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老师的故事会,以文化人宣讲好人好事

2022-07-17合理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7期
关键词:树德礼堂文化

合理

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家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就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78岁的钱树德是宁波市北仑区家喻户晓的地方名人,大家叫他“钱老师”“文化礼堂使者”“讲好人故事的好人”。这位生于1944年的老人,在上海长大,在宁波插队落户,在三尺讲台上收获桃李天下,在文化礼堂中见证乡村兴荣。他在文化建设上耕耘了大半辈子,他和他的家庭是当地象征着文化、文明、友善、向上的一面旗帜。

让文化如蒲公英般落地生根

早7点整,吃过早饭的钱树德坐在木沙发上,开始读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在浏览八九份报纸加三四份杂志中,开启了他一天的时光。

每日读报,不是为了打发时间,钱树德说,其实是为了喂饱自己:“我要先听听来自中央的声音,再看看宁波地方的讯息,最后读读心爱的文学和哲学作品。一日不读,便觉得心中饥饿,没有力气去做其他事情。”

老伴潘惠英从不打扰,她将丈夫的“文化食粮”整理好后,就拎包出门去了,她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的日常活动。自2003年退休后,老两口一直居住在北仑区小港街道,早饭之后,他忙文化礼堂,她忙志愿服务,朝九晚五辛劳奔波,好像未曾退休一样。这样的日子,一过又是20年。

上个世纪60年代,家住上海的钱树德插队来到北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北仑刚刚脱离衣不裹身、食不果腹贫困线,大规模筑塘围海造田,四处是水田,遍地皆泥泞。“乡间的路,窄到3个人不能并排走。”钱树德印象深刻。

比物质更贫瘠的,是文化和教育。那时北仑的学校大多设置在庵堂和仓库中,而跟村干部打交道则更是一件愁人事。当时的村支书三代不识字,所有的文书工作都处于停滞状态。当干部们听说钱树德是来自书香世家的知识青年,连忙把生产队里最好的凳子张罗出来,擦得干干净净请他坐。

“人人都知文化好,但那个年代,文化就像天边的星星,大家都觉得可望而不可即。我从那时候便立志,要把那颗星摘下来,变成蒲公英,在这里落地生根。”

40年间,钱树德一直在北仑从事一线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北仑下邵中学、原石化公司子弟学校、宁波效实中学。在北仑很多家庭里,钱树德当过爷爷的老师、爸爸的老师、孩子的老师。他也见证了北仑的教育从20世纪 60年代重新起步,到70年代基本实现初等教育普及,再到80年代发展幼儿教育和90年代的大发展。

有能量的人都是“闲不住”体质。2003年,钱树德退休了,从学校离开的第二天,他又被任命为北仑区关工委阵地建设辅导团团长。

在上级和家人的支持下,钱树德在小港街道办起了村干部读书班,将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村干部们集合起来,为他们制定课表、书单,联系进修学校,监督读书做题。6年过去,原来文化程度只有小学的村干部已就读于宁波开放大学,第一期学员也要拿到了大学文凭。

“未受过没文化的苦,自然不知道没文化在社会上会遇到多少阻碍。”钱树德不想让乡亲们与社会脱节,他想把大家都装在一辆大车里,赶上建设文化强国的步伐,一个都别落下。

2014年,小港街道文化禮堂项目预备启动,钱树德查了新闻,又问了当地宣传部,才搞明白它的意义:原来,文化礼堂是经济强省浙江在全省农村地区建设的基层文化平台,不是用来唱戏跳舞的,而是一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钱树德立刻报名参选小港街道高河塘社区文化礼堂管理员,他说,自己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想法。“这些年,村里的孩子走出去的越来越多。我们常说要走出大山,但如果我们都走了,大山怎么办?通过教育,孩子们知道了万里长城、天安门,知道了泰山、黄河,可很多人却连故乡的山、门口的河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更别提家乡的名人、历史了。故乡是人的根,是人自信感的来源。古有先贤封侯拜相者,晚年回归故土发挥余热,今有文化礼堂安置乡愁,让大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故乡。”

