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前职后全贯通的“3+N”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2022-07-14雷红梅左江林邓海鹰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实景岗位职业

雷红梅 左江林 邓海鹰

【摘要】本文论述职前职后全贯通的“3+N”人才培养策略,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与电力基层岗位对人才的高要求不适应、对电力行业高危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训练不足、扎根基层适应艰苦环境的综合素质欠佳等问题,提出“一线三训”3年职前在校教育和“跟培访研”N年职后服务发展的“3+N”人才培养策略,并通过实施校企共建实景教学工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开展“真实场景,过程导向”为特点的沉浸式教学,以“三课堂”驱动育训融合素质教育等措施,为长期、系统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职前职后全贯通 育训融合 “3+N”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5-0112-04

西电东送重大工程建设之初,桂滇黔等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和工业化步伐加快,引起了电力企业整体性缺员和结构性缺员。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电力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开展调研,了解职业院校还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电力产业升级的需求、专业技能训练难满足电力行业高危工作岗位的要求、职业素质教育不适应桂滇黔电力基层岗位艰苦环境高要求等问题。本文基于“职前职后全贯通”人才培养理念,紧密贯通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前教育和促进员工职业成长的職后教育,提出“一线三训”3年职前在校教育和“跟培访研”N年职后发展服务的“3+N”人才培养模式,并为高危行业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新路径。

一、职前职后全贯通“3+N”人才培养的内涵

职前职后贯通培养来源于需求层次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力公司对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员工既需要拥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又需要拥有职业道德、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种素质。因此,学院电力专业教学团队遵循“新手—生手—熟手—能手—高手”的人才成长规律,提出职前职后贯通的“3+N”人才培养模式。“3”是指对3年在校学生实施“一线三训”的职前教育,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融合培养为主线,逐年开展“通用—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使学生从“新手”成长为“熟手”。“N”是指对毕业生持续N年关注,开展入职跟踪、职后培训、定期回访、技术共研等活动,使学生从“熟手”成长为“能手”,最终实现向“高手”的蜕变,满足电力产业升级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3+N”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自2002年起,学院电力专业教学团队为解决电力企业基层人员岗位技能不强、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内涵,经历“探索”“完善”“推广”三个阶段,开展职前职后全贯通的“3+N”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政行企校协同共建,积极构建“3+N”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依托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和产业学院,建立保障职前职后协同育人的“系主任—企业负责人”联系机制,共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平台。学院协调各方资金投入,建设实景教学工场。

学院同时多点对接“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教学团队—企业班组”“创新工作室—企业创客空间”,校企共同研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共同打造实训实习虚拟平台,开发覆盖生产全环节岗位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依行业标准和岗位工作流程组织项目化课程,共同制订源自企业岗位真实项目的任务单元,明晰细化各任务单元的学习领域,编写合格、中等、优良三类活页式岗位任务工单。还把劳模工匠校友的岗位工作现场和工作流程视频与实景教学工场每一工位上的二维码对应,建成“一岗一码”在线资源,供学生方便取用教学资源,优化培养模式以适应地区产业升级要求。

学院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融合培养为主线,实施“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训练的“一线三训”人才培养。对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专业认知体验课和岗位任务撰写活动课程,培养新生的职业品德并明确职业目标。依托校内实景教学工场,开展“依标准、定岗位、抓任务”职业认知教育和专业基础技能等通用能力训练。邀请省部级劳模工匠等杰出校友返校作报告,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完成“新手”阶段的培育。对二年级学生开设专业能力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类型生源、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能力,自主选择合格、中等、优良三者之一活页式岗位任务工单,教师同步开展任务单元教学。教师通过学习通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单的工作,实施专业能力训练。学生通过观摩杰出校友的“一岗一码”在线资源,对照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接受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浸润,完成“生手”阶段的培育。对三年级学生,开设“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工程实践”三类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景教学工场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等综合实训;推荐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带领学生参与枢纽变电站自动化调试、桂滇黔农网改造等工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完成“熟手”的培育。经过在校3年“一线三训”培养,使学生实现从“新手”到“熟手”的转化。

在学生毕业离校后,学院持续开展职后“跟培访研”N年服务。毕业生从入职第1年至第N年,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通过QQ、微信班群持续跟踪学生成长动态,疏导学生入职后的困惑,解答专业技术上的难题。通过“系主任—企业负责人”联系机制,建设母校助力校友发展、校友回馈母校的校友服务工作站和企业技术服务系统,追踪、服务校友成长成才。对历届毕业生开展就业跟踪、新技术培训、定期回访、专业技术共研活动。全程关注扎根边远山区一线岗位的学生,助力其实现“熟手”到“高手”的成长蜕变,也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的问题。

(二)共建实景教学工场,实施“真实场景,过程导向”的沉浸式教学

1.建设虚实耦合实景教学工场

学院以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契机,以“电力技术实训基地”“电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基地”“电力教学工场”等基地建设为载体,校企共建具有桂滇黔地形特征的电力实景教学工场,按照真实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思路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对3年在校学生开展“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三训实践课程,将电力行业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团队协作等职业素质融入专业技能培养中。

如实训基地模拟桂滇黔艰苦地区电力工作环境,按1∶1比例建设220千伏枢纽变电站、500千伏输电走廊等真实场地真实设备的教学工场,通过教学工场工位上的二维码与水电站、火电站现场和电力VR、3D仿真软件链接,建设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力生产全环节的虚实耦合实景教学工场。解决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能看不能动”、在学校实操训练不足、现场感不强的难题,破解了高危行业的专业学生难以参与生产环节、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升了应对高危高技能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胜任力。

