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病回春》痹证治疗用药规律探析

2022-07-23李人亮张平易莹胡子毅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痹证牛膝川芎

★ 李人亮 张平 易莹 胡子毅(.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龚廷贤(1522—1619年),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溪人,是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万病回春》是其代表著作之一,内容涉及内、外、妇、儿诸科,重点分述临床各科186种病证的病因及证治方法,辨证详明,论述精辟,治法切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是一部临床价值较高的医学参考书籍[1-2]。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未将痹证作为病名列作提纲,而是沿袭李东垣和朱丹溪的思想另立“痛风”一名。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提出“痛风”的主要病因是血虚,而朱丹溪则认为有血虚、血热、风、痰、湿、瘀之异。龚廷贤在《万病回春·痛风》中提及痹证的成因有“血气”“风湿”“痰火”“劳力,寒水相搏”“酒色醉卧,当风取凉”“卧卑湿之地”“雨汗湿衣蒸体”。他对于痹证方面的论述在吸取前贤精华的基础上参以己见,其治疗自成一派,独具一格。因此,本课题组通过手工检索《万病回春》中有关痹证论述,提取出治疗痹证的方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采用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归纳其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和诊治特色,从而挖掘其治疗痹证的学术思想,希望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痹证”“痹病”“痛风”“历节”“鹤膝风”“疼痛”“屈伸不利”“活动障碍”等为检索词,由双人分别对《万病回春》[3]全书进行手工检索。

1.2 纳入标准

(1)具备明确功能主治及完整药物组成的痹证内服方剂。(2)症状应当符合痹证的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僵硬、变形[4]。

1.3 排除标准

(1)外用的方剂或其他剂型;(2)方药组成信息残缺。

1.4 中药名称规范化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2015年版)对《万病回春》中所涉及到的中药名及性味归经进行规范化整理;药物的功效归类以《中药学》[6]为标准进行标注。

1.5 数据分析

将《万病回春》中的痹证处方名称及组成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系统中。通过统计分析和方剂分析模块对数据分别进行四气统计、五味统计、归经统计、功效统计、药物频次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

本课题组通过对《万病回春》中治疗痹证的内服处方进行筛选,发现相关方剂49首,涉及108味中药。其中药物频次≥10的药物有18味,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苍术、甘草、当归、川芎、茯苓。见表1。

表1 处方中频次≥10的药物

2.2 药物四气五味统计

本研究通过对纳入的处方数据进行四气统计分析发现,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309次),其次为平性药物(119次)和寒性药物(93次),热性药物和凉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少(分别为17次和8次)。从五味统计分析发现,以辛、苦、甘居多,频次分别为289、287、242次,明显高于酸(70次)、咸(10次)两种。见图1。

图1 药物四气五味雷达图

2.3 药物归经统计

从归经频次统计图(见图2)可以看出:龚廷贤在治疗痹证时的药物以归脾、肝、肺、肾、心五经为主,以入脾经为最多(315次),其次为肝经(232次),其余归经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肺经(222次)、肾经(205次)、心经(177次)、胃经(157次)、膀胱经(105次)、大肠经(54次)、胆经(53次)、三焦经(16次)、小肠经(12次)。

图2 归经频次统计图

2.4 药物功效统计

对处方药物功效统计发现,补虚类药物使用频次最高(144次),其余依次为解表药(97次)、活血化瘀药(64次)、理气药(56次)、清热药(46次)、祛风湿药(42次)、利水渗湿药(39次)、化痰止咳平喘药(28次)、温里药(19次)、化湿药(8次)、收涩药(5次)、驱虫药(3次)、平肝息风药(3次)、止血药(1次)和开窍药(1次)。见图3。

图3 药物功效统计图

2.5 中药关联分析

关联规则,主要统计方剂数据中涉及的药物组合(包括药对、3味药物、4味药物、甚则更多药物等同时配伍出现)累计出现的频次,平台中显示分析的处方数量、涉及的具体药物数量,主要参数为“支持度个数”“置信度”。本课题组将平台中的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5,置信度设置为0.9,得到高频药物组合20组(见表2),其中置信度≥0.9的药物组合有6组(见表3),包含苍术、川芎、当归、羌活、茯苓、陈皮、半夏、生姜、甘草9味药。将上述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其核心药物组合网络见图4。

图4 核心药物组合网络展示图

表2 49首处方中高频药物组合(频次≥15)

