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量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公园城市设计探索
——以成都毗河公园城市设计为例

2022-07-19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褚天骄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6期
关键词:公园空间功能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褚天骄

0 引言

2018年,党中央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成都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系统谋划公园城市发展,其公园城市支撑体系初步构建,形态特征初步显现,示范场景不断呈现,创新实践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目前,公园城市理念已在全国推广,成为各地推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探索。

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已进入以人为核心、以有机更新为主的存量优化阶段,以存量用地转型为主体的大规模城市更新为公园城市建设带来新挑战与新机遇。

1 公园城市内涵及设计理念

1.1 内涵

公园城市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公园城市”聚焦“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出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民享有美好生活期盼的高度重视。

1.2 设计理念

公园城市具有“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观、人城境业的现代城市观”四大特征,围绕“服务人、建好城、美化境、提升业”四大维度,实践三大转变规划理念。

从“产—城—人”到“人—城—产”转变,以城聚人,以人聚产,以产兴城,以优质的生态、生活环境“筑巢引凤”吸引高素质人才,以人才吸引企业与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与繁荣。

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发挥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性、生态空间系统的主体性、生态场景营建的引领性、公园形态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性作用,对全域生态整体进行保护、修复、营建,在公园化生态基底中营造城市,实现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嵌套耦合、公园形态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

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以人为本,从居住、工作、游憩等活动出发,植入“文商体旅农”多种功能,构建多种场所,布局多样设施,营建生态、生产、生活相互协调的场景。

2 存量空间中公园城市理念应用的可行性

2.1 存量空间与蓝绿空间互为支撑

在公园城市理念下,对现有的公园绿地、河流水系、开放空间进行系统整合,依托蓝绿空间构建绿色开放空间和城市公共休闲网络,蓝绿空间成为存量空间的空间统筹框架;存量空间的公园化转型则是建设公园城市最重要的实践要素,两者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存量地块的更新应置于区域未来的整体发展空间架构中,拆除重建、改造更新、优化提升须注重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在存量空间转型实践中,存量空间的生长既出于自身功能的需要,又在周围环境的生长、完善过程中扮演相应角色,通过对环境的适应和改善,实现空间的生长繁衍,进而向周边传播扩展。

线形的蓝绿空间串联城市的各类点状、面状存量空间资源,通过沿线“景、人、城、境、业”的系统规划,实现整个片区的生态化、公园化转型,需从区域层面整合生态资源、人文景观、产业要素、设施要素等,在明确区域未来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逻辑的背景下,实现对公园城市整体的优化提升。

2.2 应用公园城市理念的存量空间类型

城市中可应用公园城市理念的存量空间包括以下类型。

1)公园绿地 通过生态修复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完善文化休闲功能,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绿色开敞空间。

2)老旧厂区 利用闲置厂房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符合街区主导功能定位的新型服务消费载体,作为城市文化体育、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的空间补充,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3)滨水空间 作为城市生态要素丰富、景观优美的地带,应注重水城共融、功能复合、整体设计、水陆统筹。

4)老旧社区 纳入公园城市体系建设的视野进行统筹规划,将社区层面的绿色空间和公共设施与城市共享,成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和服务体系的毛细网络。

5)历史文化保护区 将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元素纳入城市公园系统,延续场地文脉和空间特征,赋予城市公园多重人文内涵与生活趣味。

6)灰色基础设施 在市政道路和绿道之间形成的高差灰空间中植入装置类、运动类、生态类功能。

3 毗河公园城市设计

成都毗河公园城市设计践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以推动毗河生态价值转化为目标,突出毗河轴线的引领作用,聚焦高品质滨水公园打造、串联城乡要素、塑造各段特色、植入功能设施、推动产业集聚,助力以毗河公园为中心的新都新城可持续发展(见图1)。

1毗河公园城市设计1a总平面1b鸟瞰效果

3.1 项目概况

毗河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既是环城生态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又是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支撑。毗河公园(新都段)全长约37.8km,城市设计面积约48km2。

毗河公园是新都区向南发展、融入成都主城区的重要板块,区域发展潜力突出,蕴含碧江盈盈、横贯东西、护佑天府的丰富生态价值,具有天府明珠、南丝起点、古蜀中脊的深厚文化底蕴,成为成都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提升产业层次与城市品质的最佳示范区。

3.2 目标愿景

在“毗河引领、面向未来”的宏观背景下,规划提出毗河公园“公园城市新载体、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双重价值定位,将毗河打造为“千年脐脉共同体、天府明珠公园城”,使毗河公园成为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的公园城市示范样板,助力金青新大港区一体化发展,成为成都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的公园城市形象精粹之地。

