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2022-07-21□文/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劳动力劳动者少数民族

□文/周 敏

(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提要] 促进收入公平、推进少数民族就业对经济发展和民生都是重要的一部分。随着西部战略的展开,新疆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业水平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就业问题却日益凸显。通过采取新疆地区数据以分析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的特征,发现近年来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性别、户籍性质、年龄、受教育水平都分别影响着少数民族劳动者的就业。因此,在改善措施上,要给予政策支持,保障少数民族创业与就业发展;优化创业环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且要高度重视提高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受教育水平。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维吾尔族和汉族等47 个民族,有7 种民族语言,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根据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总人口数为2,585.23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493.22 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7.8%。2020 年全年新增就业46.11 万人,达到了1,463.13 万人,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0%,可见就业率在逐步上升。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的就业状况总体不太乐观,在就业市场中,由于竞争激烈和种族文化等问题,与汉族相比较,往往处于劣势,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由于语言不通和年龄等原因,加上对就业市场不熟悉,在就业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少数民族同样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其就业关系着新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一、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就业现状分析

(一)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人口基本现状。在性别方面,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女性就业概率偏低,其中男性占比52.23%,女性则为47.76%,男女比重相差较小,说明在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中并没有性别失衡。在年龄方面,年龄结构大体呈倒“U”型。如图1 所示,其中21~40 岁人群所占比重最高,为62.1%,20 岁及以下和51 岁及以上占比较低,分别为8.7%和9.7%,说明劳动力群体以青壮年为主。并且有调查数据表明,30 岁以下的劳动力群体以女性为主,而30 岁以上的以男性为主,说明在劳动力群体中,女性呈年轻化特点,而男性呈中壮年化特点。(图1)

图1 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年龄结构图

在户口性质方面,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户口性质以农业户口为主,非农业户口占比较少,结合受教育程度看,农业户口的劳动者大致没有上过小学,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非农业户口性质占比则更高。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可以概括分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以新疆地区为例,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接受过初中教育的最多,占42.9%;小学及以下占34.1%;高中占13.8%;大专及以上占9.1%。(图2)

图2 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教育程度占比图

(二)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就业流动性现状。一部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选择跨省市流动务工,更愿意选择一些大城市或更为发达的省份寻求更多的就职机会。他们的流入区域主要以跨省流动为主,其次为省内跨市,再次是市内跨县。这也体现出他们流动的矛盾性。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和语言文化不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首选竞争力较低的县级市就业;另一方面他们又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也使得他们更愿意流入省会城市。但由于生活习惯、语言、宗教信仰方面的缘故,他们大多数流动范围并不会太大。并且男性比女性的流动范围更大。这也说明男性更倾向于范围较大的流动,而女性则受各种条件束缚,流动范围较小。从流动原因来看,务工经商、投靠亲友和随迁是各民族人口流动的三大主要原因,有64.30%的少数民族流动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并且男性占绝大多数,而家属随迁和婚姻照顾等是女性少数民族流动的主要原因。

(三)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就业结构

1、就业途径、就业行业和就业单位性质。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的就业途径主要包括熟人关系、政府、中介和传媒、企业、老板招聘、自主就业和其他几种情况。并且以熟人关系为主,自主就业为辅,这也造成了他们的就业面比较窄;他们当中从事体力型职业占绝大多数,比如说一些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因此需要的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这也与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年龄结构相吻合;主要分布在住宿和餐饮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农林牧渔业等行业,而在制造业方面略低于汉族。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的就业单位主要是以私营与个体性质为主,国有与集体性质占比比较少,三资与联营性质占比最低,因为三资企业的门槛较高,而少数民族受文化、技能等多方面限制,导致在三资企业单位占比较少。

2、就业身份和就业收入。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就业身份以雇员为主,自营劳动者和雇主较少。由于技术落后、资金匮乏等缘故,导致大多只能以雇员身份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也有一部分自营劳动者会从事自己经营的餐馆或者是民族特色商店;在就业收入方面,少数民族略低于汉族,他们主要以低收入为主,在新疆地区,低收入部分占到了43.00%,低收入率较高也与受教育程度、就业行业、就业职业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并且有调查表示,在低收入群体中,少数民族占比较高,而在高收入群体中,汉族则占比更髙;分性别的结果也与此一致。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在民族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一定的收入分割现象。(图3)

图3 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收入水平统计图

3、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就业的重要特征,可以反映出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情况。新疆民族地区人口在本地就业过程中所签订的合同类型主要集中于固定职工和长期合同,从合同类型来看,合同签订状况良好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劳动者还未签订劳动合同,这也表明他们的劳动合同签订有缺失,这一部分劳动权益保障还有待提高。

二、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从上述少数民族就业现状来看,可以归纳出影响就业的因素大致有制度因素、个人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和流动因素。

(一)制度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就业,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身份存在差别,也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新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压力大,农村劳动力过剩,而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存在差距,少数民族农村劳动者则会选择到城市进行务工就业。并且农业户口性质的少数民族更多从事体力型职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劳动者则更多从事智力型职业。非农业户口的少数民族劳动者获得高收入的概率较高,一直以来的户籍制度对于劳动者的收入影响较大,导致农业户口性质被排斥在低收入行业,也使得少数民族劳动者农业户口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较低。虽然近年来户籍制度逐渐放开,但户籍管理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废除,这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很难克服户籍制度的阻碍,也加大了就业难度。

