(简称哈山)地区部署的哈山11 井,风城组白云质岩段日产油量峰值为2.26 m3。整体来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组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前人针对盆地西北缘原型盆地、沉积充填、构造演化等开展了研究,认为西北缘早二叠世为同沉降阶段[4],哈山山前地区发育扇三角洲[5],玛湖凹陷发育半深湖—深湖[6-7];也有学者认为风城组为残留海封闭后的咸湖沉积[8],发育巨厚暗色泥岩,富菌藻类有机质,生烃能力强[9];早二叠世后,哈山地区经历多期逆冲推覆[10],晚二叠世逆冲推覆变形最强烈,导致该区石炭系—中二叠统推覆叠加[11-12]。前人对风城组沉积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北缘斜坡带和玛湖凹陷,哈山地区下二叠统风城组逆冲推覆叠加,其原始沉积体系特征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

本文综合哈山地区和乌夏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对该区下二叠统进行构造演化分析,落实地层原始分布范围,进行沉积相类型分析及对比,明确风城组原始沉积体系分布,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概况

哈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部与和什托洛盖盆地相接,南部与玛湖凹陷相邻,由北向南可划分为逆冲推覆带、乌夏断褶带和南部单斜带[13-14](图1)。

哈山地区二叠系自下而上发育佳木河组、风城组、夏子街组和下乌尔禾组,风城组自下而上划分为风一段、风二段和风三段。风一段主要发育深灰色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粉砂岩,局部发育火山碎屑岩;风二段发育厚层泥质白云岩和凝灰质白云岩,夹有薄层深灰色白云质泥岩,为白云质岩集中发育段;风三段主要发育灰色砾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等粗碎屑岩,局部发育火山碎屑岩和泥质白云岩。

2 构造特征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纪洋壳俯冲碰撞[15],达尔布特断裂形成[16]。晚石炭世,达尔布特断裂活动,古生界抬升,形成低矮的加依尔山和哈拉阿拉特山[17],控制了研究区二叠系沉积。下二叠统风城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为伸展裂陷环境[18-19],之后经历晚二叠世—三叠纪强烈逆冲推覆阶段、侏罗纪—白垩纪弱挤压逆冲阶段和新生代挤压抬升兼走滑调整阶段。哈山逆冲推覆带主要形成于晚二叠世,与三叠纪—侏罗纪的逆冲推覆相比,二叠纪推覆距离长,缩短量大,不同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哈山地区西部整体以推覆叠加为主,地层主要沿风城组膏泥岩顺层滑脱(图2a);中部整体具有冲断叠加特征,发育4 条主干断层,断层倾角较大(图2b);东部以冲断褶皱为主,构造活动明显弱于西部和中部,断层倾角较小(图2c)。

3 地层恢复

利用2D-move 软件开展哈山各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计算下二叠统变形缩短距离,从而确定地层的原始分布范围,计算各井钻遇地层的推覆移动距离(图3)。研究表明,哈山地区晚二叠世为强烈逆冲推覆阶段,通过典型剖面构造演化分析计算,哈山地区西部、中部和东部下二叠统的变形缩短距离分别为30.0 km、25.2 km 和15.0 km(图4),从西向东地层缩短量减小,反映了挤压作用由西向东逐渐减弱。此外,通过对哈山地区其余多条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演化分析,计算出哈山地区下二叠统从早二叠世至现今的缩短距离,西部、中部和东部分别为33.0~40.0 km、25.0~30.0 km 和15.0~20.0 km。

4 沉积体系

4.1 沉积相类型

(1)扇三角洲 扇三角洲主要在哈山地区北部和加依尔山前发育,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扇三角洲平原以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主要为褐红色砾岩和砂砾岩,单砂体厚度为5~10 m,自然伽马曲线呈中—高幅箱形或漏斗形,具有底部突变的特征,反映了强烈的冲刷作用(图5a);块状层理和粒序层理发育,砾石为棱角状—次棱角状,分选较差。砂砾岩粒度概率累计曲线呈宽缓上拱形,滚动总体、跳跃总体与悬浮总体无明显的转折,具有典型重力流沉积特征(图6a)。

扇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发育灰色—灰绿色砾岩、砂砾岩和含砾粗砂岩,单砂体厚度为5~16 m,自然伽马曲线为中—低幅齿化箱形或漏斗形(图5b),反映水动力减弱,发育块状层理和粒序层理(图7a、图7b),砾石最大粒径达7.5 cm,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砂砾岩中滚动总体约占70%,分选一般;跳跃总体与滚动总体约交于粒度ϕ值为-2 处,跳跃总体约占30%,分选较差(图6b)。水下分流间湾以灰绿色、灰色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单层厚度为1~2 m。

