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美术博物馆展览呈现方式的思考

2022-07-08杜姗

东方收藏 2022年6期

摘要:艺术展览作为美术博物馆的传播媒介,其呈现方式决定展览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展览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转变,这也决定了艺术展览作为美术博物馆的展示舞台其创新性呈现方式的价值有所提升。基于以上,本文通过对美术博物馆与艺术展览的分析,阐释艺术展覽呈现现状,探讨当今艺术展览呈现方式的新趋势,由此创新艺术展览呈现方式也为观众、艺术展览及美术博物馆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展览;展览呈现方式;美术博物馆

一、美术博物馆与艺术展览

(一)美术博物馆的宗旨与使命

美术博物馆是视觉文化的场所,是为公众提供知识和作品欣赏的机构。它直观地向观众传达对可见世界的客观看法,使之对世界和民族的遗产有所品鉴,以提高其欣赏能力,激发探索精神,促进科学和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美术博物馆是对美术作品收藏、研究、展示和公共教育的场所。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对艺术作品展开研究,然后通过展览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全方位地传播给观众,使美术博物馆知识生产实现公共化。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展览是美术博物馆信息输出的核心方式,其作为美术博物馆研究成果输出的媒介,对艺术的传播效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艺术展览呈现的要素

艺术展览的呈现是在展示空间内,由各种要素组合而成的。这些要素是艺术展览的基础,构成了展览呈现的框架。

首先,艺术展览的呈现需要展品、场地、展线三种主要元素结合实施:展品是展览形成的最基本要素,艺术展览都是围绕视觉艺术作品展览呈现的;场地是美术博物馆呈现的空间,是根据展品的数量和尺寸、展览的展线等搭建布局的场所;展线是对展品的规划布局,展线的设计也是展览意图的核心呈现;再次,艺术展览的呈现还要结合墙面、灯光、文字、宣传等元素。展厅的墙面颜色与灯光围绕展览主题,考虑整体视觉效果进行选择,展览的文字是对展览的辅助说明,也是策展人对展览主题的解读,便于观众理解接收。另外,展览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台等媒介进行宣传的方式,也是对展览的辅助呈现。

(三)艺术展览的作用

艺术作品是连接观众与美术博物馆之间的桥梁,艺术展览则是呈现视觉艺术作品的直观窗口与舞台。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美术博物馆通过收藏、借调等方式,通过研究整合,让艺术作品成为展品应用于艺术展览,进而展示给观众。观众通过观看展览,对展览作品的文化话题、艺术历史有了系统性地了解,展览的目的及意义就得以实现。好的艺术展览可以让观众获得艺术审美体验,激发观众对艺术的认知及兴趣。任何一个展览项目的成功举办,都不是展品的随意放置,而是用合适的呈现方式,通过展览各要素的配合,使观众在视觉上、知识上、思想上受到启发。因此,艺术展览的作用决定了展览呈现方式的重要性。

二、艺术展览的呈现方式现状

(一)叙述性呈现

叙述性呈现是当下美术博物馆中最常见艺术展览的呈现方式,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介绍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主要集中呈现某个时期的艺术流派形成与发展、某个地域的艺术特征或是某个艺术家的个人展示。在2017年4月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与自然对话——赵开坤油画作品回顾展”中,展览以赵开坤的艺术演变经历为脉络,选取展示赵开坤自1970年起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向观众呈现其生平的艺术发展变化。这种基于时间顺序梳理的叙述性呈现方式能够使观众直观清晰地领悟赵开坤与自然对话、与自然应和默契的艺术精神,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文献式呈现

艺术展览的文献式呈现一般是围绕对艺术家或艺术流派的大量学术研究而形成的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不单单局限于视觉艺术作品的展示,还有对艺术现象形成的历史佐证材料,历史佐证材料作为辅助展品展出,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手稿、采访、日记、照片;艺术作品的流通、画册、出版物等文献材料。从2015年4月由吉林艺术学院主办的“绘境文心——胡悌麟作品文献展”来看,展览呈现了胡悌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经历。展览中除艺术作品外,还包括形式丰富多样的文献材料:照片、书刊、获奖证书、奖章、创作手稿、教案、自制图示等实物。通过对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详细而系统地展示了胡悌麟的艺术风格和发展历程。这种呈现方式使美术博物馆的学术价值得以体现。

(三)主题型呈现

主题型呈现是就艺术现象而特定组织的展览,通常围绕展览主题选取相关艺术作品进行展示。主题型呈现首先是美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再次是对艺术作品的纵向梳理。采用一个主题,将艺术作品成体系地展现。如2015年由吉林艺术学院举办的“大美长白——长白山题材美术作品巡回展”,展览以“长白山”为主题,展现了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既有“长白山画派”奠基人王庆淮、孙天牧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也有贾涤非、任传文等中青年艺术家们的作品。这样成系统地围绕长白山文化艺术创作的作品呈现,不仅展现了东北地域美术发展,也深入地呈现了吉林省美术事业的发展状况。

三、艺术展览呈现方式的新趋势

(一)新媒体技术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影响到社会生活,其应用到艺术展览的形式越来越常见。在视觉艺术领域,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艺术展览的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2018年,今日美术馆创立今日新媒体实验室,将艺术家、策展人、工程师和不同领域的艺术爱好者紧密聚集在一起,共同探索新媒体艺术的未来。此外,还筹备“Future云端馆”在线软件,签约了大量的新媒体作品的互联网授权,呈现了在线展览模式。

