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阅读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其提升策略

2022-07-17顾荣江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实证研究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在信息化时代发生了转向,网络阅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的影响理应成为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利用马得勇主持的2017年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网络阅读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政治认同在性别、学历、政治知識、信息接触渠道等方面都会对政治认同的不同维度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基础之上,知识性阅读与职业专业阅读等两类学习性网络阅读,对政治认同的影响正向显著。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政府应加大官方信息内容建设力度,学校应加大学生网络阅读内容的引导,以及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阅读;政治认同;实证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后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这建基于一个前提,即青年一代必须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党领导下的政治社会制度安排,由此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以提升青年一代对国家政治认同,有研究显示,政治认同对国家稳定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有助于促进政治服从、增强政治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性。[2]在读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最应该受到关注的重点群体,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但同时其思想也容易受到蛊惑而诞生不良的价值观。在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信息无孔不入的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尤其是网络阅读大幅度增加,因此仅仅关注课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略显不足,有必要探究网络阅读如何影响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社会的认同,以及采用何种策略来改进大学生的网络阅读,进而提高其政治认同程度。

一、网络阅读: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中忽视的一环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罗森邦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也包括那些他感觉到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3]彭正德在系统分析其内涵后,提出一个更为简洁的概念,他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认可、同意的情感倾向和亲近、接纳的心理归属,它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政治态度,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的认同。”[2]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国家政治稳定、体现国家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心理学看来,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过程有五个阶段: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意志—政治行为。[4]当前,已有研究多从课程教学,[5]学生政治参与、[6]人际交往[7]等方面探究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扩张,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网络舆情的泛娱乐化淡化着学生的政治责任和政治热情。[8]而且更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发生了转向,有调查显示,75%的学生以手机阅读为主,[9]并且近七成的职高学生把手机阅读的目的与消遣娱乐挂钩。[10]过度的使用手机给学生带来思想混乱、思维僵化、自我封闭、决策失误等方面的负面影响。[11]有研究认为,数字阅读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带来冲击,碎片化、感性化与娱乐化的阅读会干扰学生的价值认知,滋生意义虚无。[12]数字阅读带来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削弱必定会造成大学生政治认知的降低,学术界目前对此的实证研究还相当薄弱,这也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焦点,由此我们提出如下两个研究问题:

问题一:不同类型的网络阅读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问题二:不同渠道阅读的信息对政治认同是否有显著差异?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采用中国人民大学马得勇主持的2017年网民态度调查。[13]选择在校读大学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到451个有效样本。其中男性152人,女性299人;18-24岁380人,25-34岁71人;本专科314人,硕博士137人。

(二)变量测量

1.因变量为政治认同。本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政治认同从社会满意感、国家归属感、政府信任、制度认同四个维度来进行。社会满意度是通过题项“总体来讲,你对目前我们国家的政治社会现状满意吗?”来测量,答案赋值为:5=非常满意,4=比较满意,3=一般,2=不太满意,1=很不满意(M=3.41,SD=0.861)。国家归宿感以三个题项来测量: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我为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而骄傲;每当升国旗奏国歌时我总是觉得这一刻很庄严;三个题项的答案赋值一致:1=强烈反对,2=反对,3=中立,4=同意,5=非常同意(α=0.754,M=4.33,SD=0.600)。政府信任以受访者对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乡镇政府三级政府和村委会的信任政府来测量,四个题项的答案赋分一致:1=完全不信任,2=不太信任,3=比较信任,4=非常信任(α=0.718,M=2.70,SD=0.466);制度认同以三个题项来测量: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绝不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中国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政府对电视等媒体播发的新闻进行事先的审查是完全必要的,三个题项的答案赋值一致:1=强烈反对,2=反对,3=中立,4=同意,5=非常同意(α=0.649,M=3.63,SD=0.756)。

2.自变量为网络阅读。网络阅读以“请问您平时喜欢阅读什么内容的杂志、书籍或网络文章?”的16个题项来测量,题项的答案赋值一致:1=完全不喜欢,2=不太喜欢;3=一般,4=比较喜欢,5=非常喜欢。检验发现题项的内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系数为0.706,信度较好。这16个项目的 KMO 值为0.746,Bartlett 球形检验显著,适合做因子分析。本研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并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萃取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知识性阅读、娱乐休闲阅读、职业专业阅读、政经时事阅读。

