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2022-07-14张爱霞

南北桥 2022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文化

[ 摘要 ]

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论述点,有针对性地剖析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有国际层面,有国内层面,有意识层面,也有行为层面,这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突破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在未来很长时期内必然要共同克服的时代难题。

[ 关键词 ]

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挑战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24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文化建设领域一项真正的“灵魂工程”。它所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内涵,从国家政治理想、社会价值导向、公民行为准则三个层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社会,培育什么样的中国公民”三个时代之问,而这三个“什么样”,是告诉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中国人,以及向中国投来关注目光的当今世界,让所有人知道,今天中国的焕然一新,今天中国社会的价值判断,今天中国人的精神面孔。事实证明,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有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接续,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牢固支撑,有广大民众在认识与实践领域的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在今天有了厚植与引领实践的沃土,并随着伟大时代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而迸发出强大生命力。于是,这看似简单朴实的二十四个中国汉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义成为中国社会进程中新的“风向标”,成为当代中国公民行为处事新的依规,更是当今中国的兴国之魂。

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已近十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尽管在日常的许多方面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传递出强有力的思想感召与行动指引,但回过头去,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这一浩大工程在诸多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不能为中国赢得足够的话语权。所有人都知道,二十世纪末,随着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随着文化时代的来临,财富的增长方式、综合国力的竞争方式、现代化的实现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所有人都明白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仅凭以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为代表的这些貌似显著的国家硬实力已远远不能参与国际竞争;所有人也都懂得大国的实力早已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强硬性指标外,将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风范以及为了全人类的使命纳入衡量范围。同时在这个悄然转变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相对于经济和军事力量,具有软性的、有弹性的、无形的和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以个人、社会群体和国家的吸引力、凝聚力、意志力、控制力、影响力、号召力、创造力以及威信、荣誉、智慧、文化资本等为象征的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在新的文化时代中致胜的不可或缺因素。由此可见,在全球新的文化时代已然来临的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首先所要面临的是全球范围内对于国际竞争方式的大转变以及在它影响之下全人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大调整。

另一方面,在世界发展大潮流背景下,中国经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全社会各领域均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用怎样的角度和眼光去看,中国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值得自豪的国际地位。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国际社会形成的影响,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引起的举世喝彩,都看得出中国已经走出一条适合自身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成功道路和成功模式。然而,西方国家霸权已久,在他们的意识之中,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获得了“硬实力”的彰显,但属于自身文化、价值、品牌、荣誉等方面的输出还远远不够,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还亟待用最中国的方式输送向全世界,彰显中国的特色与优势。所以,中国仍然需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和良好平台向世界展示和呈现社会文明的成果、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全社会民众在民生方面实现的进步。让世界看到今天的中国最精彩的面貌,真正树立来自中国的东方智慧和文化自信。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面临的挑战

2.1 思想差距给核心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形成带来影响

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仍存在的农业、工业、信息业并存的社会模式,由此带来的是居于不同环境中的人在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中的不同意识和不同反应。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多次阐述与深刻论述。当然,随着这些年从党中央到地方,从涉及此方面工作的文化宣传部门到各领域各行业,对社会主义价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做了深入细致的普及性教育,大大缩短了人们对于核心价值观相关认知的思想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此项工作很快就能立竿见影,硕果累累,因为这种难以形成的共识所带来的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与实践层面的停滞会成为它融入百姓生活的小障碍。应对这一挑战,唯有从眼下现状中去寻求突破之法,譬如宣传部门借助多媒体与信息时代的便捷,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先进理论对人们的正确指引。再譬如一些基层部门与行业领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本部门在自身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运用的好方法、好经验分享出去,广泛传播文明新风、时代新境,淡化各阶层之间因信息传播不对等而导致的“困境”,缩短种种差距,形成广泛共识。

2.2 在某些领域新的理念还不能尽快代替旧的习俗

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统治,残存下来数不清的旧意识、旧习惯、文化残余、思想糟粕,到今天已发展成为与新思想意识的交织与碰撞,这就如同文化的两个层面,即应然的道德层面和现实的可行层面。许多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一些人那里还是抛不开舍不下的“习以为常”,而这种属于旧意识形态造成的局限性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过程中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疑难之处。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的阻力不是硬件设施的滞后,而是当地居民受观念的影响放不下的所谓“旧习俗”“旧传统”。比如中国传统习俗中的婚丧嫁娶,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南北各地,就有数不清的烦琐程序,其中也有不少属于陋习,比如嫁娶中的彩礼问题,再比如丧礼中的讲排场问题,皆因人们的思想认知出了偏差,尚未在思想意識层面做到与时俱进。眼下随着脱贫攻坚成果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乡村振兴大幕随之拉开,振兴乡村有许多衡量标准,但真正实现的乡村振兴定然包括人的认知层面实现飞跃性提升,新农村的“新”贵在“人新”,人的“新”贵在“观念新”“眼光新”,思想的先进才会带来行动的先进,行动的先进才会彰显文明的提升。那么,农村整体的向好向新转变,需要先有人带头倡导新风俗,营造新风尚。只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这一标杆引导社会主流,渐进式植入人的思想,用好的正确的理念替代旧的落后的意识,从而引领文化建设取得真正进步。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需强调立足长远