3.3 规划思路

规划聚焦“生态筑基、城园相融、以人为本、人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毗河为主要发展轴搭建公园城市生态基底,四级弹性景观绿廊串联多样开放空间,叠合“公园城市生态基底”“城市空间发展框架”,构建毗河公园“一轴多廊环七带、十景多点织城园”的规划结构,形成景观风貌与发展功能协同发展的空间逻辑,关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功能宜居、城市魅力、韧性发展五大议题,提出“生态筑基城园共融、产业赋能价值提升、功能聚气激发活力、塑造特色魅力营城、韧性发展适应未来”五大计划(见图2)。

2总体规划结构

针对城市粗放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水体污染、风貌缺失、文化孤立等问题,设计通过多种措施整合流域水网、恢复毗河水质、营造六大生境、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通过水网绿廊、道路绿廊串联,形成城市公园集群,精心设置滨水驳岸和开放空间,赋予其多重服务功能、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让毗河公园成为亲近自然的社区,增进毗河及周边区域社区的生态包容性。

针对生产导向发展带来的城市割裂、交通不畅、功能杂糅、公服不足等问题,对城市路网进行优化提升,设置立体多元的公共交通体系和连续多元的慢行交通体系。为适应毗河区域转型升级,在城市更新板块布局多元主体产业创新单元,构建创研创智开放新区,通过精心策划运营将毗河公园打造为“城市休闲生态综合体+城市微旅目的地”。

3.4 设计亮点

毗河公园城市设计关注“生态基底、场景营造、公园集群、城园共融、创新单元、绿色慢行、夜间经济、公园运营”八大关键词,呈现八大亮点。

3.4.1 蓝绿交融、多层多廊的立体生态网络

城市设计提出“理水、营林、优田”的立体生态网络策略。

1)理水 连通河道、贯通水网,形成以毗河为主干的一体化水环境系统;采用表流湿地、生态消落带等多项海绵措施,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2)营林 架构景观生态廊道,构建完整的生态环境;调整林分结构,改变林分质量;生境营造、修复水下森林,保护特定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鱼类洄游区和岛屿区等重要生境。

3)优田 留田营林、修复林盘、产园结合,书写大地景观、展示典型农业,形成功能复合的生态田园风光。

3.4.2 宜居宜业、魅力焕发的六大公园城市场景

探索不同人群需求,在“人—场—城”的场景构建逻辑下,植入“文、商、体、旅、农”功能,构建多种场所、策划多类活动、布局多样设施、连通多个景点,打造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宜居宜业场景(见图3)。

3场景规划

3.4.3 以人为本、全时全能的城市公园集群

以毗河公园为轴线,四级弹性景观绿廊串联包含中央公园、湖滨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市民可进入、可参与的绿色开敞空间,形成充满活力的全时全能的毗河城市公园集群(见图4)。

4公园集群规划

3.4.4 以水为脉、水城友好的城园共融典范

打造生态型、文化型和功能型3类滨水岸线,丰富滨河漫步体验:生态型支流以生态涵养和水质净化为主要功能;文化型支流植入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创造各类滨水活动场景;功能型支流引入多种功能形成功能复合的水系空间,成为城市发展新撬点。

3.4.5 创新引领、多元主体的韧性功能单元

研判新都规划靶向目标、城市功能结构和资源价值禀赋,确定“创新+”引领下的功能构成体系。在城市更新板块布局具有文创科研、国际商贸、公共服务、都市农业等功能的多元主体产业创新单元,聚集创新要素,打造未来高适配性创新场所,培育高质产业生态圈(见图5)。

5韧性功能单元规划

3.4.6 多样支撑、便捷通畅的绿色慢行系统

增密路网,建设公交、地铁、BRT、水上航线等立体多元公共交通体系。构建以毗河绿道为核心、多途径纵深联系的慢行网络,打造便捷舒适的慢行体验。

3.4.7 活动丰富、提振繁荣的多元夜间经济

建设夜间经济载体,营造夜间营商消费环境,全力释放夜间经济新动能。以重要节点为核心,形成节奏丰富的夜景照明带。

3.4.8 游线多样、节事不断的“Hi毗之河”运营

将毗河公园打造为“城市休闲生态综合体+城市微旅目的地”,策划十五大主题游线及全年七十二大节庆活动,从公园自身运营到休闲产业联动,成为公园城市运营的典范。

4 核心片区详细城市设计

廖家湾商业商务区、蓉欧新城创新物流区和泥巴沱生态艺术区是毗河公园重要的功能性节点,将其整合至毗河公园未来的发展架构,以其生态化、公园化转型为发力点,带动毗河公园沿线区域的更新与转型。

