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性疾病的中医理论研究及中医治疗进展

2022-07-18郭丽张艳花张媛媛

医学前沿 2022年9期

郭丽 张艳花 张媛媛

摘要:临床上有些病症的发作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即症状在每天当中的固定时间发作或者加重,持续一定时间后症状消失或者缓解,有的称之为定时发作性病症,有的称之为时间性病症,也有的称为时间性疾病。对于这类疾病,很多患者甚至是医生都认为其十分奇怪,不好理解和解释。笔者在临证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定时发作性病症,受高树中教授《一针疗法》启示,在临床中运用子午流注理论,选取输穴治疗时间性病症,疗效显著。目的:阐述时间性病症的中医治疗理论基础及针灸治疗选穴方法,并将两例病案介绍如下,以供诸同道参考。

关键词:时间性疾病;输穴;子午流注针灸

理论研究

1、时间性疾病

1.1时间性疾病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1.1.1临床上有些病症的发作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即症状在每天当中的固定时间发作或者加重,持续一定时间后症状消失或者缓解,有的称之为定时发作性病症[1],有的称之为时间性病症[2],也有的称为时间性疾病。冯志鹏[1]借鉴了针灸理论中的子午流注纳支法,在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疗效。高树中[2]教授运用子午流注理论针治时间性病症,每有佳效。

1.1.2定时疼痛是最常见的时间性病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段突然发生的,过时即自然停止的疼痛,这种疼痛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特点。疼痛的基本病机,中医习惯用“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八个字来概括,从临床辨证角度来看,寒热虚实皆有。定时疼痛作为疼痛的一种类型,据临床观察,最多见的原因为肝郁、阳虚和血瘀。定时疼痛不是一种病症,而是一类病症。从发作时间上分,有夜间痛、早晨痛、上午痛、中午痛、下午痛、傍晚痛及某一时刻的疼痛,从疼痛的部位来分,有头痛、胸痛、腰痛、腹痛、胁痛、背痛、关节痛、胃痛、心痛、淋痛等等。[3]

1.2.时间性疾病治疗辩证选穴的中医理论依据

查找文献,我们能找到的关于治疗时间性病症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点:

1.2.1“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出自《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是有关时间性病证针灸治疗的原则之一[4]。即有时间性发病或加重的病症,可取“井、荥、输、经、合”中的“输穴”治疗。所以时间性病症多取主时之经的“输穴”[5]。

1.2.2时间性病症的临床针灸治疗,亦当随时辰不同而采取不同取穴。按子午流注理论,人体气血每天循行十二经脉一周,不同时刻为不同经脉所主时。如徐凤《针灸大全·十二经纳地支歌》曰:“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凡遇时间性病症,皆可取其主时经脉的穴位治疗。这也是经络辩证的一种方法。

1.2.3高树中特别强调时间性病症的最佳治疗时间。《伤寒论》54条曰:“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即治疗时间性病症,当于病发之前治疗为佳[6]。同时结合《素问·刺疟论》中治疗疟疾最佳时间为“疟发前如食顷乃治之”的论述,高树中教授提出针灸治疗时间性病症,以发病前半小时为最佳针刺时间,并持续留针至发作时间已过,期间每5~10min行针一次,或以电针法辅助,均取得显著临床效果。若夜发病症或由于其它原因所限不能于发作前针之者,在其它时间针刺也有良效。 [2]

2.子午流注

2.1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俞、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合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来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法。[7]

子午流注配穴法与经络气血循行有关。正如《灵枢·营气篇》》指出的“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劳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也。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趾)间与太阴合、、、、、、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于肺。” [7]

2.2子午流注針法

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分有纳甲法,纳子法两种。

纳子法又称为广义的流注法,它是专以一天中的十二时辰为主,按着一天中的时辰的顺序去配合十二经的气血周流的顺序开穴治疗。《针灸大成》载有这样一首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戍,亥焦子胆丑肝通。

这种配合是根据十二经的走向、先后次序来决定的。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记载的十二经脉的生始出入及各经脉承接,周而复始。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出大指之端;手阳明大肠经,受肺经的支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从缺盆上颈挟口交人中,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受大肠经的支脉,起鼻交頞中,循跗出大趾之端;足太阴脾经,受胃经的支脉,起于大趾之端,络胃注心中;手少阴心经,受脾经的支脉,起于心中,出小指之端,手太阳小肠经,受心经的支脉,起于小指之端,其支者,从颊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胧经,受小肠经的支脉,起于目内眦,出外踝至小趾之端,足少阴肾经,受膀胱经的支脉,起于小趾之下,上贯肝膈入肺注胸中;手厥阴心包络经,受肾经的支脉,起于胸中属心包络,循中指出其端;手少阳三焦经,受心包络经的支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受三焦经的支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别趾上入大趾之间;足厥阴肝经,受胆经的支脉,起于大趾之端,上贯膈注肺中。十二经就是按着这个生始,承转,交接,从肺经开始,然后注入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经、三焦经、胆、终止于肝经,再由肝经转入肺经,周而复始,这是十二经通行的自然顺序。用这个顺序来对比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一天从寅时起,经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子到丑时上,再由丑时周而复始,它的顺序,也是不会变更的。