钱老师的故事会

小浃江是小港人的母亲河,拆迁安置在高河塘社区的村民基本都是从小浃江两岸搬迁而来的。在钱树德的建议下,文化礼堂筹建小组决定在5000余平方米的三层文化礼堂里拿出一整层,建成展示小浃江文化的浃江风情馆。

为了挖掘小浃江两岸的文化,钱树德和老伴时常跑到档案馆查找资料。一天,老两口发现了一张摄于1970年的老照片,照片上,江南公社万红大队100多名社员站在村头,青年们虽衣衫破旧,但不掩意气风发。经查阅资料发现,小港街道的剡岙村正是由这个大队发展而来,钱树德把照片放大后运到剡岙村,一群老人拥上来争相辨认照片上的自己,有两位老人甚至兴奋得喜极而泣:“40多年了,照片上的人只有一位已不在人世,其他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们真是遇上了好时代,才能吃得饱、活得久!”

老人们神采飞扬的表情让钱树德很触动,他看到了大家深藏于心的故土深情,看到了建设文化礼堂的民间期待。他走遍小浃江两岸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座桥,从远古时代刀耕火种的金头湾,到古代百舸争流的东岗碶,再到近代满月卧波的长山桥;他遍访各村高龄老人,搜罗小浃江的沿岸故事,从宋代“定川掌门”沈焕的家国情怀,到清代“浙东杜甫”姚燮的出游往事,再到望娘岗和送婆岭的慈孝典故,一一记录在册。果然,在钱树德的牵头下,高河塘社区文化礼堂搞得一派红火。

钱树德和老伴所在的高河塘社区安置了18个村的2900多户拆迁农户,是北仑区最大的农村拆迁安置社区。大家放下了锄头,住进了高楼,但生活上却总是发生矛盾,吵架、攀比,互不相让,纠纷不断。街道社区的干部们也很头疼,钱树德思考许久,首先建议组建志愿服务队。他把老伴潘惠英也“拉入伙”,潘惠英招呼起小区里的热心老姐妹,组建了以“安居、安心、安康”为核心的“三安”志愿服务队,挖掘更多愿意发挥余热的退休医生、干部加入队伍,活跃在小区角角落落,帮助孤寡老人、参与防疫抗疫、创建文明城市、督导垃圾分类。

接着,钱树德又带头组建了三支宣讲队:故事员、微型党课和蒲公英。三支宣讲队的目标不一样,故事员队伍全用方言讲故事,受众是老人;微型党课队伍是普通话讲故事,受众是年轻人;蒲公英队伍,就像它的名字,随时随地宣讲,不限主题,只要是好人好事就行。“我一直坚信文化的力量,它像水一样,能润滑一切龃龉。”

一开始,钱树德花大力气请来一些专家讲故事,但效果很差。专家坐在讲台上,面前是一台电脑,一堂课下来连脸都看不到,大家无聊得打哈欠、玩儿手机。钱树德决定亲自上阵,讲故事的时候在场地里四处溜达,再结合内容和听众互动。“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全国道德模范,一位姓黄的大孝女的故事。哎,小王,我记得你的老母亲也是80多岁是吧?她的情况比你困难,你好好听听,也许能受受启发的好吧?”40多年给学生们上课的经验,钱树德“套”在宣讲中,一样有效。

效果很好,钱树德的腿可遭殃了,70多岁的他讲完课后两条腿肿得厉害。他却认为很值得,因为大家的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了。好多人开始主动把看到、听到或自己参与的好人好事告诉他,也有很多人前来报名加入宣讲队。“好的文化如浪潮,多传颂,会产生不可小觑的感染力。有时候,它比法律法规更易接受,影响力也更加持久。”

钱树德的故事会越来越有名,北仑电视台专门为他开了档节目,叫《钱老师讲故事》,他用一口地道的方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易懂的故事植入居民心中,至今,已有50余万人听过钱老师讲故事。

钱树德身上有着来自旧时代书香世家的优雅和讲究,也有着现代社会的朝气和热情,这两种气息,让人恍惚间有种在两个时空穿梭的错觉。他可以打开钢琴来一曲《红灯记》且弹且唱,又可以坐下来用宁波话录一段方言故事,发发短视频。老伴和孩子都笑称他为“新新老网红”。

“您为什么如此热爱文化?”

