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与方向选择

2022-07-08

学术交流 2022年4期
关键词:升级制造业转型

唐 琼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长沙 410006)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新发展格局是指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双循环格局,为未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立足国内大循环是当前我国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关口的重要选择,从外部环境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各国经济发展严重萎缩,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要求我国以国内巨大需求为潜力,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内部来看,内需是主要引擎,立足于国内制造业有序复工复产,强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领域“六稳”“六保”措施,才能顺利度过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产业链、供应链健康运行才能进一步抵制国际风险,促进价值链和需求链的转型升级。

我国制造业长期用加工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和人口红利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制造业分工,逐步形成制造产业链,已初步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已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助推力。但我国制造业发展也面临技术外部依赖、产品中低端制造、供应能力不足等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球消费市场大萎缩,国内出口制造企业面临全方位打击,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迫在眉睫。

新发展格局下重视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对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是经济战略扩大内需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从供给与需求的辩证视角阐释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内在机制,结合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困境,系统分析提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选择。战略性新兴制造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的重要力量,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制造技术创新创业体系,形成中国高端制造品牌,重点提升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在制造自主创新能力、数字技术对接和消费需求升级等方向发力,推动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由大而全向强而精转型、由更多依托外需向更多依托内需转型,创新引领,厚积成势,重点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不仅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平稳应对全球经济战略的变革调整,而且这也是我国朝着建设现代化制造强国奋力前行的战略抉择。

一、新发展格局下形成强大内需市场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内在机制

新发展格局重点是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本质是为经济供需均衡铺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达到经济发展供需均衡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内在逻辑:突破中低端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微笑曲线”是1992年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的著名产业理论,因其诠释了工业制造生产模式中的产业分工问题,一直备受业界认可。微笑曲线将一条完整产业链分为产品研发设计、试制品开发、零部件生产等上游环节;加工组装等中游环节;品牌服务、物流销售等下游环节。见图1所示。

图1 基于“微笑曲线”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

制造企业想追求利润空间大的发展,必须重视产业链的两端即研发生产和品牌服务,在国际分工合作中,许多发达国家制造业重视研发和售后,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位置,拿走了产品的较高利润,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则一直被挤压于利润较低的加工组装的中端环节,亟须产业转型升级,获取更高的利润空间。

新发展格局下,就全球的产业链角度看,中国制造的产品全球畅销,但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位于“微笑曲线”的加工组装环节,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却只能获得较为微薄的利润空间,长此以往,企业越大规模生产,越较为艰难地维持无法提高技术含量的组装加工,由于低端制造门槛低,可替代性大,加上全球制造竞争较为激烈,制造企业举步维艰。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相对于以往工业3.0时代,微笑曲线更陡峭,意味着一条完整的制造产业链各环节所能产生的附加值所带来的利润空间差异更为明显,特别是研发设计、品牌服务、高端定制等环节的利润空间更大,成为决定制造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故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利用好国内大市场的机遇,开发能满足强大国内需求市场的新制研发产品和品牌服务,传统制造业都想摆脱附加利润空间低的困境,但高科技产品和高端品牌服务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技术突破,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要充分抓住“互联网+数字+工业”时代的机遇,因为传统制造业的分配模式也在改变,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数字经济的运用,数据技术的共享,越来越多制造业纷纷加入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的中高端升级转型中来。要以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来提升产品的生命周期,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内在动力:强大内需市场与技术创新驱动

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是强大内需市场。消费决定生产,生产反作用于消费,两者互为统一,互为促进,供需平衡才能形成强大的内需市场,而供需平衡实现的前提是数字技术创新驱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更好地服务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图2所示。

图2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强大内需市场与技术创新驱动

1.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强大的内需市场,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快优化产业布局,以“五链”融合发展,即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带动产品供给质量升级。通过深化改革,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强大国内市场形成。以相互衔接合理的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供应链健全,夯实资金链和人才链基础,最终使产品的价值链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制造产品结构升级,改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使一些优势产业尽快成长起来,成为全球价值链的“头雁”,不断提高产业创新力,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融通、资金链壮大和人才链夯实,不断畅通产业循环和市场循环,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健康、纺织服装等产业品牌影响力,提高制造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