3.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政治知识、信息接触、政治参与等。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女=0,男=1),年龄(0=18-24岁,1=25-34岁),学历层次(1=本专科,2=硕博士);政治知识以10道有关政治问题的回答来测量,正确赋值1,错误赋值0,总分为0-10分,得分越高政治知识水平越高;信息接触渠道以“请问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取时政类消息和评论?频率如何?”的12个题项来测量,题项的内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系数为0.742,KMO 值为0.791,Bartlett 球形检验显著。本研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并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萃取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传统媒体渠道、微博微信外媒、微信私人圈子;政治参与用“您平时通过哪些方式表达自己对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看法?”等7个题项来测量,题项的内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系数为0.785,KMO 值为0.813,Bartlett 球形检验显著。本研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并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法萃取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熟人集体行动、个体独自行动。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具体分析方法为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四个回归模型。研究中,采取控制变量和自变量逐次进入模型,以观察有无网络阅读对政治认同的影响变化。回归分析表明(详见表1),所有模型的线性回归统计检验F值均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本研究所列的预测变量对在读学生政治认同有显著的解释力。

(一)在读学生人口特征与政治知识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国家归属感和政府信任两个维度,性别特征都有显著差异,相比较女性而言,男性在国家归属感(β=-0.716,P<0.001)和政府信任(β=-0.396,P<0.001)都呈现负向特征,随着网络阅读变量的加入,性别在政府信任维度的显著性消失,而在国家归属感维度有扩大趋势;学历在国家归属感和制度认同维度有显著差异,呈现显著负相关,换言之,随着学历的提升,国家归属感和制度认同的程度降低,而在网络阅读变量加入后,制度认同维度的显著性消失,国家归属感维度的负向显著有扩大的趋势。政治知识在国家归属感维度上显性显著正相关;年龄对政治认同没有显示出显著性,这与其他的研究不相符。

(二)信息接触与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媒体渠道与社会满意度、国家归属感和制度认同三个维度显著正相关,随着网络阅读变量进入模式,传统媒体渠道在社会满意度、制度认同的显著性消失,对国家归宿感的贡献率下降,说明从传统媒体渠道了解时政信息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微博微信外媒与社会满意度、国家归属感、制度认同和政府信任等政治认同的四个维度都显著负相关,网络阅读变量进入模型后并没有显著的改善这一情况;在政治参与方面,仅有个体独自行动与国家归属感有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我国的国民性格相关,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中,“不出头”是个体开展社会行动遵循逻辑准则,当个体以“出头”的姿态开展社会行动时,意味着个体心理上已经具有了对社会的负向情绪,并且这种情绪的消散无法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由此当大学生个体独自开展政治观点表达时,蕴含着学生本人具有一定的负面情绪,而且在“好学生”的学校教育价值规范的框定下,学生不愿在公众的视野下表达自身的情绪,独自上路就成为了其开展社会行动的逻辑选择。

(三)网络阅读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网络阅读的不同内容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有着显著差异,知识性阅读对大学生在政府信任维度方面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职业专业阅读对大学生的社会满意度维度和政府信任维度在0.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制度认同维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国家归属感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娱乐性阅读和政经时事阅读两种阅读内容与政治认同没有显现出显著性。同时,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变量进入模型后,模型的解释力有所上升,在社会满意度维度上升了2.7%,在国家归属感维度上升2.3%,在制度认同维度上上3.2%,在政府信任维度上升5.2%。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政治认同在性别、学历、政治知识、信息接触渠道等方面都会对政治认同的不同维度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基础之上,不同内容的网络阅读对政治认同的影响正向显著。基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针对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加大应学生网络阅读内容的引导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提供的知识内容由于能够展现出图、声、动画、文字的立体化结合,比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更直观形象,给阅读者的阅读刺激更激烈,让阅读者快速获得廉价快感,[14]由此带来了大学生阅读方式的转向,这种转向呈现不可逆的趋势。由于互联网的信息芜杂不堪,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渗透越来越隐蔽,而不少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并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就受到隐蔽信息的蛊惑,提高学生阅读内容的鉴别力就至关重要。本研究显示,知识性阅读和职业专业阅读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正向显著,这两种阅读本质上属于学习性阅读,学习性阅读的内容一般指向阅读者人文素养提升、生产生活能力提高,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体系吻合度较高,长期投入学习性阅读,会逐步性塑造学生对社会正统价值观的认同。由此,大学的课堂有必要常态化的向学生推荐值得阅读、有阅读价值的书籍,以冲抵网络平台在消费主义驱动下的阅读内容推送,进而诱导学生形成不良的阅读偏好。

