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研究

2022-07-21□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实体金融

□文/ 覃 冠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桂林)

[提要]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体经济在组织结构、经营主体、经济规模等方面发生变化,针对乡村实体经济面临的筹资难、缺乏风险保障、资金周转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缺乏现代商业文化等金融困境,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乡村实体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一次非常大的转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按照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2017年中央乡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乡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乡村实体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距离下一个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实现乡村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乡村金融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但是乡村经过这几年的大力扶持,乡村实体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乡村金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使乡村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体经济的变化

乡村振兴战略从提出到实施已经有几年了,使得当前我国的乡村建设取得很大的发展,乡村实体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乡村实体经济的组织结构变化。国家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乡村振兴要顺应我国村庄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具体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实际,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建设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提出了四类乡村发展类型,分别是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乡村组织逐渐形成了具有这四类特色的乡村组织,乡村的齐聚效应开始显现。从国家统计局的农村基层组织年度变化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乡村基层组织带来了很大变化,组织结构的变化也导致了乡村实体经济组织的变化,这一方面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关系存在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经济结构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等生产要素也有着密切联系。(图1)

图1 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年度变化情况统计图

(二)乡村实体经济经营主体的变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前单个农户组成的经营主体逐渐发展成由各种大农户、家庭农场、乡村农家乐业主、乡村电商户、乡村农家乐及旅游业主、现代农业庄园主、创意农业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双创”主体、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田园综合建设主体等各种新型经营主体组成的乡村经营主体,形成了以“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农户”等各种组合模式的产业联合体。这些经营主体,无论是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还是自身的经济实力,都较以前的经营主体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这些经营主体对乡村金融的需求跟以往是不同的。

(三)乡村实体经济规模的变化。随着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乡村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乡村实体经济的规模和总量也在逐渐增大,从图2 可以看到,乡村农林牧渔总产值逐年增长,并且增长率逐步增大。同时,由于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乡村第三服务产业的经济规模也在不断增长。不同规模的实体经济,需要的金融服务也是不同的,越是发展成熟的经济,越需要丰富的金融服务。(表1、图2)

图2 乡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统计图

表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度变化情况一览表(单位:元)

二、乡村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金融困境

经济决定金融,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金融的发展水平,金融又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反作用于实体经济,金融的发展和信贷结构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从上文可以看到,当前乡村实体经济存在经济结构、经营主体、经济规模的变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乡村金融存在着和乡村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关系,导致乡村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金融金融服务不到位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乡村实体经济筹资难,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为促进乡村发展,特别是对乡村进行精准扶贫后,国家从制度、政策等不同层面针对乡村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资金支持,比如农业银行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但是由于乡村金融机构比较少,导致能够提供的筹资渠道就比较单一,同时由于机构要兼顾覆盖面和风险,这就使得筹资渠道覆盖面不足,单个筹资渠道提供的资金也不足,不能够满足乡村实体经济多元化的筹资需求。

(二)乡村实体经济缺乏风险对冲工具。乡村实体经济主要是“三农”产品以及乡村旅游等第三服务产业,特别是“三农”产品,容易受到自然灾害、销售渠道、客户需求、社会形势等变化的影响,比如洪涝灾害、地震灾害、冰雪灾害、病虫灾害、产品滞销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经营者除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在乡村很少有其他手段和工具来进行风险对冲,不能很好地让乡村实体经济进行风险转移或风险化解,特别是利用金融服务的金融功能来进行风险转移和化解,这就导致乡村实体经济尽管在不断发展壮大,但风险承受力并没有相应的增强。

(三)乡村实体经济资金周转效率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由于乡村金融机构较少,同时存在大量的现金交易,导致乡村实体经济的资金周转效率明显较低,这也导致乡村资源不能更有效地进行配置和转移。只有通过金融体系的转移资源功能,推动乡村经济资源从低效率的生产单位流向高效率的生产单位,才能提升乡村经济的总体效率。

(四)乡村实体经济信息不对称。乡村天然存在着信息滞后的先天条件,尽管现在网络信息比较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以前信息传递渠道不够快造成的信息滞后问题,但是在全国范围来讲,乡村实体经济的信息不对称还是比较明显的存在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乡村经营主体本身对信息不够敏感;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文化和环境的限制所导致的,接触到的信息都不会是第一手信息,甚至是滞后过期的信息,由此可能给乡村实体经济造成损害。