2.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两端发力,供需平衡推动制造升级。 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从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两端入手,一方面有效引领生产,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从技术、生产、设备方面入手提供更高品质的工业品,另一方面有效引导生产与消费相互促进,激发消费升级,形成优良的消费结构、消费层次和消费环境。从现代制造业的供给侧角度看,首先是加强制造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低端的原料加工、初级成品生产等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虽能为制造企业带来短期的利润,但从长期看,制造企业要想强筋健骨必须自主提升制造装备,提质增效,加强自身技术竞争优势。其次是加强制造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制造企业智能化、网联化水平。未来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会向互联、智能、绿色发展,数字化应用和信息化应用要体现在制造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等重点环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制造产品智能化程度。再次是重视制造基础研发投入。我国制造基础研发有国家制度优势为后盾,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加大基础研发力度,引导各类资源投入基础产品和基础创新,营造重视基础原创的氛围,为制造供给产品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从现代制造业的需求侧角度看,全面实现消费升级,促进生产与消费的相互转化。重点从消费结构、消费层次和消费环境入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产品品质在“专精特新”上多下功夫,产品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突出“好用”的功能品质,最终实现产品提质增效。改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破解“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发挥消费升级拉动制造业发展的牵引效应,从需求端动态传导到供给端,为供给端的制造产业输入活力,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消费品的需求,形成供需平衡的良性互动循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3.加强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创新发展,增强国内市场虹吸效应。 数字技术能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造设施,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应用,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数字化,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成长空间。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发展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从而更好地引领产品质量和功能的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产品质量的消费需要,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快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和电商产业,形成数字经济生态系统,对接更高水平的中国制造生产优势,实现更高水平的供给需求动态匹配,推动国内市场虹吸效应,进一步对接国内国际大循环。

二、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的机遇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力量。特别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能实现平稳过渡,疫情防控能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制造业发挥着重要的产业资源配置和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功能。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引擎,我国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一)巨大内需市场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物质基础

我国有十四亿人口,拥有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改善民生,规模巨大的内需市场源源不断地实现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从1998年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中国面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大循环,把发展转向为以立足国内扩大内需为重点,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内需拉动型经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是内需拉动为主。面临复杂严峻的受疫情影响的经济环境,我国内需市场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发展格局下内需强大的有利条件没有改变,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巨大,位居全球第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不断深化,市场体系融合不断加速,经贸活动往来日益频繁。商品、服务、金融、人才、知识等生产要素逐步全球化,人民群众对物质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升级,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以国内高质量需求导向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加强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竞争,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迈进之路。

(二)丰富人才资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拥有着全球数量最多的人才资源优势。尽管“人口红利”的优势有所减弱,但依然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才资源。如中国拥有的工程师人数最多,从2000年到2020年,共培养出了6 000万名工程师,约达到了德国的人口总数。特别是近十年,我国每年培养约160万名工程师,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的总数,总量规模庞大。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想改变缺乏基础领域高端研究人才和尖端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的瓶颈现象,只有通过自主技术攻关掌握核心技术,同时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体系,才能获得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的战略性资产,为国内大循环不断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人才推动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也是能在全球制造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三) 完整工业体系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产业支撑

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产业支撑。我国工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能源生产,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和材料制造等。轻工业主要有:饮料生产,烟草加工,食品工业,皮革制造,纺织,日用品生产,医疗器械制造等。这意味着,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依靠国内大循环发展就能维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在联合国工业分类中,有六大类型工业: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生产和供应,热力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水生产和供应。其中六大类型工业细分为41个工业大类(31个属于制造业),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由于制造业涵盖范围广,所占的数量较多,中国也正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中要求的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中所有门类的国家,其中钢铁、手机和汽车等220种制造成品产量位列全球第一。我国的产业链最为完整,能为制造业全产业链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为新发展格局下内循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三、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为快速战胜疫情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的制造业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支持,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制造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约束,转型升级的挑战也在不断攀升。

(一)制造业处在中低端水平,自主技术创新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利用劳动力充裕和成本低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形成了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产业链。2001年,中国加入WTO,制造业进一步加入全球分工和合作,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虽然物美价廉,但有些产品缺乏原创性,产品技术含量低,整体制造业处于中低端水平。2019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27.2%,意味着全球每生产三个产品,其中有一个产品为中国制造。在2020年10月公布的全球制造业口碑榜单中,德国排名第一,德国工业制造技术一直领先,率先提出“工业4.0”战略,重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用智慧化和数据化提高制造产品的效率和品质,制造业占据本国GDP约22%。这次全球制造业口碑榜单中,中国没有进入前十名,中国虽是制造业大国但目前还不是制造强国,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很多制造产品为外企代工。自主创新局限于少数龙头企业,有些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品在价值链中低端徘徊,如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和智能设备核心部件等制造产品长期依靠外来输入。可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任重道远。