3.五腧穴

3.1五腧穴定义

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井、荥、俞(原)、经、合各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记载:“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这段经文,是根据“人应自然”而立论,认为五腧穴是荣卫气血循行出入之所,也是内脏、经脉、络脉,以及孙络气血交流的所在,所以把人体十二经脉的流动比作水流,指出经气从指(趾)端出发,犹如水出于井一样,经过小水微流灌注深处,通过河渠成为大流,然后汇合入于川海,深入内胜,从而说明经气出于指(趾)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从远到近,顺次流行经过着,如:

1、井:它位于手足的尖端,是脉气的出处,如水流的源泉,故称之为井。

2、荥:它位于井之次,是脉气流动的地方,如流水始出于泉源,而流之尚微,所谓荥者,小水也,故称之为荥。

3、俞:它位于荥之次(在腕踝关节处)是脉气之住所,如微小的流水,渐入深处而灌注,所以称为俞,俞即转输,也就是脉气注此输彼之意。

4、经:它位于俞之次,是脉气的行所,如流水灌注,迅速经过之处,所以称为经,经即经过之意。

5、合:它位于经之次(在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之出入所,如会合之川流入脏腑之内,与众经相合,故称为合。[8]

3.2五腧穴的特性及临床应用:

关于五腧穴主病的记载《灵讴·顺气一日分四时篇》中指出:“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有:“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素问·咳论》中指出:“治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难经·六十八难》中载有:“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至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这些经文。

3.3 五腧穴中输穴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根据子午流注针法以及五腧穴主病特点,我们发现,五腧穴中的输穴是治疗时间性疾病的主穴,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效果显著,多一次见效。

《难经·六十八难》对“五腧穴”临床应用主要记载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输主体重节痛”指全身疼痛性的疾病应首先考虑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十二经的输穴,或者直接用十二经脉中的输穴配合来治疗全身性的疼重之疾。临床上是否果真如此呢?首先要注意输穴阴经阳经的差别。其差别在于阴经输穴、原穴合二为一,而有“以输代原”之称。阳经输穴之后又单列原穴,然其临床主病基本相同或相似,可据操作方便需要或取原穴或取输穴。如手阳明经之输穴三间临床上有被合谷取代之势则可见一斑。至此再看“输主体重节痛”,用输穴来治疗全身或局部疼痛之疾常应手而效。比如后溪穴治疗颈肩背痛、中渚治疗耳痛、大陵神门太渊治疗心胸痛等。另外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合谷(代输穴三间)配合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之太冲合称“四关”,更是治疗全身疼痛之疾的要穴,且古代医籍经常提及其治疗疼痛之功。如《标幽赋》有“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席弘赋》有“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等。其他有关合谷、太冲或输或原治疗疼痛的记载更是丰富,且临床上各种疼痛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如能加用“四关”,常有锦上添花之妙。[9]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解释道:“所注为腧者, 腧、输也, 经由此输彼,其气方盛、南方夏也。” 。

输穴应用范围:输穴有益气化湿的作用,所谓“输主体重节痛”是指经气不足,湿邪留滞引起的证候。临床上凡是由于气虚水湿不化引起的肿满、倦怠、咳喘、溏泄、遗溺一类证候,都可以选用输穴来治疗。[10]

《灵枢》曰:“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可治体重节痛外,还可治每经的经络病及脏腑病所引起之一切痛证,止痛效果甚佳。[11]

临床研究

4.时间性疼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4.1针刺治疗:高树中[5] 针刺双陷谷穴治疗辰时痹痛,针刺太溪穴治疗酉时痹痛。高树中[12]针刺曲泉穴治疗丑时胃痛,针刺太白穴治疗巳时眉梭骨痛,针刺双太溪治疗酉时头痛。朱守应[13]针刺太溪穴治疗酉时牙疼。高树中[14]针刺太冲穴治疗丑时失眠;太渊穴治疗寅时哮喘;

4.2中药治疗:冯志鹏[1]用柴胡加龍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儿童子时哭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卯时腹泻;用三仁汤加味亥时足弓疼痛。