4.1 廖家湾商业商务区

4.1.1 现状问题

廖家湾是新都新区商业商务区和门户形象区,区域具有较好的土地出让条件和轻轨TOD发展势能,但存在场地风貌粗放、业态形式单一、地铁线路上跨、公服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

4.1.2 功能定位

植入科技商务、未来金融、共享办公、商务休闲等主导功能,形成享誉蓉北、示范成都的未来商务中心、共享办公平台和休闲体验绿湾(见图6)。

6 廖家湾商业商务区城市设计6a总平面6b鸟瞰效果6c夜景效果

4.1.3 规划策略

1)核心聚集,增强持续活力 依托指状水系和路网的内聚效应,统筹各项功能联动性,形成商业商务、居住办公功能的内向型聚集,提高空间复合利用效率。

2)景观引领,塑造特色核心 精心打造滨河景观和中央公园,突出景观空间引领城北CBD产业集群的结构性作用,塑造特色水岸风景。

3)立足基础,架构未来新貌 采用“刚弹结合”的方式确定开发强度,设计现代风格超高建筑群,形成“中央高、四周低”的天际线,彰显繁华都市区面向未来的时尚风貌。

4.2 蓉欧新城创新物流区

4.2.1 现状问题

蓉欧新城是以传统物流产业主导的城市片区,片区功能面临转型升级,同时存在厂房堆场无序、公共空间缺失、交通设施不足等问题,大量工业建筑形成无变化的平齐天际线,无法匹配周边区域丰富的天际线节奏。

4.2.2 功能定位

通过功能转型升级,建设创新物流与智慧研发并重的智慧创研港,引入创新物流、物联研发、信息交流、网络经济等主导功能,打造创新物流中心、智慧研发平台和休闲体验绿谷(见图7)。

7蓉欧新城创新物流区城市设计7a总平面7b鸟瞰效果7c滨水空间效果

4.2.3 规划策略

1)产业升级,构建服务集群 依托原有商贸物流基础,升级新型工业用地,建立生产力服务集群,升级区域服务功能,形成区域智创中心。

2)空间整合,架构混合空间 形成新时代集智能研发、无污染智造、共享商务办公、服务贸易于一体的“商务+办公+研发”空间组合形式。

3)纵深发展,塑造智创体验 将毗河水系引入腹地,营造多层次亲水平台和多样化智创空间,形成纵深的景观渗透格局,退台式的建筑界面进一步放大公共空间,形成“两侧高、临绿低”的天际线。

4.3 泥巴沱生态艺术区

4.3.1 现状问题

泥巴沱是新都区新城绿心,具有一定的景观基础和配套设施,但仍需在复合功能和景观风貌方面进一步提升,强化其“新都客厅”的定位。

4.3.2 功能定位

泥巴沱定位为艺术创作与文化休闲共融的艺术文创园,植入文创街区、大众演艺、创意设计、音乐论坛等功能,形成艺术文创中心、创意设计平台和城市生活客厅(见图8)。

8泥巴沱生态艺术区城市设计8a总平面8b 鸟瞰效果

4.3.3 规划策略

1)文创新塑,构建区域中心 提升城市商业模式和业态,突出文化艺术创作及休闲娱乐功能,建设综合性、复合型的区域公共活动中心。

2)空间缝合,串联周边组团 整合现有公共服务和居住设施,发展与其配套的特色功能,将离散的空间关系系统性地融入毗河空间格局。

3)时空拼贴,塑造文化环境 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景观环境塑造,为新城建设增加文化内涵。

5 结语

毗河公园城市设计突出“景城人境业一体、文商体旅农协同”的和谐关系,构建全新的城市生产生活图景,打造成都发展新引擎,以一轴发展带动一片,成为居民对美好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向往的最佳实践案例。

项目名称:成都市毗河公园城市设计

项目位置: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项目规模:48km2

业主单位:成都市新都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主要设计团队和主要编制人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主持人:赵文斌、冯新刚、朱冀宇

规划设计:褚天骄、夏 晶、刘 贺、刘 越、王 鑫、贾宇迪、李慧源、安思思

景观设计:路 璐、王洪涛、谭、徐 瑞、孙雅琳、魏晓玉、齐良玉

外部协作:杨 蓉、陶 锐、徐子墨

建成时间:2020年6月

猜你喜欢

公园空间功能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在公园里玩
一见如故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