(二)人口学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从性别上看,男性更多为自营劳动者,女性受传统观念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女性则更多为雇员,并且女性多从事智力型职业,男性则多从事体力型职业。在收入上,与男性相比,女性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收入明显偏低。在低收入组中,女性比例远远超过男性;高收入中,男性比重大于女性,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体力都处于劣势地位,由此导致女性劳动者的收入较低。从年龄来看,经验丰富、年龄较大的劳动者则多为雇主和自营劳动者,20 岁及以上少数民族劳动者雇主和自营劳动者身份的概率较高,20岁及以下的年轻少数民族劳动者由于资本、技术等各项要素的欠缺,使得他们只能以雇员身份就业;年龄较大的少数民族劳动者由于资金充裕和掌握一定的技术,所以雇主身份概率较高。50 岁及以上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则多会选择体力型职业,由于他们年迈、知识技能的缺乏导致他们只能从事低端的体力型职业。20 岁及以下和50 岁及以上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在低收入组中占比较高,这也说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以年龄论就业歧视。

(三)人力资本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有很大的影响,对就业身份也有明显影响,相较于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自营劳动者身份概率较低,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少数民族雇主概率也较低,原因是雇主和自营劳动者身份所从事的行业对学历相对较高的劳动者吸引力不足,难以吸引他们去这些行业中就业创业,而更愿意去从事其他行业,比如高学历者更愿意从事智力型工作。受教育程度也对其职业类型有影响,相较于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少数民族劳动者体力型职业的概率较低,这说明由于餐饮、经商和商贩等体力型职业对于学历的要求较低,而机关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等智力型职业对于学历的要求较高。高学历的少数民族劳动者获得高收入的概率较高,人力资本的提升对收入的影响十分显著,由于高学历的投入较大,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也较高。

(四)流动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从流动范围看,相较于跨省流动,市内跨县流动的就业概率更低,由于省外一些发达省份就业机会更多,并且劳动者的目的就是就业,所以跨省流动的就业概率更高。并且流入范围为省会城市的,劳动者一般以员工身份就业,而流动到县级市就业的,一般雇主和自营劳动者较多。流动范围扩大,也意味着职业期望更高,而劳动者多数由于技术不成熟,受教育程度不高,只能降低职业期望,所以流动范围较小的劳动者更多会从事体力型职业。并且流入城市等级越高,获取的收入也就越多,也是由于大城市的工资水平更高,但对于知识技能的要求也更高,一般更多从事于智力型行业。从流入时间看,流入时间较长的一般就业概率较低,因为流动经验少,对工作期望也低,离职率也就更低;反之,流动经验丰富的,职业变化越大。但流入时间较短的劳动者一般以员工就业,而时间长的则会以雇主或者自营劳动者就业。并且流入时间较长的劳动者收入会更高,流入时间较短的劳动者收入则会较低。

三、促进少数民族劳动力群体就业的建议

(一)继续加大力度,鼓励少数民族劳动力自主创业。目前,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主要还是以务工为主,但有一部分头脑灵活、敢于冒险的农民工利用自己在打工过程中所学会的工作技能和多年的积蓄,幵始进行创业。例如,广西天等县少数民族以一村一行业的形式进行创业;天等镇少数民族创业者在一些大型城市经营“桂林米粉”等一些民族特色餐饮店,并形成连锁经营,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劳动者创业行业分布在餐饮业和住宿业等服务行业方面;他们创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个人的积蓄、向熟人借款、金融贷款等,其中大多数没有享受过一些政府扶持的创业政策,说明国家对少数民族创业的帮扶力度还需加强。在一些贫困民族地区,各地政府可单独出台有利于少数民族创业的相关政策,也可以把少数民族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融入到扶贫开发政策中去,可以给少数民族设立创业园区,并提供相应的设备和管理单位。还可以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创业融资瓶颈,并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同时,还要注重农民创业的科技创新,即使是在农林牧渔业、个体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也是可以加入科技创新的方式和内容,以扩大市场。各地政府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创业者积极参与到一些带有科技创新相关的新鲜创业领域,加强农民创业者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继续规范就业市场,以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少数民族进入就业市场中,就业性别歧视一直都存在,男性收入明显高于女性,因此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合理公平对待劳动者是促进就业市场规范的重点目标。用人单位若在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歧视的现象,劳动者可向有关单位举报,对用人单位进行查处惩罚。政府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用人单位招聘制度,不得以年龄性别种族等原因随意歧视劳动者。并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女性员工,给女性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并要求给予女性员工同等公平的待遇、同男性无薪酬差别,对孕期及哺乳期女员工要给予基本的权益保障和人文关怀,对女性参加职业培训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提高女性自身技能和文化素质,进而促进就业。

(三)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扩大少数民族受教育覆盖面,提升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文化技能。多投入资金,改善民族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多普及信息化教育;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对一些贫困地区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更多的老师到偏远地区进行支教,帮助那些少数民族可以受到更完善的教育。支持少数民族学生继续深造更高学位,持续各类招考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倾斜,为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学杂费减免的优惠待遇,保证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部分已就业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可以帮助他们继续接受教育和培训,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吸纳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技能培训。开辟一些民族特色专业,发挥民族特色优势,提供相应就业岗位。可以在职业学校开设各种专业,将学校和企业进行对口合作,所学专业和技能可直接上岗。对于语言不通的劳动者,要给予技能和语言教学等特殊培训,帮助劳动者可以充分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

(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是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在民族地区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和就业发展都有很深的作用。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多方面增加就业岗位。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在资源配置、税收和审批等方面,可以给予这些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在民族地区创造更大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行多元化发展,发展具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促进民族地区劳动力人口从传统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

猜你喜欢

劳动力劳动者少数民族
劳动者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