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培养儿童写作能力

2022-07-15方永茹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2年2期
关键词:乐学教与学关怀

方永茹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启蒙与奠基工程,在这一极其关键且无可逆转的“原始黄金”时期,教师应该坚持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制订贴近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规律和生活文化视野的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地带领他们“低飞与慢行”。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学生在学习兴趣、学科能力和行为习惯上的教育与培养,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多种形式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并为促进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和共生相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无限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切实培养儿童的启蒙作文意识和良好行为能力呢?本文主要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

一、儿童写作启蒙教学的基本现状和主要成因

首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道理虽然浅显易懂,妇孺皆知,却是一种“知易行难”的客观现象。事实上,当前小学写作启蒙教学活动,长期处于“一高四低”的不良运行状态,即“高消耗”现象下的“低收益、低情趣、低品质、低层次”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欠下的读写亏空,到了中学教育阶段,肯定是要逐步偿还的。”

其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学写作启蒙教学的基本现状呢?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观现象与正确认知的因素。“万事开头难,万事难开头。”这是个不可规避的客观现象。但是启蒙写作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修炼的“基本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小学写作问题,具体到低学段“写话”和中高学段“习作”两方面,分别做出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但是,低段的语文教师没有给予写话训练应有的重视,在认真对待听、说、读教学的同时,忽视或淡化了写话的常态化指导,导致了儿童写作输在了“第一起跑线”上。二是教师的短视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因素。到了中高学段,语文百分制试卷中作文的比值一般是25~30分。然而,培养与锻炼儿童的写作能力,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在短期内就能速成的。再加上小学教育没有毕业考试的刚性压力,所以小学写作教学常常是许多教师“为应付任务而教”,小学生同样是“为应付任务而作”。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教与学的状态,高品质作文又会从何而来呢?三是严重缺乏“人文性教育关怀”的因素。无论低学段的写话训练,还是中高学段的写作指导,不仅严重缺乏阅读与写作的良好互动,而且缺乏社会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封闭式教学”与“屈从式作文”直接导致了“写作之米空荒”和“儿童厌作畏作”现象。四是写作教学评价的因素。“封建婆婆”式评价方式,或者“外科医生”式评价方式,对于写作启蒙来说,是非常不科学甚至错误的。

要从根本上改变上述现象,启蒙写作应该始终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施教原则,全方位、立体式地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在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驱动系统的同时,循循善诱,多元互动,激励引领,不断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二、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写作启蒙教學的实践与探究

1.在核心素养引领下,以“教材活动、人文关怀”为主要抓手,有效涵养写作启蒙意识,把儿童不断引向乐学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人的责任感来得更重要,还是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内在动力。尤其对于“唯情趣而驱动”的儿童群体来说,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有了情趣的涵养和滋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缺情乏趣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可想而知的。这种现象在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典型。就小学写作教学来说,教师善于把教学活动与情趣激发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获取令人期待的“情绪智力”效益,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涵养儿童的写作启蒙意识。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儿童认真聆听教材中描绘的“大自然的声音”,并通过“视文互动,音像和谐”,引领他们切实感受自然的美妙和神奇。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欣赏到更多的自然之音:知了和狗等在不同状态下发出的叫声,山谷中的不同回响……在此基础上,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引导大家通过体悟和想象,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为教材内容增加相应的“续篇”。

2.在核心素养引领下,以“鱼渔兼授、人文关怀”为主要抓手,有效涵养写作启蒙意识,把儿童不断引向乐学状态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意在于强调“方法与技巧”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皮亚杰)有异曲同工之义。就小学写作教学来说,教师认真做到并努力做好“鱼渔兼授”,不仅有利于淡化“纯阅读、纯写作”的传统教学方法,从中赢得“读写互动”的“1+1>2”的效果,而且有利于通过“学与用结合”的途径,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写作能力,进而在熟能生巧中把他们引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之路。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为例,《白鹭》通过与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突出了白鹭在色素配合、身段大小上的“适宜”;《落花生》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显现了花生的朴实无华和低调可贵;《桂花雨》通过与杭州小山桂花香进行对比,突出了家乡桂花对于“我与母亲”的温馨思念。在单元小结和写作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对比”手法,突出“我的心爱之物”虽然简单且普通,“我”却对它情感很深、心爱至极……这不正是实践中体现的“鱼渔兼授”吗?

