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到中年“补”学艺

2022-07-11庄西真

职教通讯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艺科学知识中年人

庄西真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按部就班地做在这个年龄阶段最适合做的事情。这既与个体自身生理、心理發展的阶段特征有关,也与其所处的家庭、社会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有关。年轻的时候,脑子好使,凡事有父母罩着,无忧无虑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手艺、长本领;按照大人的想法,是能多学一点就多学一点,艺多不压身,多学一门手艺总没有坏处。人到中年,工作比较稳定,能够独当一面,重点是把年轻时学到的手艺用于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好;再加上人在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的事情、家庭的事情,诸事缠身,精力有限,难以分身,所以就有了“人到中年不学艺”的说法。时至今日,这个说法受到了冲击,人到中年“不”学艺变成了人到中年“补”学艺。近年来,日益火爆的中年人“考证热”,就是“补学艺”现象的真实写照。细究起来,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第一种是“彼得原理”揭示的不胜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分析了大量的层级组织运行过程,总结出著名的“彼得原理”。六十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原理表征的关于科层组织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彼得等人从美国社会中的学校、政府部门再到各类企业的大量事例中,揭示出工作中“不胜任”的组织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造成不胜任的原因——在科层制组织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因为多年在低一点的层级(比如科级)工作中表现优秀、业绩突出而被看重,进而被提拔到科层制的高一层级(比如处级),理由是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在低一层级干得好,在高一层级也能干得好。但是,事情往往事与愿违,在低一层级干得好的员工,再上一个台阶反而可能干不了且干不好了,这就是“不胜任”现象。不胜任的人多,组织的绩效就差。而悖论的是,多数组织的高一层级岗位的人员还必须由低一层级上的人来补充。因此,员工就要通过接受各种培训来提升能力,以期胜任新的岗位。

第二种是“风险社会”导致的再就业。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写过一本名为《风险社会》的书,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在于: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这里借用“风险社会”一词是想说明,现代社会有很多因个人不可抗拒的因素(黑天鹅事件)导致其人生轨迹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比如,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件事,就是一件黑天鹅事件。从2019年年末以来,新冠疫情影响了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今天还好好工作着的中年人,第二天就失业了。今年4月28日,杨丽萍宣布时隔19年再次解散“云南映象”团队,揭开了演出行业在疫情冲击下“失业”的残酷一面,而与此类似的行业还可以列出一大串。中年人的失业带着血淋淋的痛感,他们不得不阔别自己积累多年的技能经验、熟悉的人际环境和预期稳定的生活,脚步却丝毫不容缓滞,房贷、子女教育费、父母抚养费都催促着他们提心吊胆地踏上充满未知的再就业路径。这个时候,原来是白领的现在去送外卖、去开网约车,赚钱贴补家用。而所有这些新的营生都不可能无师自通,以前未雨绸缪、有所库存的还好,否则就要重新学习。

第三种是“知识折旧”引发的忙充电。从工业革命算起,近代科学大规模地走出实验室,同“技术”联姻并以科学技术的面目深刻改变人类社会还不到300年,而这期间,科技进步的速度一直在呈几何级数增长,人类科学知识的总量也在迅猛翻番。据统计,人类科学知识总量在19世纪大约50年增加1倍;在20世纪初期大约30年增加1倍,到50年代大约10年、70年代大约5年、80年代大约3年增加1倍;到了21世纪,科学知识增加呈现突飞猛进态势,知识更新周期一再缩短,用“时新日异”这个词概括也不为过。当前,我们正身处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年不学习,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为我们激活了现实社会和互联网全要素,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加速折旧社会”。在此背景下,要想不被时代的车轮甩下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时地“充电”。

在写作本文的同时,我也见缝插针地用腾讯会议、云课堂等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教学,这是我——一位坐五望六的老教师,在疫情期间学到的新手艺。

猜你喜欢

学艺科学知识中年人
蜗牛看牙医
中年人如何笑傲职场
小熊学艺
我们中年人才不过购物节
郑人学艺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老虎学艺
梦想中的学校
学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