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令人担优的“小胖子”

2022-07-17王小槑龙方媛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重青少年儿童

王小槑 龙方媛

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现状,家庭尤其是父母需要付出的努力无疑更多。

肉乎乎的脸蛋、圆滚滚的肚子、粗壮壮的小腿……无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出现在文学作品里,这样的小胖墩总是格外招人喜欢。“胖嘟嘟的,好可爱。”“以后,我也想把我的宝儿养成这样。”……羡慕与溢美之词无限量输出之时,大家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小可爱面临着严重的健康风险。

2017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营养学会等单位联合编写发布《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儿童肥胖率不断攀升,0~7岁肥胖儿童估测有476万,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达3496万,加起来近4000万。如今,这个数字还在攀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显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也就是说每5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1个超重肥胖。

毫不夸张地说,超重肥胖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那么,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惊人的超重肥胖率和肥胖儿童数量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教育现实?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肥胖,威胁的不只是身体健康

超重肥胖,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形态的改变,更危险的是会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和肝脏、运动骨骼、心理行为和认知智力等造成危害。

因为一段时间以来经常口渴、喝水多、半夜频繁起夜,13岁的月月被妈妈带到医院就诊。经化验,月月空腹血糖15.6mmol/l,糖化血红蛋白12%,尿糖4+,酮体1+,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医生立刻开出了入院通知单。

在人们的常规认知中,儿童糖尿病多是1型糖尿病,为何月月却被医生诊断为2型糖尿病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普外科一科副主任医师、哈尔滨市肥胖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徐东升解释说,儿童青少年肥胖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相关疾病和成人是一样的,比如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月月的体质指数已属肥胖区间,且显现出黑棘皮症的症状,“超重或肥胖后,胰岛素分泌增加,刺激到皮肤,导致脖子黑,甚至连腋窝、大腿根部处都呈現一片片烟熏似的脏印。很多人以为这是不讲卫生或没洗干净的表现,其实是肥胖导致的”。

如果是可控范围内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医疗方式进行干预。如果严重超重,通过其他方式无法实现有效减重的话,可能就要到减重与代谢外科就诊了。不过,因为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并不是首要选项,而且很容易反弹。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尹剑辉告诉笔者,他们曾给4名14岁左右的女生做过减重手术,术前体重都超过120公斤,术后回访发现,已有两位显现出复胖趋势。其中,一名初始体重128公斤的女孩,如今又超过了90公斤。这个女孩是在暑假做的手术,开学后升入高中。为和新同学们打成一片,她常常和大家一起出去吃东西,大家吃什么,她就吃什么,大家喝奶茶,她也跟着喝。因为不能谨遵医嘱,手术效果大打折扣。

除了身体问题,肥胖还很容易带来心理问题,最常见的就是自卑、抑郁等。尹剑辉表示,他所接触的“胖友”中,约20%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问题。前面提到复胖的女孩,后来被确诊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徐东升曾为3名16岁的青少年进行过减重手术,他们平均身高1.6米,体重在230~250斤,都有严重的抑郁问题。

伴随心理问题而来的,则是人际关系、学习甚至是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0岁的浩浩身高1.4米,体重65公斤。因为肥胖,他在学校遭到同学们的排挤,甚至是校园霸凌。最后,他干脆休学在家,每天玩手机玩游戏,无论父母如何劝说,他都不肯去上学。对于来医院看病,浩浩也非常抗拒,做完基因检测后,再也不肯和爸妈到医院做进一步诊断治疗。徐东升接诊的3个孩子中,有一个手腕上有多次割腕的刀痕,还有一个给家长留了遗书,幸好被老师及时发现。

由于对肥胖的污名化,导致这些肥胖的孩子成为被嘲笑、排挤、孤立的对象,他们唯有通过吃才能排解内心的压力。然而,越吃越胖,越胖越不合群。在恶性循环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断加重。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疏导,很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从小由外婆带大的雅婷,从青春期便开始发胖,她感到很自卑,不断地从吃中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体重飙升的同时,朋友越来越少,社交圈越来越小。大学毕业后,她没有像同龄人一样找工作、步入社会,而是选择在家里躺平。她不敢出门,也不想出门,每天在家上网、打游戏。母亲几次要她去看心理医生,都遭到了拒绝。

“这些孩子就算没被别人霸凌,也经常霸凌自己。”心理咨询师李月凤直言,他们往往自我评价很低,并不断地想经由外界去验证这件事。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是在成年甚至成为职场精英后,在处理恋爱、婚姻等人际关系时,也习惯于投射不好的部分。他们用外界的反馈去印证自己的“不好”,印证自己不值得被爱。

摄入>消耗,折射出很多育儿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高发呢?