表3 关联规则结果(置信度≥0.9)

本研究对49首痹证处方的主治症状进行提取,从图5上可以看出龚廷贤治疗四肢关节痹证的核心药物为:当归、羌活、防风、牛膝、白芍、苍术、川芎、甘草、生姜、陈皮、茯苓、白芷、半夏;治疗腰部痹证的核心药物为:乳香、木香、茴香、补骨脂、杜仲、熟地黄、当归、茯苓、甘草、牛膝、川芎、陈皮。

图5 龚廷贤痹证用药特色

3 讨论

痹证是由于素体亏虚,风寒湿热之邪闭阻肢体经脉,致使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以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等部位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节僵硬、肿大、变形、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本研究通过收集龚廷贤《万病回春》中治疗痹证的内服处方,结合上述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龚氏治疗痹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 辨病因,痹证病因以痰浊、正虚为要

龚氏认为痹证之因,非独风寒湿邪,痰浊和正虚是导致痹证发生的重要因素。《万病回春》中关于痰浊致痹的论述有许多,诸如:“凡骨节疼痛,如寒热发肿块者,是湿痰流注经络”“背痛者,痰气之所聚”“双手疼痛、麻痹者是风痰”“肥人多是湿痰,瘦人多是痰火”等。痰浊之来源有二:一则为原患风寒湿痹以湿邪为主者,经久不愈,湿凝成痰;二则为脾虚生痰,平素脾胃湿邪内蕴,日久聚而化痰。另外,素体肥胖之人体内多生湿痰,素体消瘦之人体内多生痰火。

另外龚氏也认为“虚”是致病的根本原因。《寿世保元·痛风》曰:“夫痛风者,皆因气体虚弱,调理失宜,受风寒暑湿之毒,而四肢之内,肉色不变。”龚氏认为痹证的发生与人体气血虚弱有关。同时根据药物功效统计结果中可以发现,龚氏在治疗痹证时补虚药使用的频次最多,这也间接反映了“正虚”在痹证发病的重要地位。

3.2 辨病位,腰痹多属肾虚,肢痹多为痰湿

《万病回春·腰痛》云:“大抵腰痛新久总属肾虚。新痛宜疏外邪、清湿热;久则补肾,兼补气血。”这句话既反映了龚氏对腰痹的认识,也揭示了其治疗腰痹的基本治法。结合数据挖掘结果,治疗腰部痹证的核心药物为:乳香、木香、茴香、补骨脂、杜仲、熟地黄、当归、茯苓、甘草、牛膝、川芎、陈皮。其中补骨脂、杜仲、牛膝补肝肾,熟地、当归、茯苓、甘草补气养血,乳香、木香、茴香、川芎、陈皮行气活血止痛。《万病回春·臂痛》云:“手臂痛,是上焦湿痰横行经络中作痛也。”龚氏认为肢体痹证多与痰湿流注经络有关。结合数据挖掘结果发现其治疗四肢痹证的核心药物为:当归、羌活、防风、牛膝、白芍、苍术、川芎、甘草、生姜、陈皮、茯苓、白芷、半夏,其中陈皮、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即为二陈汤的组成,配以羌活、防风、白芷、苍术祛风散寒除湿,当归、牛膝、白芍、川芎行气活血止痛。

3.3 寒温并用,重调气血

四气五味方面,通过分析发现龚氏辨治痹证喜用温药、平药、寒药,辛味药、苦味药、甘味药;归经方面,龚氏治痹注重肝、脾,其次为肺、肾、心。可见龚氏治痹用药多气血同治、补泻同施、寒温并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龚氏在熟谙药性的基础上,采取寒热并用之法是其配伍用药的主要特色,如参五秦艽汤中用辛温之苍术、羌活、独活散寒除湿,配伍苦寒之黄连、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方中寒热并用,即是针对寒热错杂之证。对于痹证日久,邪伤正气,阴虚血燥者,龚廷贤在运用祛风除湿药的同时,常配伍当归、熟地黄滋阴养血,体现其祛邪不忘固护正气的思想。

猜你喜欢

痹证牛膝川芎
入侵植物牛膝菊研究进展
牛膝栽培技术对其药材品质影响的研究概述
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牛膝治疗骨质疏松的潜在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牛膝鸡爪/明·冯梦龙《广笑府》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
壮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川芎治疗外感头痛的探讨
胡斌治疗痹证用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