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史”视角的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探究

2022-07-14刘启强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四史唯物史观大学生

【摘要】本文论述“四史”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的价值意蕴,阐述“四史”蕴含的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内容,并基于“四史”视角提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路径:在思政课中融入“四史”,加强引导;在校园环境中浸润“四史”,潜移默化;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四史”,去伪存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四史”,坚定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 四史教育 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5-0040-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作为对过去发生的事件和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由人民创造的客观存在,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照亮现实,照亮未来,使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

“四史”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根本上看,它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社会主义理想目标和根本内容取得历史性成就接力奋斗的历史。当前,高校掀起一股学习“四史”的热潮。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四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历史观。所谓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现阶段,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文献收集和梳理发现,关于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少,多达数十篇,如吕其镁、张嘉娣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李松林、王秀刚提出从加强历史观教育战略规划、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和思政课教材等方面进行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等。但是,基于“四史”视角系统研究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成果却凤毛麟角,因此这是一个值得开拓的研究领域。笔者试图从“四史”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的价值、“四史”蕴含的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内容、基于“四史”的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路径这三个维度,探究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一、“四史”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四史”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探索真理的发展史,蕴含着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光荣的传统和优良的作风,是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宝贵资源。加强“四史”学习,既可以让大学生增强历史自信、涵养历史思维,也是引导大学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途径。

(一)坚定历史自信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历史自信,简单而言就是归纳总结过去“我能行”的种种,并从中汲取力量,确信自身有能力达成目标。从1840年开始,我国遭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均以失败告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引领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和辉煌成就进行全面总结,并且从五个方面总结了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以“十个坚持”总结了宝贵历史经验,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大学生通过深入的党史学习,能够深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能够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力量,能够坚定不移跟党走,以高度的历史自覺和历史自信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培养历史思维

从知识储备来看,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不应只着重传授历史知识,而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指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发现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走向、指导实践活动的特殊思维活动。历史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四史”中形成,在“四史”中实践,特别是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要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具备历史思维。通过“四史”学习,能够引导大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解释历史背后的原因,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四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高校加强“四史”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人民的力量、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同时启发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由此凝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使其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股对我国社会特别是对大学生影响很大的政治思潮,它以“历史”为舞台,以“虚无”为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重新解读历史、割裂历史,最后达到否定历史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和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但是,当前一些大学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动摇理想信念、迷失人生方向,高校加强“四史”教育正当时,这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最直接、最有力的回击。因为“四史”是一段密不可分的历史,是一个时间上衔接、内容上相承的有机整体。一旦掌握了这一点,就会让断章取义、拿个别历史现象或丑化或粉饰或歪曲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失去生存的余地。

二、“四史”蘊含的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内容

我国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实际上就是以唯物史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四史”教育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践的土壤。具体而言,“四史”是培养大学生历史观最生动的素材,蕴含诸多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实践案例,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影响力,能够让大学生感同身受,在学习“四史”中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一)蕴含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不是指具体的个人,也不是指某些英雄人物,而是指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人的集合。人类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历史的创造,“四史”也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透过“四史”不难看出,人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以改革开放史为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 679亿元,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37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81元增加到59 660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了14.7倍、16.2倍。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2.70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145.6%,其中高铁2.5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6.3%。外汇储备更是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外,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全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人民在不同时期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革命是引起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措施和途径,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还是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一系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背景下,“天问号”“嫦娥号”“祝融号”“神州号”等科学探测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也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教育内容,能够让大学生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确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二)蕴含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教育内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的根本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二者辩证关系的教育非常必要。“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层面;“社会意识”则指“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四史”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案例十分丰富。例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最终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正确的、科学的,是因为它坚持从社会存在出发,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而不是教条主义、主观主义。1927年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受“左”倾冒险主义的进攻路线影响,攻打长沙时遭受重创。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审时度势,带领部队转战到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井冈山区,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迈出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第一步。然而,后来因“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左”倾冒险主义者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坚持“城市中心”论,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红军不得不长征,一度使中国革命陷入艰难的境地。这些生动的历史实践都说明,当一种正确的指导思想作用于实践,就能够推动革命、改革和建设取得成功;当一种错误的指导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就会给革命、建设带来灾难,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通过“四史”的学习教育,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涵,进而在实践中能够根据“社会存在”的实际,坚持正确的“社会意识”,更好地开展实践。

(三)蕴含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教育内容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前,个别大学生存在着“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的崇洋媚外心理,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通过“四史”的学习教育,可以纠正个别大学生的此种心态。因为“四史”是一段不可割裂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合乎一般性规律,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表现出特殊性。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在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各种阻碍和经历各种曲折,虽然从短期来看,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差距,但是作为一种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社会制度,经过艰难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适合中国的道路。历史已经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并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通过“四史”学习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更加坚定“两个必然”,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进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之中。

