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强国背景下 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思考

2022-07-14黄海燕郑忠平邱海英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道德建设文化强国特殊教育

黄海燕 郑忠平 邱海英

【摘要】本文阐述文化强国的内涵以及道德建设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意义,分析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要求及现状,提出文化强国背景下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思路与对策,以提升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文化强国 特殊教育 专业人才 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5-0015-0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依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实施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近年来,特殊教育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后备军,是未来残疾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达到国家对合格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基本专业要求。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应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宗旨,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究,以逐步完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方案设计,进而提升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文化强国的提出及其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2035年远景目标是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影响国家强盛程度的软实力。文化强国,主要指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创作出广泛传播的文化作品,使文化理念与价值观能够输出海外。换言之,文化强国是实力与能力有机统一的综合性概念,主要以历史文化传承力、核心价值凝聚力、共同价值引领力、先进文化创造力和国家形象展示力为表征。建设文化强国可以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伟力,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价值共识,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软实力,引领人类社会发展价值共识。文化强国建设是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文化强国建设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坚持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坚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建设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道德建设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意义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它提示了文化的差异性,对文化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从文化发展过程看,意识形态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盛。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治国理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从最初倡导的“五爱”到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日趋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还发表了学校教育要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等一系列讲话。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公民道德建设高度重视,尤其关注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创造形成了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学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深化道德教育引领价值,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构建道德与教育相结合的育人体系,既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能提升学校道德软实力,从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要求及现状

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属于师范类人才,是特殊教育教师后备军。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特殊教育教师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要求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必修模块。2019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的《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特殊教育专业人才要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师范生师德要求和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标准可以看出,教师的道德品行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也是考核教师资格的一项标准。我国师范生的道德建设,从最初的“品格健全”到新时期“爱国守法”“为人师表”,再到新时代“依法执教”“有道德情操”,推动着教师人才培养机制逐渐发展和完善。

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师范专业类型之一,其道德建设除了普遍存在师范学生内化主体师德意识不强、师德内化环境缺乏机制保障和协同合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职业道德教育师资不足等现实困难,还存在特殊教育专业职业情感教育内容缺失、教育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性、“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特殊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目标的实现。教师道德建设不力,将极大影响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要从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荣誉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入手。

四、文化强国背景下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思路与对策

(一)文化强国背景下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思路

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积极落实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做好师德培育工作。张茂林和王辉认为,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教育工作有较强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愿意奉献于特殊教育事业,但是存在基本理论认识不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等问题,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入职资质;当特殊教育教师进入职业发展的倦怠期,面对相对其他职业收入少、社会地位低、心理压力比较大、易产生失败感等问题,需要社会经济文化支持才能获得职业成长的精神动力。石学云和高丽认为,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拥有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和正直诚实的行为风格,才能勇于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压力,与特殊儿童共创生命价值;需要树立尊重生命与个性的非功利导向的教育价值观,突破以往简单强化职业理想或单纯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单层面外烁化的培养方式,将职业精神与教育现实结合起来,构建全新的品质结构和成长路径。白瑞霞认为,职业道德是特殊教育教师一切职业行为的基石,面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问题,需要激活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状态,才能让特殊教育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当中,感受职业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达到理想的职业境界。杨玲认为,了解教师职业、认识教师角色、形成教育理想,应是师范生的主要发展任务,师范院校应引导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朱晓民、郭小兰和高扬励认为,师范院校需要通过协同育人,以实践为导向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帮助师范生立志成长为热爱教师职业、投身教育教学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宋慧敏认为,师范生树立教师职业认同感需要同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完善课程体系,充实和优化师资队伍,探索新教学模式。杨慧和陈庆娟认为,随着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师范教育需要关注师范生师德发展,把师德培养放在改革首位。综合各学者的观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道德建设,应围绕师德教育,依托教育教学改革,从学生、教师、课程、教学和环境五个方面推进,科学、系统地提升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胜任力,通过协同育人多元指导理论内化的实践活动,帮助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文化强国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对策

1.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方案设计

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此,高校要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顶层设计(如图1所示),紧紧围绕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国家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使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在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中完成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认同、职业道德信仰的迭代和升华。

