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湘针推“五经配伍取穴法”论治慢性便秘

2022-07-17钟峰匡泓俊袁楠杨腊媛袁杨阳章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肠经五经经脉

钟峰,匡泓俊,袁楠,杨腊媛,袁杨阳,章薇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主要临床特征为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粪便干硬,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需手法辅助,排便次数减少,且不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便秘若持续6个月以上,即可诊断为慢性便秘。其反复发作易继发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等精神心理障碍,易导致肛肠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以口服泻剂、促胃动力药、益生菌为主,但长期使用有不良反应。五经配伍取穴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针推学术流派——湖湘针推学术流派的临床主要取穴方法,立论于经脉、经脉对应脏腑,以及经脉对应的五行之间配伍和生克制化规律。兹基于五经配伍取穴法,以湖南地区多发证型为总纲,围绕慢性便秘不同证型取穴方法加以阐述,为临床治疗开拓新思路。

1 五经配伍取穴法治疗慢性便秘的核心思想

1.1 “经脉-脏腑相关”是五经配伍取穴的关键环节

五经配伍取穴法源自湖南针灸重点研究的方向“经脉-脏腑相关”。所谓经脉-脏腑相关,即经脉与脏腑间在循行、病候、组织化学等方面有诸多联系,体表的经穴可映射脏腑的生理病理改变,刺激体表经穴可调节脏腑功能。由此,湖湘针推流派提出“一经调控多脏,多经司控一脏”,如肝经可治疗循行所及脏腑如肝胆、泌尿生殖系、神经系统等疾病;肝经、胆经、肾经循行经过肝,可治疗肝脏疾病。

根据五脏生克制化规律,“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五经配伍以五经为本,取穴五经,意在调脏腑,达到治病求本目的。五经配伍取穴法首要考虑归属经脉对应脏腑关系,取本经、我生经、生我经、我克经、克我经5条经脉,以整体调治脏腑病。

1.2 便秘与五脏皆相应是取穴的必然要求

《素问·五脏别论篇》有“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与五脏皆有关联,肝气调畅、心主行血、脾气升降、肺气宣降、肾气开阖与大便通调皆相关。

1.2.1 肝

《医学入门·脏腑》曰:“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肝内膈膜……后连大肠。厥阴肝木,又外绕行肛门。”《症因脉治》云:“诸气怫郁,则气壅于大肠,而大便乃结。”《素问·五脏生成篇》有“人卧血归于肝”,肝主藏血,肠腑所需血由肝供应,肝血濡养大肠。肝主疏泄,畅达疏通气机,大肠腑气与全身气机相应;肝的疏泄功能还包括促进血液和津液运输,血液、津液可濡养肠腑。大肠传输糟粕受肝主疏泄和藏血的调控,若肝失疏泄,腑气不通,可发为气滞秘;若肝疏泄津液功能失职,水饮停于胃肠,则阻滞肠腑气机而发为痰湿秘,或津液不达于肠腑,则大便干结;若肝气郁而化火,灼伤阴津,可发为阴虚秘;若肝藏血功能失职,血虚不能润肠,则发为血虚秘。

1.2.2 心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又“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灵枢·邪客》),心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心藏神调控神志,心神主宰魄门开阖。心主血脉,并推动血液至肠腑濡养之。若心神主宰失司,魄门启闭失职,则无便感。若心主血脉功能失职,心不化生血液或无以推送血液至肠腑,则发为血虚秘。心与小肠相表里,彼此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小肠主液,泌别清浊,可吸收大量水液;若泌别清浊功能亢进,吸收大量水分,则大便燥结,发为便秘。若心火亢盛,下移小肠,致泌别清浊功能失职,则发为热秘。

1.2.3 脾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素问·厥论篇》:“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肠腑的传输依赖于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与运输有赖脾的推动。水谷精微运化至肠腑并被吸收依赖脾的推动,而肠腑生理活动需水谷精微支撑。若脾生化功能失职,血无以生,肠腑难以濡养,则发为血虚秘。若脾升清降浊功能失职,中焦气机阻滞,则肠腑气机壅滞,无力传输糟粕而发为气滞秘。若脾运化功能失职,无以输布水谷精微至肠腑,肠腑吸收失常,则发为便秘、便溏、腹胀等症。

1.2.4 肺

《灵枢·本输》:“肺合大肠,肠者,传导之腑。”《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血证论·便闭》云:“肺气不降则便结。”《石室密录》云:“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而肾经之水,仅足以自顾,又何能旁流以润溪涧哉?”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会下移大肠。肺主宣发肃降,大肠传导糟粕有赖肺气肃降。又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大肠主津,大肠津液吸收、布散需肺的参与。若肺宣降失职,大肠腑气壅滞不通,则发为气滞秘。若肺热下移大肠,煎灼津液,肠道津亏无以运化水液,则发为阴虚秘或热秘。若肺通调水道功能失职,影响大肠津液吸收功能,水液吸收过多或大肠津亏则便秘,水液吸收过少则腹泻或形成痰饮。

1.2.5 肾

《医贯·气虚中满论》云:“盖肾开窍于二阴,肾气化则二阴通。”《杂病源流犀浊》:“大便秘结,肾病也。”《兰室秘藏》有“肾主大便,大便难者,取足少阴”,“肾主五液,津液顺则大便如常……津液亏少故大便秘结”。肾主大便,且主五液,故肾调节水液代谢,该作用与大便通常有关。津液润则大便如常,津液不足则大便燥结。肾主水,司二便之开阖,开窍于二阴。肾阳温养肠腑,肾阴濡润肠腑,肾阳温煦和肾阴滋润是大肠传导功能的必要条件。若肾气虚,无力运输水液,则发为气虚秘。若肾阳虚,肾阳不能温煦气化,阴寒凝滞肠腑,则发为阳虚秘。若肾阴虚,阴液枯涸,大便无水行舟,则发为阴虚秘。