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也是它自提出至今始终在坚持的标杆引领。这一提出所针对的正是如今社会上某些领域存在的“另类”现象,比如,受一些不健康网络传播的影响,在一些青少年心理悄然引起变化,寄希望于快速成名或者以省心省力的方式轻轻松松实现人生目标,这对于正值人生“黄金期”、可塑性非常强的青少年来说,很可能就失去了人生奋斗的机会。所以,他们迫切需要有一整套社会完善成熟的价值体系来作为指引他们进步的“灯塔”,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定向。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政治理想、社会价值导向、公民行为准则三个层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社会,培育什么样的中国公民”三个时代之问,而这三个“什么样”,是告诉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中国人的,也是告诉向中国投来目光的当今世界的,让世界知道,今天中国的焕然一新,今天中国社会的价值判断,今天中国人的精神面孔。因此,需要全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出清爽明朗的成长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为广大青少年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付出才有收获的人生真谛,认识到“爱拼的人生才会赢”的价值理念。任何一种认识,任何一种生活态度,都只有上升为理性与科学的层面,才能够正常地影响人,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选择,它才是科学正确的,而仅有感性认识,仅凭一时沖动,远远不足以概括这个时代的生命乐章和生存法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感性认识和非主流现象都只是浅层的、片面的,必然会走向科学的对立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原本就是理性认知前提下人的正确认知与科学行为。在当前的新形势面前,需要从公民尤其是青少年自身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求个体感性与理性的衔接点,寻求个体的追求与社会整体长远目标的恰当融合,从价值观的真正确立,培养理性思维和哲学思维,以个体的“点”带动整体的“面”,在引领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缺乏坚守的力量

这可能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最大难点。二十四个字还是在已有的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这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在四十多年改革中不知不觉持有多元化价值观的中国公民,都起到了重新审视自己的作用。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至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布局”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更加清晰了。两千多年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提出了“言之有文,其行必远”的修学理念,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仅是坚定的提出者,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弟子还用尽各自毕生,成为这一神圣理念的践行者和捍卫者。更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靠一批又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用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用宝贵的生命做出了坚守和捍卫。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三个倡导”,也必然需要有一批社会的先锋人物在赞同这一价值的同时,用行动去践行这些价值,甚至甘于用自己的一切去捍卫这些价值。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常讲“信念”二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坚守的信念。何为信念?是人的个体动机目标与整体长远目标的统一,也就是个人不仅要做好人本身,还要主动融于社会,融于国家,个人的小目标要完全实现与国家社会整体长远目标的有效融合。所有正确的实践都来自于正确的思想理念,而理念的正确又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判断与认知。人的价值观便是考验人的认知体系是否科学,是否足够成熟地引导人的行为实践。个人的意识水平决定了个人的行为能力,一部分“精英人物”的行为示范又会带动全社会更大范围的光明之举与良善之风的形成。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完全可以发挥社会精英阶层的表率力量,从党员领导干部到道德模范,从行业标兵到意见领袖,从社会有效组织到群体奋勇争先,都可以成为一定程度上的“旗帜”与榜样,让更多人从身边人看到自身,从小事情看到大风尚,这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最重要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更快更好地融入法治建设的全方位各阶段,那将会在更大意义上逐渐体现价值观的文化本质与属性。

看似简单朴实的二十四个中国汉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义成为中国社会进程中新的“风向标”,成为当代中国公民行为处事新的依规,更是当今中国的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在文化建设中更好体现其引领,就必须先正视这些挑战的存在,分步骤分主次地制定有效办法,直面难题,迎难而上,举全社会之力将社会主义核心观这一考卷阅好答好,并且能够在一一克服的过程中,于当今世界多元化价值观中立住自身,找准切入点,将其融入百姓之心,进而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龙昌大. 价值观的力量[M].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

[2]《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4]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 作者简介 ]

张爱霞,女,河南林州人,中共长治市委党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社会文化、领导科学。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文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