同年,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今日未来馆”展览,也是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呈现,涵盖了装置艺术作品、实验性的音乐作品、声音和影像作品。展厅配合展品进行了改造,充分利用展览空间展示作品,并与观众建立互动。展览运用计算机生成的技术,同时结合了VR、AR等虚拟技术,还有大面积数字投影的应用。新媒体技术应用下的交互式沉浸艺术展览,不仅能与观众进行互动,而且还对展览的呈现方式创新具有推动作用。由此,在新媒体技术介入的展览呈现中,沉浸式的体验、声音与视觉的冲击、跨媒介交互与信息的艺术处理、虚拟与现实的交叠、人与机器的互动等形式的利用,使不同类别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给艺术展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二)艺术作品媒介材料多样化

艺术作品媒介材料的多样化也为展览的呈现方式实现了创新。媒介材料的应用使展品的层次与深度不断加深,展览的呈现不再局限于架上绘画,艺术家采用更多的装置艺術作品来表达当代艺术。2019年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马修·巴尼:堡垒”展览,混合了表演、摄影、录像、装置和电影等形式;使用了各种材料的艺术媒介手段,例如:铜板、木材、电解液等。展览内容从一部时长两小时的同名电影出发,故事由六场狩猎串联,电影交织展现了马修·巴尼的多件电镀铜艺术创作以及其创作过程。此外,展览还展示5件巨型雕塑,其中包括一件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大展厅空间特别创作的作品,以及50余件雕版与电镀红铜版作品。这些多样的媒介材料的艺术作品是对影片场景延伸至现实的体现,也表明艺术家创作的故事扎根于现实之中。这种呈现方式是基于艺术作品的形式进行的创新,利用影片叙述性呈现结合装置媒介材料的展示,虚实相互呼应,不仅使观众更能体会艺术作品的内涵,也为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提供了新的角度与思考。因此,艺术作品媒介材料的多样化逐渐成为艺术展览呈现方式的新趋势。

(三)多维度的阐释方式

技术的发展使艺术展览的阐释方式更加多元化,多维度地对艺术作品进行呈现。展览的阐释不仅可以在美术博物馆内实施,也可以在馆外得以发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手机媒体的介入,以及美术博物馆的数字化,使展览的呈现更加多维度。

1.二维码。二维码应用到展览的形式主要是在展签上,观众通过手机扫描艺术作品旁边的二维码,在手机上就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作品信息。二维码的形式既节约了展览的展示空间,又可以让观众有挑选性地了解感兴趣的艺术作品。二维码所蕴含的关于艺术作品的周边信息,使观众了解到的艺术作品信息更加全面,展览的效果也更加突出。

2.线上展览。当下大部分美术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网站,观众可以在网站上观看艺术展览。艺术作品通过摄影技术形成图像,放置在虚拟的展厅中,生动逼真地还原展览的真实样貌。艺术展览不再局限于环境条件、场地空间等因素,使观众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观看线上艺术展览。同时,也实现了美术博物馆的展览共享,对公共教育及传播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3.媒体宣传。展览的呈现往往需要艺术媒体的宣传配合完成。展览的展讯信息在媒体平台发布,进行更深层的解读。

四、创新艺术展览呈现方式的意义

(一)提升观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感

美术博物馆的展览最终服务于观众,创新的展览呈现方式使艺术作品、策展人艺术家和观众共同的参与和体验,构建出完整的艺术展览。展览呈现中运用活泼、变化、互动的设计,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及探索潜能,增强观众在展览中的参与感。除此之外,运用贴合大众接受能力的方式呈现,通过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不仅有助于观众产生对艺术文化的共鸣,还能培养观众的审美趣味,保持观众持续对艺术的热爱,从而增加观众在艺术展览中的体验感。

(二)彰显艺术展览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首先,创新的艺术展览呈现方式,使展览不会受到空间与场地等因素的限制,使艺术展览达到了数字化共享,能够加大美术博物馆的可视域,实现美术博物馆公共化的使命,从而使展览更具亲和力。再次,艺术展览是基于艺术作品真实物品的展览,创新的展览呈现方式,起到宣传的配合中对展览信息输出的作用,但观众接收到的只是“边角料”信息,这时观众就会出现对艺术作品实物“一探究竟”的心理,使艺术展览更具吸引力。因此,创新的展览呈现更能彰显艺术展览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三)打造美术博物馆的品牌价值与学术价值

美术博物馆通过创新的呈现方式,举办高品质的艺术展览,经营良好的公共关系,树立自己的形象,应让观众对美术博物馆有所了解,不断提高知名度,这也能够更好地实现美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与传播,进而打造美术博物馆的品牌。同时,创新的呈现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美术博物馆的学术价值。美术博物馆根据自身定位,围绕艺术作品进行研究整理,新的呈现方式为学术研究带来新的思路,无论是对艺术作品内涵的挖掘还是对展览多维度的阐释,都能为美术博物馆的学术深度与广度注入动能。

参考文献:

[1]曹意强.美术博物馆学导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张子康,罗怡.艺术博物馆:理论与实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3]张小鹭等.现代美术馆教育与经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杜姗,1996年9月生,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馆管理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