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读、品、写三味”

2022-07-13彭君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9期
关键词:语文味小学语文课堂品味

彭君英

【摘要】所谓“语文味”,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审美、感悟体验,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以达到共生、共鸣的和谐美效果。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读味、品味、写味,课堂中要引领学生将这“三味”徜徉于文本之中,感悟语言文字,从而使课堂显得多姿多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语文味;读味;品味;写味

什么样的课堂是溢满“语文味”的课堂?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的理论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回答:“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幽雅的文化风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审美、感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以达到共生、共鸣的和谐美效果,这样的课才有“语文味”。因此,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一、“读”味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提升。而这些得靠什么?靠读。对文章的感知靠读,对文章的理解、感悟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因此,“语文味”是可以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把理解融合在朗读中,通过朗读去加深理解。一般来说,朗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粗读

这是一种了解性的读,即粗略地感知课文。在这一阶段,学生刚接触课文,对于课文的生字词不熟悉,因此我们必须先让学生会读。“语文味”就从这儿开始。在这一阶段可采用范读,即由教师示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带,要求学生听准字音,然后再运用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切忌采用齐读,因为在齐读中,学生遇到有会读的字为求“齐”,会略去不读,这样就读而无效了。因此,采用自由读,让学生一字一句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丢字、添字,字字到位,这样学生才能读顺一篇文章。在这个阶段中,采用了这两种读法,作用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会读;二是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粗略地了解课文的概梗,并进行质疑问难等。例如,《秋天的图画》是一篇写景散文,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在粗读这一阶段,可分三步走:先范读,听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再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错字、添字;最后个别读,是检查性读。分这三步走,将粗读的任务落到实处,目的要求循序渐进,形式多样,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了一种主动的学习观。

2.细读

这是在粗读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深究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书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通过文本的学习不断地去理解、去感受、去质疑。其实,语文课堂上不需要教师琐碎的分析,只有教师引领着学生用心地读,认真地思考,才能做到教师、学生、文本的合一,才能把语文学深、学广。在这一阶段,最多采用的是默读,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中培养阅读能力。细读这一阶段,亦是理解阶段,在分析课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每次在默读之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问题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品读

这是在粗读、细读的基础上咬文嚼字,让学生将所学得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总结所有的思路,表达方式,思想感情。那么这一切靠什么?靠品。语文课上有了细细地品读,才能更好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上有了细细地品读,才能真正地理解、感悟课文;语文课上有了细细地品读,课堂才会显得厚实,而不会浅薄。因此,“语文味”是可以品出来的:①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对课文的理解自由确定朗读的重点句。教师再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根据句子的理解确定重点词语并进行品析,可以联系生活品析,可以结合语境品析,可以启发想象品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意思,在读中领会意境,在读中提高语文素养;②引导学生结合理解体会,在读中产生新的思想,并通过读把自己的见解展示出来;③多形式感情朗读,或个别读,或小组读,或分角色读,或比赛读,或配乐读,或边演边读,或师生共读,等等,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情,读出美。在朗读中不强加给学生读什么感情、什么语气、哪儿该重、哪儿该轻、哪儿该快、哪儿该慢等,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感受,去演绎课文。例如,在《纸船和风筝》中,把小熊收到纸船的段落找出来,让学生自动示读。如果读得好,可以问问:“他哪里读得最好?”学生回答:“乐坏了。”继续问:“这位同学为什么把‘乐坏了’读得那么重,那么快的语气?”学生答:“因为高兴。”如此,學生就会分析思考小熊的心情,这样就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明白如何去读,而能将课文读得声情并貌了。

二、“品”味

语文具有其独有的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那么,如何品出情感呢?首先,在备课中要注意备情感,即在课文中找出情感点,用情感点去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认真感受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再次,每班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清楚学生的情感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将以上三点结合起来,产生共情,这样学生才会真正融入其中。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首先用激愤的语言点化学生,再加上真实的影片魅力将学生引向情感的极致,一学生愤怒地说:“我真痛恨英、法联军,这样无耻。长大了我一定要当一名和平使者,让全世界不再有侵略,让人们和平共处,不再有战争。”这就是体验,学生只有将身心投入了才有这样的感受。

有的课文十分注重启迪学生的思想与智慧。例如,学习了《陶罐和铁罐》,学生知道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

三、“写”味

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语言,在品中融入了感情,这一切都在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时就要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联系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亲历中体悟快乐,在感悟中生成精彩。

1.学会模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文中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修辞方法,以及表达的感情,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将之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这就是我们要的“语文味”。在学习了《落花生》这篇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模仿它“借物喻人”的方法写写作文。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开阔了学生思维,还让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2.启迪想象。小学生思维活跃,课文有许多空白之处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填补,教师要从中引导学生多听、多想、多看,丰富学生的表象,让学生的头脑里储存着各种想象。然后,教师要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情景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创新的天地里自由翱翔,任思维驰骋于天地之间。在教《荷花》一文中,学习了作者描写自己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时的情景,教师要求学生想象“当你也变成一朵荷花时,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些什么”。

3.在体悟中写。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感情世界,他们以一颗至纯至善的心观察着世间万物,在观察和感受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当情感达到顶端时,当课文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时,学生心中自然会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觉不吐不快。这时,可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如,在学完《慈母情深》后,一学生动情地说:“母爱真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它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听妈妈的话,让妈妈幸福快乐。”于是,笔者就让学生将他们的这种感受写出来,这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总而言之,要上出“语文味”就需要教师在教之前,先要走进语文,在语文中尽情地领悟“语文味”,然后有方法地引導学生将“读”“品”“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融于一体,烹调出它们独有的味——语文味。如此,教师就会教得爱不释手,学生更是学得爱不释手。让“语文味”回归课堂,让我们一起去享受语文,迎接语文课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编辑部.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语文卷)[M].海南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胡春华

猜你喜欢

语文味小学语文课堂品味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思路与教学方式研究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