(五)乡村实体经济现代商业文化滞后。文化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乡村实体经济的发展还受到乡土文化与商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在乡村一直存在着“自给自足”的乡土文化,这种文化和现代商业文化存在比较明显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无“契约精神”和“安土重迁”两个方面。契约精神是现代商业的重要精神,这种精神有助于经济的良好发展。由于乡村农民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受限、公共道德素质不高,导致对现代商业文化认识和理解不到位,有困惑,甚至有误解,明显地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安土重迁”的思想则会使得农民有了资金就会置办不动产,却很少用于投资,使得资金的价值没有最大化,导致乡村实体经济发展缓慢。

三、乡村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

(一)乡村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的深刻内涵。习近平在2019年2月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会议时说,“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这段话把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提升到了有机状态,指明了金融对经济附属、辅助、服务的作用,强调了经济对金融的决定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金融服务乡村经济有了理论指导,也为乡村金融服务乡村经济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建设道路上,乡村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的发展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有关要求,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效率和水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五部门于2019年2月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回流。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具体政策层面,都已经明确提出了乡村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的要求,并且为乡村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意见。

(二)乡村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金融的本质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因此乡村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是其自身的本质要求,离开了乡村实体经济,那么乡村金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发展格局下,乡村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既有有效性也有必要性。

乡村金融服务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乡村实体经济借助乡村金融可以更有效率、更快速地发展,这是由于金融业对市场环境有着重大影响,而市场环境又是决定实体经济的外在因素,而且助推乡村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这些资金的规模,乡村的自有资金无法到达,因此需要金融业提供支持,同时乡村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是受到乡村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制约的;而乡村金融的发展也依赖于乡村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金融发展需要的一切资本都来源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本身也是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实体经济还是检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试金石。

乡村金融服务的必要性,一方面是我国存在较严重的货币超发,导致经济货币化,过度虚拟化与货币化带来的宏观环境,会挤压实体经济生存空间,也带来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是造成其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市场均衡发展,才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最好最适合的服务。

四、乡村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的对策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乡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提出要持续深化乡村金融改革,撬动金融资本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并从加强农业信贷支持、引导乡村金融回归本源以及健全农业保险机制等方面作出顶层设计,既为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也为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遵循。结合《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2019)与2021年中央乡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本文提出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乡村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

(一)完善乡村金融市场体系,丰富乡村融资方式。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完善乡村金融体系,才能够让乡村经济的血脉抵达经济躯体的每个角落,从而促进乡村实体经济各个生产要素的快速流通,促进乡村资源更好更有效地优化配置。通过完善体系,充分发挥乡村金融各类资金在性质、期限、规模等方面与乡村实体经济各方面的需求匹配,实现乡村金融运作过程中形成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市场信用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发挥乡村金融市场的开放机制,使得各类乡村经济主体可以平等进入金融市场,实现融资需求,开展有序竞争。

(二)完善保险资本对乡村实体经济的支持体系。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引导保险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乡村实体经济的发展,乡村经营主体们不仅需要更多的保险产品,更需要购买这些产品的渠道;不仅有保障诉求,更需要有保障体系。因此,完善乡村保险的政策体系,提供多元化的保险产品,满足乡村实体经济的风险管理和保障诉求,是实现乡村实体经济繁荣发展所必需的。

(三)促进乡村金融机构建设,引导金融服务下沉。乡村金融要更好地服务乡村实体经济,需要在乡村开设相应的金融机构,增加乡村金融服务人才和加强金融服务下沉力度。金融机构只有沉下身子,深入乡村,才能够更好地了解乡村实体经济,才能够掌握乡村的金融需求,才能够更好地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金融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只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金融应该存在于经济的每一个角落里,金融只有服务于实体经济,才能够体现金融的价值。

(四)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乡村信息服务业发展。要不断加强信息发掘及其他相关要素的经济功能,并及时将其转化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信息财富,努力开拓其在乡村经济社会中的用途。引导和教育乡村经营主体克服知识和观念的障碍,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国外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十分普及,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信息市场体系的构建,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业,尤其是乡村信息服务业良好发展,可以很好地解决乡村经济信息不对称,使得乡村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特别是国家将数字经济提升到了国家战略,乡村经济的数字化开发利用更是顺应国家发展需要,也是符合乡村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

(五)普及金融教育,构建现代乡村商业文化。推动普及乡村金融教育,提升乡村金融认知水平,促进乡村对金融功能的理解和接纳,提升乡村居民对金融作用的了解,解决他们对乡村金融的困惑,从而提高他们对乡村金融的使用,满足他们的金融诉求,进而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乡村商业文化,促进商业契约精神融入乡村文化,改变乡村原有的观念,促进乡村实体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实体金融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