(二)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产业升级面临瓶颈制约

我国制造业发展处于分工和专业化下游,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产品有些是代加工,产品有效供给品种齐全,但品质相对不够优,产业升级面临瓶颈约束,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土地和资金要素供给约束。劳动力约束主要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时代已经过去,随着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制造业面临劳动力供给总量的下降,劳动力供给成本的上升;土地约束主要指制造用地成本的明显上扬,从用地成本看,各国水平不一。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工业用地成本处在110—310美元/平方米之间;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工业用地成本为50—250美元/平方米。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制造企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机构的对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工业用地成本与德国、韩国等持平,但远高于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用地成本。资金约束主要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资金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受到疫情影响。生产方面,各地上下游企业复产复工参差不齐,生产链、供应链、产业链存在有些运转不畅现象。销售方面,受疫情冲击,国内居民消费力有所下降,对外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企业库存增多占用大量资金,疫情停工期间产生的利息、租金、员工工资等固定成本,增加企业的负债,导致有些企业短期偿还债务能力下降。目前我国现代制造业企业聚集较多,但在创新协同、业务对接、供需平衡、市场合作等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有待完善。如何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用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发展,协调各自利益,建立行之有效的制造创新平台体系,是中国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规模和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方向。

(三)制造业受外部影响较大,创新品牌建设有待提升

我国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立足于国内大循环,谋篇国内国际供给需求良性循环,这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潜在要求,目前我国制造业有着外向型特征,制造业发展受外部影响较大。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即依托外需确实能带来较大经济效益,但却存在着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制造业,如果长期依赖外需,就很难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国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加剧,“宅经济”的兴起等,过度依赖外需出口直接影响出口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对制造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将会有重重的打击。从制造业长期稳定发展角度来看,为了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内制造产业与国际制造市场之间的发展一般经历主外为主和主内为主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形势不景气,国内有效需求相对较小,制造业通过对外开放,向海外市场进军,谋取最大的产业规模效益,但由于当时制造业缺乏知名品牌、自主技术和销售渠道等优势,只能靠低价和国内市场补贴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到了第二阶段,我国经济形势已大有改观,国内内需市场容量提升,制造业需要更大力度地转向国内市场,才能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制造业在战略上应依托重视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开启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国内制造业生产结构调整和适合营商环境的机制改革,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依靠强大的内需市场补齐制造业短板,重点提升制造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四、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我国制造业只有找准制造业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力推进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形成政府与企业集体攻关、协同攻关,攻克高端技术难点,才能真正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更好地辐射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用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支撑双循环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稳步前进。

(一)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

1.增强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一方面以重视技术创新为引导拉动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制造,另一方面以技术改造为依托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现有制造业由大变强,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优先发展基础装备制造业。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不断引进新技术、吸收新技能,部分制造业发展势头不错,如电机、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已逐步向中高端转型,但制造业中也有许多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的产业,如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农业装备、基础制造装备、机器人、高性能基础医疗器械等,下一阶段我国应该重视向中高端转型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应结合行业实际,制定长远战略规划,提高研发水平,增强基础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推进制造工业产业升级调整,从工业制造转向工业创造,重视制造产业基础能力和制造技术创新水平,重点培育未来先导产业,用先导产业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解决化解当前某些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好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创造条件。

2.雁行模式梯队逐步升级。雁行模式强调内部分工合理和专业化对接,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制造业形成产业链分工,按照梯队特征逐步升级。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省经济发展的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不相同,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保留部分中低端制造业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借助不同城市发展定位和分工发展中高端制造业,通过城市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辐射带动三四线城市的制造业发展,形成一个个围绕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小循环体系”,最终联动在一起形成大的“内循环体系”。通过内循环体系发展,扶持有潜力的自主创新企业快速成长,倒逼落后产能的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深耕细作国内市场,形成中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浪潮,提高自主研发占比,补齐产业链缺口,完善制造业产业结构。

