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去来兮辞》中“深愧平生之志”为何“志”浅论

2022-07-13龙晓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平生归隐儒家思想

龙晓艳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序言中写道:“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这里的“平生之志”提出质疑,大部分学生认为陶渊明的“毕生之志”就是“归园田居”,教材注释中也未对“志”作出详细解释,那这个句子真如学生理解的这样吗?

一、“深愧平生之志”为何“志”

按文章前面的“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这里应该把“志”理解成“归隐、避世”,因为前面写自己“从人事——为官”,所以“深愧”,所以“志”应该解释为归隐避世。但如果从整个语境来看,似乎不是这么回事,“于是惆怅感慨”似乎是对前面叙事的一个总结,因为自己“有归欤之情”“质性自然”,于是怅然慷慨,深愧自己平生的志愿,从大的语境来看,似乎应该把“志”理解为“为官”。从陶渊明的仕途经历来看,他的“归隐之意”不是一开始就萌生的,陶渊明19岁入官场,如果平生之志是归隐,为什么会有如此坎坷的为官之路?所以,我认为陶渊明的“平生之志”仍为“兼济天下”的“入仕”。为什么一个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人的平生之志是“兼济天下”的入仕呢?又是什么原因铸就了他“兼济天下”的“平生之志”呢?

二、“兼济天下”为何是“古今隐逸之宗”之“志”

“志”,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人的志向。志向有短志,有长志。陶渊明的“平生之志”,指的肯定是“长志”,就是从小就立下的远大志向。自从屈原在汨罗江畔发出爱国之声后,中国文人的政治情结愈发浓烈,陶渊明“兼济天下”的志向,正是其政治情结的体现,文人的政治情结的传承,深深影响了陶渊明。陶渊明虽被公认为“古今隐逸之宗”,但他的隐逸是后来无法施展济世抱负而没有办法的选择,他的大部分文章里流露的是道家的“出世”,但他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有政治抱负的人。就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来看,他是一个有家国担当的人。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文人心中都有“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虽然很多人“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没有完全实现,但仍然前仆后继,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努力。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陶渊明形成了“兼济天下”的“平生之志”呢?

三、“兼济天下”之“志”形成的缘由

(一)动荡时代锻造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偏安一隅,国家尚未实现大一统。面对纷乱的现实,陶渊明自然希望能大显身手、一展宏图,于是去践行了他的“平生之志”,十三年间先后五次做官,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最终却在遗憾中结束了“兼济天下”的“平生之志”。可见,陶渊明并不是没有出仕的志向,而是混乱的现实让他没有实现志向的机会,是东晋这一动荡的时代,造就了陶渊明的“平生之志”,也毁灭了他的“平生之志”。

(二)祖上遗风熏陶

陶渊明家国情怀的形成,与家庭环境的熏陶也很有关系,陶门为官宦世家,祖先都担任过太守一类的官职。在中国,家族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陶家几代为官,有深厚的家学传统,陶渊明因袭父辈遗风,把“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平生之志”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亲人耳濡目染

除了大环境的铸造,陶渊明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母亲的教育和外公的影响也非常大。陶渊明八岁丧父,他的教育由母亲撑起。母亲孟氏,是名士孟嘉的女儿,知书达理。她传承陶氏家风,对陶渊明的影响很大。当时的一代名士,外祖父孟嘉也影响了陶渊明的性格。外祖父家藏书丰富,为陶渊明提供了读书的空间,使他形成了“猛志逸四海”的儒家思想。

(四)儒学春风沐浴

陶渊明青少年时代曾研习儒家思想,深受儒家入世、济世思想的影响。正是儒家思想中“兼济天下”的理念,使陶渊明在污浊的社会中,即使是“考所愿而必违”,仍“徒契契以苦心”,即使有强烈的归隐之志,仍然把“兼济天下”當作平生之志,在最终失望隐退时不由得发出“深愧平生之志”的感慨。

自从钟嵘在其《诗品》中评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以来,世人总认为陶渊明出世的思想占主流,许多人认为陶渊明天生就是一个隐士,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浅显的理解。

猜你喜欢

平生归隐儒家思想
甘为艺术付平生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大龟驮她去了
天宫院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无题
Why Learn Chinese?
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