“妈,这个给你吃。”小男孩把汉堡里仅有的两片菜叶子挑出来后,几口便解决了一个汉堡。然后,第二个、第三个……快餐店里的一幕,让笔者倍感震惊。10岁左右的男孩,看起来体重足有100多斤。而男孩的妈妈似乎早已习惯儿子的体重和食量,不以为意地边刷手机边把儿子嫌弃的青菜吃完。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孩子喜欢吃什么,家长就给他吃什么,天天喝饮料、顿顿红烧肉,丝毫不考虑这样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指导指南(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总体膳食质量有所改善,蔬菜、水果、蛋类、奶类及制品、大豆及制品摄入不足,烹调油盐摄入量高于膳食指南推荐。

饮食结构之所以不合理,除了大人对小孩的溺爱,更多是家庭成员缺乏健康意识。徐东升说,很多肥胖的小孩背后都有一个肥胖的家庭,不良的饮食习惯是会遗传的。在接诊的患者中,不少是老中少三代胖子。他清楚地记得,有位中年女士来做减重手术,由妈妈和女儿陪着,祖孙三代都超重,饮食均以高油高盐高糖为主。问诊后,他特意叮嘱妈妈关注下女儿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有些家长比较忙,自己很少做饭,和孩子一起下馆子、点外卖,还特别喜欢点麻辣烫、烧烤、饮料,摄入的热量之高可想而知。最近一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6~11岁儿童在外就餐率为69.7%,比2010—2013年增加了15.8%;12~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率为84.6%,比2010—2013年增加了15.1%。6~17岁儿童青少年喝饮料达每天1次及以上的比例为15.5%。徐东升曾接诊过一个12岁女孩,体重近100公斤,血糖值高达16,出现了长胡须、不来月经等问题。一问父母才知道,女孩平时基本不喝水,只喝饮料,而且每天至少4瓶。

超重肥胖的孩子普遍还面临一个共性问题—父母缺乏高质量陪伴。有些父母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为弥补心中愧疚,经常把吃作为对孩子的奖励,而这也成了孩子最期待的亲子时光。有些父母虽是亲自养育,但过于关注自我,对孩子完全放养,“当孩子和父母没有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时,孩子會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焦虑,而吃具备非常好的疗愈功能。”心理咨询师吴在天如是说。

热量摄入过多,运动无疑是最主要的消耗途径。然而,现实却是,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普遍不足。数据显示,在学业压力大、电子设备普及的多重作用下,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不足率高达86.0%。

每年六七月份,徐东升所在的科室都会迎来一轮学生手术的高峰期。这些孩子的体重大部分集中在120~150公斤,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谢相关疾病,如糖耐量异常、高血压、高血脂、重度打鼾、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他们大多早早预约好了手术时间,只待高考结束。这些孩子的共性是学习压力大,运动时间少,吃饭速度快。原本的热量已无法通过运动消耗,有些孩子晚上八九点到家后,家长还会再准备一些吃的,对孩子居高不下的体重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肥胖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然而,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胃肠外科减重手术专家/超重与肥胖多学科联合门诊负责人孟凡强却表示,很多家长并没有足够重视孩子的超重肥胖,基本都是拖到不能再拖了,比如影响到了学习,不得不休学了,才到医院就诊,“他们的第一目标是不要影响孩子学习,而不是真的注重孩子的健康”。

事实上,重智轻体是不少家庭面临的问题。不少父母只注重学习,其他一切都要为学习让路,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了本该属于孩子的运动时间。还有些父母自己本身就不爱运动,既不能为孩子做榜样,也没有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孩子有样学样,很难养成运动的习惯。

减重,家校社共同参与

不难发现,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因素有很多,因此,无论是预防还是干预,都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方案、政策,比如《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等,要求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的食品和酒精饮料,不对含糖饮料、调味面制品等零食进行广告宣传等。社会层面还可以在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活动场地、健康步道、骑行道和多功能运动场地的建设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还应该对这些肥胖的儿童青少年给予更多关爱,以减少这些孩子在和同学交往过程中遭遇的歧视和情感、心理方面的伤害。”尹剑辉补充道。

当然,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现状,家庭尤其是父母需要付出的努力无疑更多。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提出:“多户外活动,少视屏时间,每天6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所有这些,无不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与监管。正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到的,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即使因为一些不可抗的因素不得不向父母一辈求助,父母也不能完全撒手,“隔代帮忙”可以,但“隔代抚养”不可以。

儿童青少年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健康意识也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时候特别需要父母的示范和引导,告诉孩子健康的饮食结构应该是怎样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而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提升自我素质,做好自身的健康管理。要知道,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爱运动,年幼的孩子便会去模仿,久而久之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父母是我单板滑雪路上的第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他们,我不会去尝试这项运动。”因为父亲酷爱滑雪,经常带着他出入滑雪场,苏翊鸣迷上了单板滑雪这项酷酷的运动,并在18岁站上了冬奥会最高领奖台。也许苏翊鸣的成功无法复制,但发挥父母对孩子的正向影响,无疑可以为孩子种下运动的种子。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那么,父母要及时发现,尽早调整。比如饮料成瘾的孩子,可以从减量做起,直到全部戒掉。再比如喜欢点外卖、在外就餐的家庭,可以从自己做饭开始,控油、少盐、减糖,合理搭配膳食营养,降低对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依赖。过程也许并不比戒烟轻松,但收获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必定会让孩子受用终身。

猜你喜欢

体重青少年儿童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奇妙体验之称体重
称体重
体重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