(二)政府应加大官方信息内容建设力度

在本研究中,传统媒体渠道虽然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正向显著,但是网络阅读变量进入模型后显著性或降低或消失,说明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对学生阅读吸引力下降;与此同时,学生从微信、微博外媒等渠道获得的信息对政治认同的影响负向显著,这与薛可等人研究相符,薛可等人研究发现,非官方媒介信息接触对政治态度造成负面作用,会降低政治认同水平。[15]大学生普遍思想活跃,对时事政治持有高度的兴趣感和好奇心,在本研究的探索中,58.1%的学生对时政类信息感兴趣(M=3.59,S=0.903,1-5分赋值),73.8%的学生会与别人谈论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問题(M=2.83,SD=0.679,1-4分赋值),微信朋友圈、商业门户网站、新浪微博及非官方微信公众号成为学生获得时政信息的最重要渠道,经常使用率高于67%,同时小道消息获取时政信息的比例也不少。有研究指出,非官方信息与官方信息会产生竞争关系进而出现替代性,会影响特定政策议题上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力度。[16]非官方信息由于缺乏严格的信息把关制度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其所发布的负面新闻、虚假信息以及小道消息等,都会挑战官方声音,成为社会宣泄的窗口。由此政府应加大自身信息内容的建设力度,一是要提高信息发布的速度,及时的回应公众对各种事件的关切;二是要摸准公众的阅读心理,强化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三是要畅通渠道,加强与商业网站的合作力度,便于公众快速便捷的获得真实信息。

(三)应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观

虽然本研究中政治参与指标没有对政治认同的所有维度产生显著性影响,仅仅表现为个体独自行动对国家归属感的影响负向显著,但其他研究证明政治参与能够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尤其是网络参与营造了公民政治认同的氛围、拓宽了政治认同的路径。[23]但是网络政治参与是把双刃剑,在社会群体而言交融着理性与非理性,在个体而言会出现非左即右的非理性状态。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容易滑向极端,引发或者是加入群体事件,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由此需要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他们梳理正确的网络政治参与态度和行为。具体而言,应做好如下三点:一是将思想引导贯穿课堂。思想引导不仅仅是思政课程的事情,而是所有的课程、课堂都要将学生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授课教师应在课程设计中、在授课过程中,引入部分典型事件、时事焦点事件,引导学生客观看待问题;二是要常态组织政治观点表达讨论会。让学生的负面情绪有发泄的机会,困惑的思想有解惑的平台,告知学生以何种途径、何种方式合法的进行政治参与,并且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合法的、正式的渠道积极开展政治参与;三是吸纳学生合理意见。正如罗森邦所言的那样,政治认同也会包含对组织的认同,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理应也包含着对学校發展的认同,学校在制定决策的时候有必要积极征询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合理意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政治参与的获得感和价值感,增强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建君.青年政治认同与国家稳定的关系: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作用——基于3323份有效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27-34.

[2]彭正德.论政治认同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87-94.

[3][美]威尔特·A·罗森邦.政治文化[M].陈鸿瑜,译.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社,1992:6

[4]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32.

[5]李仙鸿,王禧瑶.指向政治认同的议题式教学实施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5):31-33.

[6]戴建波.“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实证研究——基于湖北七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6(7):104-109.

[7] He Y, Costa PL, Walker JM, Miner KN,Wooderson RL. Political identity dissimilarity, workplace incivility, and declines in well-being: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J]. Stress Health.2019(3):256-266.

[8]刘金鸽.网络舆情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9):94-96.

[9]孙裕金.地方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调查与访谈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6(5):74-77.

[10]袁玖根,邢若南.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手机阅读调查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6(8):19-22+26.

[11]陆增辉,高超民.基于信息能力视角的大学生手机使用负面影响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8):96-99.

[12]张燕,王晋.数字化阅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冲击与对策[J].北京青年研究,2017(1):96-100.

[13]马得勇,陆屹洲.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80-192+197.

[14]赵树海.大学生碎片化网络阅读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22):57+61-63.

[15]薛可,余来辉,王宇澄.媒介接触对新社会阶层政治态度的影响研究—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J].新闻大学,2019(3):34-46+117-118.

[16] Min T ,Huhe N . Alternative framing: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political support in authoritarian China[J].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3(5):559–576.

[17]袁玖根,邢若南.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手机阅读调查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6(8):19-22+26.

基金项目:2021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J0806)。

作者简介:顾荣江(1981年—),女,曲靖师范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实证研究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