张年顺[3]用酸枣仁汤治疗子时胃痛。丁蕾[2]取太白穴配合药物治疗脾湿胃火循经上攻巳时头痛。张菊英[15]以清胃散加减治愈牙痛发作时间在早晨5~7时;胃脘痛发作时间为半夜1~3时,此时气流注肝经,夜半为阴盛之时,此属肝寒犯胃之证,用《伤寒论》吴茱萸汤加减治之效验;头痛每日下午5~7时发作,属足少阴肾经之时,综合脉证当属肾虚头痛,以《景岳全书》大补元煎加减治之而愈。

4.3其他治疗方法:怀智勇[16]点刺放血足临泣治疗子时易醒;针刺太冲治疗丑时咳嗽;温和灸太溪穴治疗酉时带状疱疹后遗痛;电针大陵治疗戌时腰痹病痛甚。

5.时间性疾病的治疗讨论

该类疾病涉及病证广泛,以痛症为多见,临床遇见时间性疼痛,疼痛时间两个小时左右,考虑经络不通或是不能由此经输彼经,结合疼痛部位,经络辩证辩病变经脉,针刺以本经输穴为主,刺法上遵循“虚补实泻”的原则,宜在发病前半小时以上进行预防性治疗,留针时间以“气至”为度,可以令气“数”至,多见效迅速。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适用于特定时辰发病或加重的时间性病证,是中医经典理论。时间通过其节律等内容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所涉及的“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属于“子午流注纳子法”的内容。

6.治疗验案两则:

6.1亥时头痛

患者男,75岁,某大学教授。2013年12月初诊。自诉每天晚上九点至十一点钟头痛,疼痛部位为颞部,胀痛难忍,疼痛持续两个小时左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自诉曾就诊某医院,给予头颅CT检查,头部CT提示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止痛药对症处理。但不服止痛药,头痛仍然复发。经络辩证在手少阳三焦,疼痛时间为亥时,也正好是三焦经所主的时间。取中渚穴,配合双侧完骨穴、双侧风池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次日复诊,诉疼痛减轻十之八九,疼痛时间仅持续了十几分钟。效不更方,针刺两次痊愈。

按:按子午流注理论,九点至十一点气血流注于三焦经,继而流注于胆经,患者头痛部位为头部两侧,考虑少阳经枢机不利,气血不通则痛,取手少阳经输穴中渚穴为主,平补平泻,两次痊愈。

6.2、丑时足背痛

患者女,67岁,2018年4月初诊。

患者诉足背痛1月余,每日夜间一两点左右疼痛加重,影响睡眠,口服止痛药只能暂时缓解,疼痛部位为右足大趾及第二脚趾之间。伴心烦易怒,多梦。否认外伤史。行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质红,苔薄,脉弦。证属肝经郁滞。治疗取双太冲穴,平补平泻,留针30 分钟。次日复诊,诉疼痛大减,继针五次,痊愈。

按:凌晨1点至3点是丑时,肝经气血流注丑时,而且疼痛部位为足厥阴肝经巡行部位,经络辩证病位在足厥阴肝经,本案证属肝经郁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取肝经输穴太冲,舒泻肝火,通经止痛。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冯志鹏.定时发作性病症医案3则[J].新中医,2017, 4905:184-185.

[2]丁蕾,马玉侠,衣华强.定时头痛治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5, 3401:69-70.

[3]张年顺.定时疼痛的因时诊治[J].中国社区医师,1991,04: 22-23.

[4]陈三三,郭昉,吴彬,刘然,王军.“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在时间性病证中的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2018,3706:445-447.

[5]高樹中,谭奇文,张彤.时间性痹痛针灸验案二则[J].山东中医杂志,1998,06:36.

[6]赵联和,高树中. 太溪穴治疗酉时病症临证一得[J]. 针灸临床杂志,1998(03):53-54.

[7]刘冠军,纪青山,黄毅.子午流注针法的编算及运用[J].吉林中医药,1979,Z1:68-79.

[8]刘冠军,纪青山,黄毅.子午流注针法的编算及运用第二章子午流注针法所用经穴——五腧穴[J].吉林中医药,1979,03:81-82.

[9]王全林,刘晓梅.《难经·六十八难》五腧穴古今临床应用析微[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02:151-152.

[10]王居易.谈谈对五腧穴的点滴体会[J].中国针灸,1983,02:23-24.

[11]周玉艳.五腧穴的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1,06:31.

[12]高树中,王秀英.时间性病证针灸验案[J].山东中医杂志,1992,04:47-48.

[13]朱守应.时间性牙痛案[J].中国针灸,2005,25S1:125.

[14]高树中. 一针疗法[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144- 157.

[15]张菊英.时间性疼痛治验三则[J].湖南中医杂志,1999,02:44-45.

[16]怀智勇,崔宝佶.根据不同发病时间取穴治疗时间性病证医案举隅[J].中国针灸,2017,3709:967-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