2.完善特殊教育專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1)设定突显道德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设定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明晰教育定位与理念,明确培养核心目标和建设导向,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将道德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秉承‘慈幼为源,立人为本’,以培养实践应用型和适合新时代要求、服务以孤独症谱系为主身心发展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师范专科人才为核心,以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学校学前教育高水平专业群特色支持需求为导向,立足广西,辐射广东、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按照学校的‘师范为重点,艺术为特色,师范与非师范结合,兼顾人文与技术’专业建设思路,遵循‘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原则,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内涵和质量建设水平,把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成为自治区高水平专业,力争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该目标突出道德建设是特殊教育人才思政工作的核心,与新时代要求、国家和地方发展、学校建设、专业推进紧密结合,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规范工作要求和督管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2)构建蕴含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校思政课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6大类86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6大类分别是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道德修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道德修养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组成,呈现的特征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呈现的特征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家庭美德呈现的特征是人格平等、承担责任、相亲相爱、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和邻里团结等;个人品德呈现的特征是爱国奉献、明礼守法、厚德仁爱、正直善良和勤劳勇敢等。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应结合这些要求,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使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合育共育力量。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等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个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由学前特殊教育课程、小学特殊教育课程和融合教育课程等课程构建而成;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由劳动素养、实习实训、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等课程构建而成;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由教师发展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和社会工作课程等课程构建而成。三个课程模块以承上启下的方式全程贯通,促进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全面发展。因此,在三个课程模块里,也应融入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如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开设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开设特殊儿童送教上门或者乡村振兴随班就读支教实践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开设特殊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课程等,促进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依法执教”“有道德情操”等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

(3)制订道德教育的专业课程标准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指导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标准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课程标准制订需要明确课程性质、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要求和课时数量等。其中,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灵魂,包含了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培养自我实现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和世界公民的基础(辛涛等,2016),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要求是把育人的道德修养元素与岗位的职业要求元素有机融合,从职业与个人、职业与社会、职业与环境等模块主题分解出若干专题,引导学生通过所学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情感品格和较强的关键能力,并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因此,除了在各学科的课程建设中完善核心素养的培养标准,还可以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开设《特殊教育职业素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特殊教育政策与法规》等课程,并制订相关的课程标准。制订道德教育的专业课程标准时,要突出高职教育的育人性,体现不同学段教育的衔接性,彰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使学生通过学习成长为符合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打造道德建设的实践平台

(1)打造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平台

打造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实践平台,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建带专业建设,由此促进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发展。由基层党组织建立师生志愿者服务队,以“为人民幸福生活而奋斗”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践理念,贯彻“办好特殊教育”教育方针,面向社会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康复训练、心理咨询、家长培训和科普宣传等活动,结合国家甚至国际举办的助残日、爱耳日、世界孤独症日等重大节日,围绕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办学方向,通过开展纪念“五四运动”手语朗诵活动、“共同努力,关注与消除孤独症人士教育与就业障碍”的“星梦家园”点亮蓝灯活动等系列活动,提升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融合课程思政的特殊教育专业道德建设实践平台。通过以党带团、以党带教的方式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不仅保障了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性,还保障了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有效性。

(2)构建课程思政校企(校校)协同育人平台

特殊教育专业道德建设,还要与一线学校、企业合作构建道德教育共育平台,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提供社会服务窗口和实践活动项目,以道德模范教师为引领人,以品德高尚、技术水平高的教师为指导者,通过“三阶五步”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教育共育活动。“三阶”指按照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建构的与专业实践相得益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管理监控、教师的职责与任务、课时、经费、学分等;“五步”指运行程序,主要包括制订实践活动方案,确定实践活动主题,“三方”(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实习基地教师)共同指导实践活动,评定实践活动成绩,总结实践活动。例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学院与广西幼专特殊儿童关爱服务中心、广西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玉林市特殊教育学校、南宁培智学校、广西南宁护苗教育等校企合作基地,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培养学生的高尚师德和特教情怀,由此构建起课程思政校企(校校)育人平台。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通过教育实习、劳动教育、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考核等形式,实现校内校外教师、导师的共同育人,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化育人为抓手,使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13/c_1127205564_2.htm.

[2]李斌,姚佳丽.论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J].兵团党校学报,2021(5).

[3]熊若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J].中华魂,2021(7).

[4]王永友,宁友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与发展要求[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7(2).

[5]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2019-10-27).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27/content_5445556.htm.

[6]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

(2015-08-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

201509/t20150901_204894.html.

[7]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2018-03-28)[2020-05-01].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8/content_5278034.htm.

[8]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B/OL].(2019-10-30).http://www.moe.gov.cn/s78/A10/tongzhi/201910/t20191030_405965.html.

[9]刘琼.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基于道德内化视角[J].教育观察,2020(25).

[10]韩业松,李丽能.新时期高职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

[11]张凌洋,谢欧.论新时代师范生的师德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0(6).

[12]张茂林,王辉.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5(7).

[13]石学云,高丽.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水平及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2).

[14]白瑞霞.新形势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7(6).

[15]杨玲.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阶段发展论[J].教师教育研究,2014(2).

[16]朱晓民,郭小兰,高扬励.师范生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

[17]宋慧敏.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师范生职业素养培养之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

[18]杨慧,陈庆娟.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失意与回归[J].高教论坛,2021(7).

[19]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注:本文系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9年度教学改革专项委托课题“特教专业标准视域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GXYZJGZX2019A05)、2019年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专项建设项目“构音语音障碍的评估与训练”(GXYZ-XTHKC-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黄海燕(1976— ),广西百色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从事特殊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郑忠平(1971— ),广西平乐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法研究;邱海英(1983— ),广西防城港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文化强国特殊教育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重要性探讨与研究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