3.在核心素养引领下,以“生活链接、人文关怀”为主要抓手,有效涵养写作启蒙意识,把儿童不断引向乐学状态

众所周知,无论是从知识层面还是学科体系来说,语文不仅来自于社会生活,还是对社会生活现象的高度概括和艺术提炼。不仅如此,语文知识的丰富和发展还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语文与生活就是“水与源、木与本”的关系——既不能摆脱又相辅相成。在学校教育中,作为“语文之花”,作为学科活动中的重要有机组成,写作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生活化写作教学集中体现在以下两大基本层面:一是坚持以课内外阅读活动为支撑,教师通过“生活链接”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与积淀写作素材,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无米之作”的实质性问题。二是努力把学生从课堂和教材中解放出来,引领他们深入附近的社区生活等社会实践中,快乐无限地拥抱“大自然生活”,如春游、秋游、自驾游等,让他们在“社会阅读、绿色阅读”中更多地实践与体验,以有效激发“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学习热情,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读写互动信念。

4.在核心素养引领下,以“德智融通、人文关怀”为主要抓手,有效涵养写作启蒙意识,把儿童不断引向乐学状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历史悠久的语言类学科,语文不仅是“母语”现象,还具有最广泛、最实用、最基础的“母性”特征,无论是知识内容还是学科活动,其中不仅蕴藏着各种各样的“真理和智慧”现象,而且孕育着活力无限的“道德与审美”元素。在学校教育中,在语文学科活动中,教师忽视或淡化“人文性”,不仅是对优质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是令人遗憾的教育失职或渎职行为。与之相应的是,只有把两种现象兼容并蓄和深度融通起来,才能在互动和谐状态下切实实现学科活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把学生引向令人期待的素质化、品质化发展状态。以语文“读写互动”活动为例,《乌鸦喝水》《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等课文中的“聪慧睿智”元素,《姓氏歌》《吃水不忘挖井人》和《小猴子下山》等课文中的“社会生活”元素,《大自然的声音》《望庐山瀑布》和《开满鲜花的小路》等课文中的“人与自然”元素,《大禹治水》《手术台就是阵地》和《精卫填海》等课文中的“不屈不挠”元素,《呼风唤雨的世纪》《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等课文中的“科技创新”元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课文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和《童年的发现》等课文中的“童真童趣”元素,《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中的“尊老思亲”元素,《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中的“红色革命”元素……所有这些,不仅是引领儿童读写互动的切入点和生成点,还是激励他们德智互动的必需品和初乳素,教师千万忽视不得、马虎不得。

5.在核心素养引领下,以“情感体验、人文关怀”为主要抓手,有效涵养写作启蒙意识,把儿童不断引向乐学状态

有业内人士强调:“阅读是阅读者的阅读,写作是写作者的写作。”这是什么意思呢?通过现象直击本质,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指导,都在于强调异曲同工下的“三性”特质——主体性、自主性和体验性。尤其在写作教学中,如果缺乏實事求是的“情感体验”,想写出“真情实感”,又谈何容易?这对于阅历简单、思维浅显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于登天”的举动!为什么启蒙写作普遍存在“假大虚空”问题和“咬笔头”现象?“缺乏情感体验”是其中最根本、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实质性因素。有鉴于此,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认真做到并努力做好“先做后写”。例如,为了描写人物形象或活动场面,在写作活动前,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与引导学生,就语文学科活动中的“人与自然、挚爱亲情、学思结合、德智互动、家国情怀”等话题,开展故事讲述、主题演讲、专题研讨和课本剧演评等情感体验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比一比”活动。再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社区生活,拥抱大自然,然后进行阅读与写作互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建立在情感体验上的读写互动,儿童还会觉得言之无物吗?

6.在核心素养引领下,以“激励评价、人文关怀”为主要抓手,有效涵养写作启蒙意识,把儿童不断引向乐学状态

在学校教育中,对教与学的情况进行评价,不仅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自然延续,还是对教学活动的及时反馈,对后续的教与学活动的激励与引领。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调整与优化。正因为如此,在儿童写作启蒙活动阶段,教与学评价应该始终处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坚持以“赏识”为主的激励性机制为根本,并本着“人有左中右,花开有早迟”的指导思想,根据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现象,以“期待性、发展性”评价为主要形式,激励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乐学的良好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文评价环节,教师应该善于突出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把他们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教师评学”相结合,把将“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有效促进学生的体验和互动,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保持“作文活力”。如此,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为教学相长注入活力元素。

“教无定法,却有章法。”学校教育是一项融“理念指向、目标引领、策略遵循”为有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工程。本文认为,“教材活动、鱼渔兼授、生活链接、德智融通、情感体验、激励评价”等路径和形式,虽然不是儿童写作启蒙教学的全部内容,却能集中体现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有效模式。在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坚持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善加应用、多元互动,融汇创新、熟能生巧,能通过持续发力的“激励、唤醒和鼓舞”,把儿童逐步引向“善教与乐学”下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持续贡献自己的智慧、情怀和力量。

猜你喜欢

乐学教与学关怀
楷书的教与学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巧用语音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乐学英语单词
声音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