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脊柱及下肢立位数字X线摄影成像与全景拼接后处理图像的质量对比

2022-07-12金银萍姚克林冯虹程祖胜戚洪阳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后处理优良率全景

金银萍,姚克林,冯虹,程祖胜,戚洪阳

1.浙江省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a 放射科,b 中西医结合睡眠病区,绍兴 312000;2.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

脊柱及下肢畸形是骨科的常见病,尤其好发于青少年[1]。青少年常因不良生活、学习姿势导致骨骼形态发育异常,其中以脊柱侧弯和双下肢畸形最常见,双下肢畸形又包括膝关节内外翻、双下肢不等长、髋关节脱位等[2]。脊柱及下肢畸形若不及时诊断并予以矫治,会影响儿童发育,脊柱侧弯甚至会影响患儿心肺功能,导致其无法正常活动[3]。数字X线摄影(DR)是临床诊断脊柱及下肢畸形的常用方法,有助于分析患者病情、明确治疗方案,具有成像速度快、放射剂量少、图像动态化、后处理功能强等优势[4-5]。本研究对96例脊柱及下肢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比DR全脊柱及下肢立位摄影与全景拼接后处理图像的质量,旨在探讨提高图像质量的有效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及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020年1—12月的96例脊柱及下肢畸形患者病历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8例。A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8~59(35.8±7.8)岁;脊柱畸形31例,下肢畸形17例。B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18~59(35.7±7.7)岁;脊柱畸形30例,下肢畸形1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病历资料完整;②经影像学检查,符合脊柱及下肢畸形诊断标准,出现不同程度的脊柱、下肢外观异常或功能障碍;③对研究内容知晓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脊柱、下肢手术史;②明显疼痛导致配合不佳;③精神疾病;④妊娠与哺乳期妇女。

1.2 研究方法 A组:行DR全脊柱及下肢立位摄影。应用GE Deef inium 6000 DR系统,以平板半导体探测器为媒介。摄影距离1.5~2.0 m;曝光条件:脊柱80 kV、400 mA,下肢70 kV、320 mA。对不能穿透的具体部位进行标记(通常情况下,相连的2张图片将出现标志物)。摄影时患者直立,正位时,指导患者背部靠近摄影支架,听鼻线与水平面垂直,双下肢伸直,双手自然下垂;侧位时,指导患者取右侧站立位,双手臂抱头,右肩与臀部靠近摄影支架,下颌支与地面平行。检查时保证患者扫描位置固定,必要时用扎线固定。全脊柱负重摄影要求保持人体直立,正中矢状面、X线管焦点、探测板纵轴中线重合,下肢全长负重摄影要求人体直立,双下肢、膝、足向内侧并拢。将探测器顺患者身体的长轴自然移动,保证3~5次间断的曝光,球管和探测器曝光时自动同步从上到下移动直到曝光结束。

B组:行DR全脊柱及下肢立位摄影+全景拼接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DR全脊柱及下肢立位摄影操作同A组;摄片后将图像传送至工作站,进行拼接处理,获得全景拼接图像。在摄取原始图像后,由图像拼接软件自动拼接出一幅全脊柱或全下肢的全景图像,适当调整,于每个图像的拼接点在探测器上贴上标志以作图像拼接的参考,并以相对固定的骨头为参考点进行拼接。拼接后明确拼接部位图像的光滑细腻度,保证无错位与重叠征象。

1.3 观察指标 (1)图像质量优良率:由专业的DR摄影操作人员进行评定;优:图像清晰,可对骨骼的完整性与骨折畸形的移位进行准确判断;良:图像较清晰,骨骼完整性与骨折畸形移位的判断不受影响;可:图像清晰度一般,骨骼完整性与骨折畸形移位的判断稍受影响;差:图像清晰度差,无法对骨骼完整性与骨折畸形移位进行判断;优良率=(优+良)/n×100%[6]。(2)图像质量评分:由专业的DR摄影操作人员对摄影质量进行评定,标准为:①拍摄区域符合要求,体位正确;②部分肋骨、各椎体密度适中,和心肺、邻近肌肉组织等形成良好对比,部分肋骨、各椎体骨小梁、骨皮质无运动伪影,可清除显示;③图像无异物污染等外来伪影;④图像标识码正确、整齐,对诊断无影响;4项均达到计4分,达到3项计3分,达到2项计2分,达到1项计1分,评分越高提示图像质量越好[7]。(3)影像信噪比:进行信号值测量,运用椭圆形统一选取面积(30~50 mm2),记录选定范围内的平均值,计算正位、侧位的信噪比,即SNR值[8]。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 B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于A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

2.2 图像质量评分对比 B组正位、侧位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A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分)

2.3 影像信噪比对比 2组正位、侧位的SNR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SNR值对比

3 讨论

DR系统能够通过X线照射非晶硒后在晶体管阵列上出现正比于X线强度的电荷,再经电子设备读取,经模数转换输出数字信号,其成像系统为全固体化结构,可以快速、清晰显示图像,使其在脊柱及下肢畸形检查中获得广泛应用[9-10]。传统DR检查难以显现全脊柱与全下肢的整体形态,只能靠超长X线胶片配合超长规格摄影装置实现全景图的摄影,或靠做标记进行分区摄影[11]。全景拼接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几幅分区连续、局部重叠的X线影像图进行配对整合,形成一幅涵盖所有感兴趣区域的全景影像图,清晰呈现病变的整体形态,为临床诊断畸形结构提供准确、有价值的参考依据[12-14]。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比单纯行DR全脊柱及下肢立位摄影以及加用全景拼接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在全脊柱及下肢立位摄影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B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5.83%,与向朝辉等[6]报道的97.50%相近,高于A组的83.33%,提示加用全景拼接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能够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有助于临床对骨骼完整性与骨折畸形移位的判断。图像质量评分对比结果显示,B组正位、侧位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A组,进一步证实了全景拼接后处理技术对提高影像图质量有显著作用。

早期获取全脊柱及下肢图像的方法存在放大率、斜射效应等不足,或拼接处理的图像存在伪影、空间分辨率、信噪比等问题[15]。CT重建技术虽可获得全景图像,但其辐射剂量问题不容忽视。MRI检查获得的全景图像较理想,但其体位仅限于卧位,无法满足脊柱及下肢畸形患者的负重位图像摄取需求,且价格昂贵。本研究应用全景拼接后处理技术,其通过球管与探测器自动同步从上到下移动来采集图像,有效解决了锥形射线束的发散投射问题,也减少了伪影与散射线对图像质量的影响[16]。信噪比的对比结果显示,A组与B组正位、侧位的SNR值均相近,提示全景拼接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对DR摄影的信噪比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应用全景拼接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脊柱及下肢连接图像、提高图像质量。此外,该技术还可获得均匀密度的数字化X线影像,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直观、准确的图像,有利于观察膝关节、髋关节及脊柱的整体形态以及病变严重程度与范围。需要注意的是,无缝隙拼接全脊柱及下肢立位影像图应做好两点:一是轴线,二是缝线,要求轴线对齐且不成角,缝线不分离且重叠少,如此方能确保图像的完全整合、不变形[17-18]。

综上所述,全景拼接后处理技术在DR全脊柱及下肢立位摄影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满足检查需求,能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临床更好地做出诊断。

猜你喜欢

后处理优良率全景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戴上耳机,享受全景声 JVC EXOFIELD XP-EXT1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全景敞视主义与侦探小说中的“看”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从5.1到全景声就这么简单 FOCAL SIB EVO DOLBY ATMOS
全景搜索
基于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的排放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发动机排气后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