综上,脾虚和肝郁是慢性便秘两类基本病机,心、肺、肾的影响同样重要。随着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体质改变,痰湿、瘀血致慢性便秘的概率逐渐增加。

2 辨别五经,权衡补泻,整体调治

慢性便秘属于针灸的一级适宜疾病谱。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慢性便秘疗效较好且无不良反应。一般以局部取穴、辨经取穴及特定穴较为多见,其中特定穴主要取下合穴、俞穴、募穴等。五经配伍取穴法是指在经络脏腑辨证、五行生克理论指导下,选取本经、我生经、生我经、我克经、克我经的穴位以调五脏。

2.1 气滞秘,重在泻肝经,兼泻肺经

气滞秘常由久坐不动或忧思气结等致大肠腑气不通引起。取穴以大肠经为本经,重在泻肝经,兼泻肺经,以疏肝顺气、导滞通便。因气滞秘属实证,故采用泻法为主。取本经大肠经原穴合谷、子穴二间通调大肠腑气,生我经胃经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取“大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之义,我克经肝经太冲、期门疏泄全身气机,又太冲配合谷取义开四关,克我经三焦经支沟疏泄三焦气机,我生经肾经照海配支沟为便秘经验效穴。诸穴位均采用泻法,并辨证施以针推调理。此外,《素问·刺禁论篇》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主升发,肺主肃降,全身气机有赖肝升肺降。故泻肺经穴列缺、太渊,配合肝经、三焦经以调畅气机。

2.2 脾虚秘,重在补脾经,兼补肾经

脾虚则气血无以生化,水谷精微不能运至肠腑,气不足以推动肠腑传输,血不足以濡养肠腑。而便秘反复发作,日久伤津耗气,进一步加重脾虚。湖南地区居民嗜食肥甘厚味之品,易壅滞脾胃,阻碍脾胃运化;此外,肝气郁结易化火,肝火盛乘伐脾胃,亦导致脾虚。取穴以大肠经为本经,重在补脾经,辅补肾经,用肾阳温脾土,以益气健脾、润肠通便,以补代通。取本经大肠经合穴曲池,生我经胃经合穴足三里、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母穴解溪,生我经脾经母穴大都专补脾胃之气,克我经小肠经原穴腕骨(火),克我经三焦经原穴阳池(火)。根据“虚则补其母”,曲池、足三里、解溪、大都选用补法,防止火穴乘虚而克金,腕骨、阳池选用平补平泻法。以上穴位根据实际情况施以针推调理。此外,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精可充养脾土,肾阳可温脾土,故补肾经经穴复溜、输原穴太溪,为滋阴经验有效穴,加之稍泻肝经太冲,防补益太过而壅滞脾胃。

2.3 湿热秘,重在泻大肠经,兼以泻心经

湖南地区气温偏高,多雨多湿,易生湿热,加之当地居民嗜食辛辣之物,易生湿热,壅滞中焦气机,阻遏脾胃而致湿热秘,可见大便先硬后溏、溏结不调或里急后重等。治当取大肠经为本经,重在泻大肠经,辅以心经泻热,配利湿特效穴。泻本经大肠经子穴二间配井穴商阳以清泻大肠之热;胃经内庭、冲阳以清脾胃郁热;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配大肠募穴天枢,合募相配通调腑气;生我经脾经阴陵泉利水湿,防子病及母;克我经三焦经支沟通调三焦;我生经肾经照海滋阴以增液行舟。根据“实则泻其子”原则,除照海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并辨证施以针推。心属火,主夏,故泻心经穴,如少冲、少府等。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8岁,2020年6月7日初诊。大便秘结20年余,四五日一行,无便意,伴头晕、纳呆、腹胀。肠镜、胃镜、全腹CT未见明显异常。刻下:大便秘结,长期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偶有头晕、纳呆、腹胀,纳寐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弱。诊断:便秘(脾虚秘)。治以益气健脾、润肠通便,取大肠经为本经,重在补脾经,兼补肾经。根据五经配伍取穴法,应取本经大肠经合穴曲池、大肠募穴天枢、大肠下合穴上巨虚,生我经胃经经穴解溪、合穴下合穴足三里,生我经脾经母穴大都,克我经小肠经原穴腕骨,克我经三焦经原穴阳池、三焦经络穴支沟。辅以先天之本,肾经经穴复溜、输原穴太溪。防补益太过,巧取肝经太冲。曲池、天枢、上巨虚、解溪、足三里、大都针刺手法施以提插捻转补法,刺入后施以温针灸,诸穴予1壮艾炷。复溜、太溪针刺手法施以提插捻转补法。腕骨、阳池、支沟针刺手法施以平补平泻。太冲针刺手法施以泻法。以上各穴均留针30 min,隔日1次。治疗15次后,大便一二日一行,诸症缓解。

猜你喜欢

大肠经五经经脉
“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书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勤向窗前读五经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漫画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4)卯时:5:00—7:00大肠经当令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敲打出秀美颈部
大肠经畅通,人变美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
“五老”唱“五经”胜过指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