2.开展“真实场景,过程导向”的沉浸式教学模式

学院对接电力行业标准,以高压试验、变电站停送电操作等任务工单为基础,开发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项目,重构项目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将行业企业标准和岗位工作任务镜像映射到校内教学中,实施“真实场景,过程导向”的沉浸式教学,探索电力岗位工作任务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实践。通过实景教学第一课堂、双创培育第二课堂、虚拟仿真在线课堂“三课堂”驱动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融合培养。

以变电站建设和输配电线路建设工程项目、高压试验、变电站停送电操作等典型任务为基础,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设计实训任务,编制活页式岗位任务工单。学生以班组为单位,按电力操作人、监护人等岗位要求,在教学工场真实再现电力生产过程,完成任务工单的训练内容。学生在深度参与输配电线路检修、变电站运行等电力生产环节中,提升了对高危高技能岗位的适应能力。开发服务实景教学的项目化教材,其中《电力系统分析技术应用》《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等2本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学院将人才培养模式推广至黔西南民族职院、云南水电职院等高职院校,组织其学生到學院电力实景教学工场训练岗位生产技能,形成桂滇黔三地校际教改联合体,继续推动多院校多专业“3+N”人才培养的实施。

(三)深挖班组文化内涵,实施“三课堂”驱动的育训融合素质教育

学院通过引入电力企业班组管理模式,挖掘电力企业优秀班组文化,优化“育训融合”的素质培养体系,并与电力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开展员工培训和地方小水电扩容增效等技改创新项目,提升N年职后毕业生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全面推进电力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改革。

教学过程以实景教学第一课堂、双创培育第二课堂、虚拟仿真在线课堂为载体,开展“三课堂”循环驱动的职业素质培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育训融合教育。利用劳模工匠明星校友的榜样力量,形成多级释放成才的激励效应。

首先是宣传贯彻优秀班组文化。学院组建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构成的研发团队,通过开展企业调研,深挖桂滇黔电力优秀班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文化内涵,凝练出具有山区电力特色的班组文化。通过在电力教学工场建设文化墙、文化长廊等“班组文化”阵地,利用展板展示、现场宣讲、举办“学班组知识、赛班组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宣传优秀电力企业文化理念,使优秀“班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其次是改革实景教学第一课堂,将生产现场的班前会、班后会等工作流程、工序操作标准以及角色扮演、分工合作等要素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中,引导学生以生产现场的员工角色自居,严格遵照岗位工序要求开展实训,使学生通过实操感悟工匠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将基层电力岗位的优秀校友先进事迹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建设家乡、扎根基层、乐于奉献,弘扬时代精神。

再次是改革双创培育第二课堂。学院成立继电保护工匠联盟、电力精英训练营等创新工作室,对接劳模工匠领衔的“李炎创新工作室”“陈极升技术能手工作室”“马燕平劳模工作室”等企业创客空间,建设劳模工匠校友榜样长廊,开展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主要对象的萃智创新方法大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形成校友反哺、层届帮扶的局面,有效培养了学生在电力基层岗位艰苦环境中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最后是改革虚拟仿真在线课堂。校企共同开发融入广西百色起义、云南讲武堂、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视频的电力VR、3D仿真软件在线课堂,让学生听到爱国英雄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担当精神。引导学生自主进入虚拟仿真在线课堂学习,以生产现场的员工角色,严格遵照“班组文化”和岗位工序要求开展线上实训,体验实操流程,感悟团队协作意识和规范意识。

三、职前职后全贯通“3+N”人才培养特色与成效

首先,在育人理念上,学院首次面向桂滇黔地区电力行业提出了“职前职后全贯通”的人才培养理念。该理念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前教育和促进人员职业成长的职后教育紧密贯通起来,为长期、系统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形成了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丰富了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高度契合人本价值观和终身教育理论。

其次,在培养模式上,学院创新提出3年在校教育和N年职后发展的“3+N”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在桂滇黔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学院在顶层设计上分阶段为人才成长提供各有侧重的教育支持。职前在校教育贴近岗位需求,注重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融合培养,筑牢学生成才基础;职后培育注重跟踪服务,助力学生职场快速发展。

最后,在运行机制上,学院创新了政行企校四方保障职前职后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新机制协调多方资源,促进职前教育和职后发展顺势衔接,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趋势深度融合,确保人才的职前职后贯通培养进入良性循环,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历时20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享誉西部地区,毕业生质量名列桂滇黔第一,培养了3.5万余电力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8%。在中国南方电网、中国大唐等世界500强企业基层岗位就业学生达61.3%。在校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奖项12项,是桂滇黔地区同类专业获奖最多的学校。2004届毕业生等8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荣誉称号,64名毕业生获自治区级劳模工匠称号,成为桂滇黔电力行业的德技双高典范。

综上所述,“职前职后全贯通”的人才培养理念,为长期、系统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证明,“3+N”人才培养新模式适合于民族边疆地区行业人才需求,助推学生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学徒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凸显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终身性特征,丰富了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高度契合人本价值观和终身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赵晓燕,袁二凯,马建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

[2]刘振海,尤兰田,王惜光.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探讨[J].北京成人教育,1989(9).

[3]马兆兴,董文甫.深化产教融合视角下职前职后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5).

[4]翁连海,逯家富,徐亚杰.“职前—职后全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9(8).

[5]念潮旭.“3+4”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福建的实施逻辑、实践矛盾及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

[6]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7]豪尔.学习模式:终身教育的新展望[M].江金惠,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雷艳佳.命运共同体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2021(8).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教20条”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A024)、2020年全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电力行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合培养研究与实践”(20201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雷红梅(1970— ),广西横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工技术和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左江林(1973— ),湖南衡阳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和教育教学研究;邓海鹰(1963— ),广西柳城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分析及电力类专业教学与高职教育研究。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

实景岗位职业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论山水实景剧与山水实景演出的区别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