(2)滩坝 哈山地区风城组局部发育小规模的滩坝,以灰色—灰绿色灰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的薄互层为主,自然电位曲形态线近于平直,自然伽马曲线为中—低幅齿化箱形,具有顶部和底部突变的特征(图5c),为波浪的频繁改造所致。灰质粉砂岩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含有少量的泥晶方解石胶结物,碎屑颗粒磨圆度较高,大多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较好(图7c)。

(3)湖泊 湖泊在哈山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以滨浅湖和半深湖为主。哈山地区中—东部滨浅湖主要为灰绿色泥岩,夹有薄层灰绿色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中—西部滨浅湖主要为灰绿色和灰色泥岩,夹有薄层泥质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半深湖主要发育深灰色白云质泥岩,夹有薄层凝灰质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图7d),自然伽马曲线和电阻率曲线的波动均十分显著(图5d)。白云岩中的白云石多呈自形或他形,粒径为50~400µm(图7e、图7f)

4.2 沉积相对比

在平行物源方向(南北向)上,哈山地区北部风城组厚度大,南部厚度小,反映了北低南高的古地貌特征。风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以滨浅湖和半深湖沉积为主,风南1 井和风南4 井附近发育小规模火山岩喷发相,以灰色凝灰岩和流纹岩为主。风二段沉积时期,半深湖广泛分布,发育大规模深灰色白云质泥岩夹泥质白云岩。风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北部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南部发育滨浅湖和小规模滩坝砂体(图8a)。

在垂直物源方向(东西向)上,风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东部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厚层灰色凝灰岩,与滨浅湖亚相的灰色、灰绿色凝灰质泥岩互层;中部主要发育半深湖相白云质泥岩和白云质岩;西部有薄层灰色凝灰岩发育。风二段沉积时期,东部火山活动减弱,薄层滩坝砂体发育;中部仍以半深湖沉积为主,发育厚层灰色泥质白云岩,夹薄层深灰色白云质泥岩;西部有厚层凝灰岩发育。风三段沉积时期,东部早期发育薄层凝灰岩,中—晚期以滩坝和滨浅湖沉积为主;中—西部广泛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图8b)。

4.3 沉积体系分布

风城组沉积时期,哈山地区西部的物源区为加依尔山,中部和东部的物源区为哈山[20-21]。风一段沉积时期,哈山地区北部发育大规模扇三角洲,加依尔山前发育小规模扇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及火山岩;该时期火山喷发强烈,中部广泛发育的滨浅湖和半深湖中均有大面积火山岩分布;南部火山活动较弱,火山岩分布面积较小(图9a)。风二段沉积时期,哈山地区发生大规模湖侵,北部和西部的扇三角洲分布范围减小,滨浅湖和半深湖分布范围显著增大,半深湖发育的深灰色白云质泥岩为该区重要的烃源岩;中部和东部有火山岩发育;此外,零星分布若干滩坝砂体(图9b)。风三段沉积时期,物源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扇三角洲不断向湖盆内推进,发育大规模连片分布的砂砾岩,在扇三角洲前缘附近发育若干滩坝砂体,沿着平行湖岸线的方向分布,滨浅湖和半深湖分布范围显著减小,半深湖在研究区西部呈带状分布,该时期火山活动持续减弱,仅在局部发育火山岩(图9c)。

5 结论

(1)哈山地区晚二叠世发生强烈逆冲推覆,三叠纪至现今发生弱挤压变形,西部下二叠统总挤压缩短距离为33.0~40.0 km,中部为25.0~30.0 km,东部为15.0~20.0 km。

(2)哈山地区风城组为水进到水退的沉积。风一段沉积时期,物源供给能力强,哈山地区北部发育大规模扇三角洲,中—东部在强火山活动作用下火山岩发育,中—西部发育小规模的半深湖—深湖和滩坝沉积;风二段沉积时期,发生大规模湖侵,扇三角洲分布范围明显变小,半深湖分布范围扩大;风三段沉积时期,物源供给能力增强,发育大规模扇三角洲,半深湖分布范围变小。

猜你喜欢

白云岩三角洲泥质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四段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
埋藏白云岩成因类型与规模储层发育规律
——基于元素面扫和激光U-Pb定年的认识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关于岩土组合边坡局部附加荷载引起的侧压力的讨论
河北三河白云岩矿普查方法概述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科罗拉多河三角洲
壮丽的地球“血管”
“三角洲”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