三、基于“四史”的大學生历史观教育路径

基于“四史”的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是一个不断开拓的过程,也是一个值得深耕的领域,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路径探索。

(一)在思政课中融入“四史”,加强引导

高校思政课是开展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应该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政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这些课程均与“四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政课教师将“四史”的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加强价值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首先,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四史”知识基础,深刻把握“四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研究、分析处理问题,融入史料要做到选择适宜、方式自然有效。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各门思政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个别思政课教师因为长期只教授一门或两门思政课,对其他思政课程不了解,对课程之间的联系也不了解,那么教学时就不能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解释历史,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历史观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主线、《思想道德与法治》是落脚点、《形势与政策》是检验场,这五门课程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密逻辑体系。尽管专科阶段不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但这并不表示专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就没有掌握这两门课程的必要。把握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既是思政课教师职责所在,也是正确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前提。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四史”与思政课相结合。一是善于利用“四史”史料,讲解思政课当中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等,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奠定基础;二是引导大学生把具体的问题、现象置于具体历史条件下分析,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和看待问题的历史眼光;三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思政课掌握的知识,分析理解“四史”当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经验以及历史发展规律。

(二)在校园环境中浸润“四史”,潜移默化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观,可以在校园环境中浸润“四史”,使环境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把“四史”与校史相结合,营造文化氛围。我国有些大学在战火中诞生,有些大学与新中国一起诞生,还有些大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无论它们诞生于何时,它们都是扎根中华大地的社会主义大学,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融合校史与“四史”开展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可以体现在校园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在育才校区内建成越南学校纪念馆,陈列大量的文物、历史资料与图片,再现越南老一辈校友的学习与生活场景,让当代大学生全面了解半个世纪前中越合作办学的历史。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占地约1 000平方米的党性教育中心,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及党在广西的发展历程,成为学校标志性红色教育场所。二是开展具有“四史”意蕴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具有渗透作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和“四史”有关的历史话剧演绎、历史问题辩论、历史学术沙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新中国成立的见证者、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等,走进校园开讲座、讲坛,现身说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三是以特殊日期为契机,开辟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第二课堂。例如,开展“开学第一课”“国庆节”“建军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主题的党团日活动,增加学生对“四史”的认知;或者采取专题讲座、诗歌朗诵、观看电影、红色歌曲等活动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渗透。四是开辟历史教育园地,为学生搭建历史观教育平台。例如,高校以举办“四史”图片展览、开设“四史”主题黑板报、建设“四史”文化长廊等方式,为大学生创设环绕式的历史观教育环境,让学生通过文化熏陶、自我教育,确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四史”,去伪存真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掺杂一些与历史相悖的声音。近年来,网络中频频出现抹黑英雄、歪曲“四史”的事件,这是不尊重历史、国家和人民的表现,把历史作为娱乐的素材和谋利的工具必然会受到公众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制裁。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行为,努力将网络的劣势扭转为可利用的优势。首先,利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四史”,创新网络传播方式,占领网络高地;同时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通过去伪存真净化网络空间,让伪历史没有生存的空间。其次,利用大学生喜爱的微信、微博、QQ等网络工具,将“四史”历史知识、历史经验、英雄人物事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等传递给学生;采用在线互动、网络短剧表演、PPT演示、音频播放等方式,增加历史观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有效性,吸引大学生自觉、自愿接受历史观教育。最后,引导大学生敢于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斗争。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借助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生存,教师需要教导学生识别辨认历史虚无主义,并授予其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与技巧,让历史虚无主义没有藏身之地。

(四)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四史”,坚定信仰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其素质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也离不开社会实践。高校可以经常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加与“四史”相关的社会实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为学生建立社会实践档案,为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提供依据。一是让学生参加有关“四史”文献史料的整理、分析与研究工作。“四史”资源在某些阶段或某些方面还是比较零散的状况,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对“四史”资源进行搜集、整理,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好“四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让学生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发。二是组织学生到红色基地参观学习,比如重走长征路、参观长征路上的红色景点、打卡周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润物无声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第三,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人物访谈活动,或者采访一些老红军、老战士,或者采访为新中国成立、为改革开放等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或者采访新时代楷模,做好口述史,使学生在口述史与“四史”的历史交汇中,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再以正确的历史观引导自身人生价值实现。

总之,基于“四史”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是一个值得开拓的领域。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先明确“四史”对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价值,然后系统梳理“四史”蕴含的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内容,最后以“四史”为立足点不断创新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方式方法,这是“四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三重逻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6(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1).

[3]吕其镁,张嘉娣.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4]李松林,王秀刚.简论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5]赵朝峰,高超,杨宗儒.习近平的历史思维观[J].党的文献,2017(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杨胜荣.“实证科学”与人道理想:马克思历史观的再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8(2).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注:本文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2014MSZ0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启强(1980— ),山东成武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主要从事高校宣传思想及思政课教学研究。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四史唯物史观大学生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