3.政府搭建自主创新转化平台。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金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着力搭建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对接平台,重点促进企业需求、市场需要与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的对接转化。孵化对接,重点促进自主创新研发的技术尽快成长和成熟,尽快完成试验,实现工程化;产业对接,重点扶持孵化的成熟技术尽快用于生产,实现产业化;服务对接,重点为企业和高校之间提供公共服务、搭建桥梁。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融合,真正使科技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推进核心技术创新升级,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问题,如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基础工业软件供给能力等,提高创新产品附加值。全力开展揽才引智,在人才引进领域勇于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实施人才柔性管理服务机制,重点在人才创业、生活,家属就业、入学、医疗等诸多方面提供人文关怀,做到以优惠政策吸引人,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政府围绕“中国制造 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重点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样板,因地制宜,培育一批有核心创新竞争力和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提高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度和广度。

(二)数字技术赋能带动制造业由大而全向强而精转型

1.推动数字技术与现代制造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为现代制造提供改革的土壤,在数字经济时代,能更好地促进具有优势技术领域的制造产品向强而精转型,形成全球客户对我国这类产品的依赖。强而精不是意味着放弃大而全,而是在新发展格局下,充分发挥全工业体系和全产业链优势,依托政策的支持,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疫情后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加快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科技制造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数字技术与现代制造深度融合将使制造业深度发展范围更广阔,将以此衍生出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提高强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形成虹吸效应,让更多自主创新驱动的人才流动,形成人才集聚制造业,提升制造区域创新能力,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七大领域,包括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中心,涉及诸多制造产业链,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未来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等服务为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仅其本身能带来数万亿元的投资需求,而且能通过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升级化、新研发产品规模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乘数效应。

2.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供需动态平衡。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制造品需求,借助工业互联网、电商平台、网上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全面开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才能准确掌握市场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强而精的制造产品需要小批量和个性化定制,更需要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用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精准定制制造,以降低制造企业库存风险和生产的不确定性,优化资源合理配置。通过数字化能更好地反馈市场的供需动态平衡,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制造产品采购、制造设计、生产维护、产品质量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以模块化形式运作,能为生产增加智能化、精准化,实现制造业向强而精转型。

3.提高数字技术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目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相对控制最好的国家,也是未来外商风险投资最小的国家之一。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未来越来越多企业和产业会走向数字化,我国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用数字化带动产品向新领域延伸,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成为全球富有竞争力产业做好铺垫。进一步扩大数字物流、数字自主研发、数字高端装备等服务制造产业,吸引全球产业链上优质企业落户中国,形成空间上优质企业聚集、功能上利于企业相互交流、布局上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合理,形成供应链集约高效的新兴产业链集群。当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阶段,重点打造国内大循环市场,保证产业链集群的健康成长;当国外消费需求复苏时,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开发,提高产业供应链国际化水平,进入全球产业链大循环。

(三)消费需求升级拉动由更多依托外需向更多依托内需转型

1.以高质量品牌满足内需消费需求。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消费需求日益进入高品质消费阶段,过去消费注重物美价廉,现在消费更注重多元化品质消费需求,中国高质量制造品牌的崛起是责任所在,品牌质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内在支撑,围绕制造产业技术、工业、部件、材料等,加强应用研究,创新设计,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加大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和监督管理,保护中国高质量品牌创新者的利益,更好地激励高品质创新品牌的发展,将更多的消费需求留在国内市场。

2.重视市场需求差异促进内需增长。市场需求差异性是指由于消费者的多样性,导致对消费品的偏好具有多层次性和动态性。制造产业要根据不同的消费者需求,生产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差异、市场需求规模和市场需求增长来创新自身技术,从而推动制造产业升级。依托庞大内需市场,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制造业对出口的依赖度,这对于优化中国制造业出口需求结构,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竞争力有极大作用。

3.以市场主流需求引导内需增长。市场主流需求指受市场上领导主导的需求。领导主导需求能更好地对市场产品需求有前期敏锐性,能辨别出具有较大消费市场的产品。在制造业创新和成长过程中,通过市场主流需求引导,可以实现市场需求偏好的改变,转型升级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业务,有效实现内需消费升级,以良性的市场竞争生态,构建法治化和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发挥好制造业转型升级长期稳定发展格局。

综上所述,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内循环,并不是意味着不需要外循环。我国作为最大的全球制造业出口大国,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外循环的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学习国际先进领先技术,而且要在以内循环发展为主的过程中重视提高生产技术效率。只有内外循环两个市场更好联动,才能形成持续发展制造强国的新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升级制造业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