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教研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

2022-07-15张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海淀区教研组思政

张帅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以海淀区政治学科教研基地为依托,积极参与“海淀区学科建设2.0行动”,成功申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实践改进和教师研修课程研发实施”项目。在海淀区的指导和学校的支持下,借助国家教材“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材研究”重点研究基地、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的力量,聚焦学习方式改进研究,促进学科团队成长,积累了一定经验。

1.建章立制,加强顶层设计

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领导班子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学工作等相关主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完善相关制度,校领导定期走进思政课堂,参与听课评课、教学研讨、评价分析等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坚持党建引领,关心教师思想动态,定期联系思政課教师,了解思政课建设和教学落实情况。

教研组立足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的整体规划,着力在集体备课、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经验交流等领域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2.组建项目团队,以研究促进成长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引领下,教研组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既“引进来”,邀请高校教师到中学示范、指导、交流;也“走出去”,组织教师到高校开展现场观摩、集体备课活动。高校教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对课程建设提出建议,并定期举行学术讲座,在学科领域内对教学进行更为深入的指导。

结合小初高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以及时政热点话题,选取“建党百年”“十九届六中全会”“新发展理念”等主题,定期组织一体化研究课。邀请小学、大学教师与本组教师共同组成项目微团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资源支撑等方面进行研讨,将专家指导和同伴互助相结合,开展校本教研。

例如,在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同设计的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一体化教学案例中,初中教师杨颖晨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国家电网“户户通电”这一典型案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各种形式展现故事细节,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结合,将事理阐述和情感体验相结合,情理交融,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提高了“四个自信”,使学生更加发自内心地热爱党、拥护党、跟党走。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教研组通过研究交流、听课评课、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活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课程标准及相关要求,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解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以研究促进成长。

3.创新教与学方式,探索有效教学策略

教研组引导教师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将研究成果运用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学段的特点,创新教与学方式,有理有据有趣地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育人品质。

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许多党员走上战“疫”一线、勇于承担。我们让学生用文字、视频等方式采访身边的党员,请他们口述历史,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解。在初中课堂上,我们着力引导学生感受抗疫英雄的责任担当,从英雄个体的表现,通过抽象思维过渡,认识英雄群像为什么能担当,即英雄的特质,从而深入理解“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从而打牢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在高中课堂上,借助这些采访素材,带领学生共同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依托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辉煌成就,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切实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着力落实“大思政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学科理论观点的阐释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鼓励学生关注时事热点问题,查阅资料、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探究,同时,教师精心设计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在社会大课堂里获得知识,不断成长,使其感受青年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栏目编辑 _ 汪倩

猜你喜欢

海淀区教研组思政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