“祖上传下来的,不热爱都不行。”

钱树德祖籍在上海,从爷爷辈开始与文化结缘,父亲是新闻记者,一家人住在上海大世界对过的弄堂里。1921年夏天,上海市中心法租界的这条小弄堂里,悄然走来一群年轻人,他们用迥异的地方口音交流信仰,碰撞思想。中共一大在此召开,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这条弄堂叫“树德里”,30年后,一个男青年抱着自己刚上学的孩子,指着弄堂碑牌说:“这是个值得纪念的地方,从此它就是你的名字了,你要时刻记住它。”

钱树德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除了有专门的先生教他读书写字,他还学了钢琴、唱歌、绘画、书法、俄语。“因为想看原版书,所以我就多学一门语言。”少年时期,钱树德用俄语看托尔斯泰的小说,看普希金的诗。插队下乡条件艰苦,正是它们带来了无穷的力量,他用俄语给大家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唱得年轻人心潮澎湃。

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

父母不只给了钱树德一肚子墨水,还告诉他人生的方向。“我一直记着母亲对我的教育。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孝、爱和善。”

錢树德的母亲15岁来上海打工,在一家副食品公司里负责搅打鸡蛋,做的是收入最少的活计。17岁,她嫁给钱树德的父亲,辞了工作,负责一家人的起居。“当时我家在上海住二楼,一楼是一间闲置的公共厨房,住着一对贫苦夫妇。”这对夫妇有5个孩子,全家7个人挤在7平方米的隔间里,那时正逢日本侵略上海,平民百姓缺吃少穿,半夜三更孩子更是饿得哭声不断。

钱母便每天偷偷从自家米袋子里匀出一碗米,悄悄下楼添到一层租户煮饭的锅里。她不忍心邻居挨饿,又怕被婆婆发现,只能像做贼一样胆战心惊。“后来奶奶说,她早就发现我妈妈的‘小把戏’了。平时都是每个月1号买100斤米供全家吃,那段时间二十几号就没米了。我奶奶是个多么精明的人呀,但她什么也没说。后来家里做肉吃时奶奶故意嚷嚷说肉煮多了,催我妈妈送到楼下去,说怕浪费。”

做人应时常善良,一碗饱饭就可以让困境里的人生出活下去的勇气。

后来,钱树德离开生活了20年的上海,在北仑的乡村里,邂逅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善良。插队时,他结识了妻子潘惠英,热情的她帮他洗衣做饭,带他看北仑海边的太阳。

“我们恐怕是前世姻缘,上辈子定然也是两口子的。她善良,村里有人遭遇天灾人祸,她节衣缩食也要帮人渡过难关。年纪大了也不改当初,冬天冷得要命不开空调,让我躺被窝里取暖,她说省下的电费要拿去给五保户的。”在钱树德的目光里,老伴是珍贵的、伟大的,也有些可爱的小烦恼。

多年来,钱树德夫妇不仅孝顺自己的长辈,还与失独老人、困难学生结对,省吃俭用捐款捐物,参与各类爱心公益活动近百次。钱树德还和“三安”服务团的志愿者一起,给社区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先后修缮了13幢住房和一幢村爱心食堂。

钱树德的两个儿子一起开办贸易公司,诚信经营、乐善好施;女儿和二儿媳是医务工作者,爱岗敬业、热心助人,二儿媳曾获得宁波市“白求恩大夫”、北仑区首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钱树德的孙辈们刚走上工作岗位,都始终牢记“爱国、明理、勤学、节俭”家训。2016年7月,钱树德被评为“中国好人”、浙江省基层宣讲名师、最美宁波人。2019年,钱树德家庭入选“全国最美家庭”。

“余秋雨曾经说过,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文化是存活之道,繁衍之道,发展之道,必然包含着大爱之道、善良之道。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能够存在,必定是无数前人善良的结果,而这些结果会开出文化的花。我希望能跟我的重孙辈吹这样的牛:你们的太爷爷,是个有文化的普通老头!”

(感谢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树德礼堂文化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小小鱼
活着
谁远谁近?
普通礼堂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一声雷响
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