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水县王氏祖屋建筑文化研究

2022-07-07农武笑刘为钦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祖屋堂屋布依族

农武笑 刘为钦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一、王氏祖屋建筑文化特征

(一) 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

布依族建筑代表王氏祖屋位于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镇辉岩村,是一座有200年历史的布依族民居。2011 年,惠水县人民政府将王氏祖屋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惠水县境内拥有丰富的木材、砖石、青瓦等原料,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布依族在村寨选址时往往依山聚族而居。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惠水县常年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阴雨潮湿、河水溪沟遍布的独特气候环境,使得布依族村寨多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布依族先民选址优先考虑在河流、小溪旁建房立寨,故这种“干栏式”建筑寨后有山,寨前有田园,河流环绕,古树参天。布依族是传统的农耕民族,其粮食作物多为水稻、苞谷一类,且饲养家畜家禽,纺纱织布,自耕自食。布依族重视植树造林,吴泽霖《定番县乡土报告》记载:“根据观察,定番县各区的森林以马尾松为多……苗夷在县内居处多为深山郁林之中,故植林为其唯一的副业,且苗夷通行每生一女孩,必造林一方,留为将来成人时的需用,此种俗习与森林的发达,当然不无关系。”因此,布依族建造房屋往往就地取材,采用马尾松等木材建造“干栏式”房屋。而王氏祖屋这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在继承布依族传统建筑特征的同时,背山面水,茂林修竹的选址特点,更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民族智慧。

(二) 兼收并蓄的建筑智慧

布依族大部分村寨聚族而居,一个村寨大多都是一个姓氏的人,因此凭借建筑往往就可以探源族谱。就建筑特征而言,惠水县布依族“干栏式”建筑普遍为二层楼房,建造体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建筑屋顶一般为“悬山式”,另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在民族交往过程中,由于对汉文化的吸收借鉴,有些布依族建筑采用了中原地区普遍流行的“硬山式”屋顶。布依族传统的“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檐,两侧山墙亦有檐。此类建筑最明显的优点是通风,适宜在湿热的河谷旁修筑使用,这与布依族的居住环境亦十分贴合。布依族群众根据降雨量灵活选择屋顶样式,也会受其他民族建造“平地楼”的影响。王氏祖屋是典型的“硬山式”干栏建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渐渐难以满足布依族人民日常需要,部分人家逐步拓展以“干栏式”为原型,并保留布依族空间特点的各种民居类型,如砖木瓦面房、平房、楼房等。而王氏祖屋的修建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建筑文化,其建造过程绝不是少量人工就可以完成的工程,而是整个村寨居民从山林中运输建材,并号召精壮男性出钱出力,会聚广大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才能建成。因此,各民族智慧对王氏祖屋的形态和建筑建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特征,亦是将各民族建筑智慧综合运用并提炼出来的。

(三) 民族交流的重要史料

受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和宗法观念影响,传统四合院以堂屋为中心,而其端庄大方的对称结构亦成为古典营造法式中首选的建筑样式。“堂屋”始见甚早,《晋书·艺术·淳于智》记载:“堂屋五间拉然而崩。”此时的“堂屋”指代范围覆盖整间房屋。由晋至唐为“堂屋”语意转变的关键时期,唐人《移城隍庙记》中言新建的庙宇“堂屋三间五架”,唐代诗僧寒山亦有诗言:“仲翁妇死时,吊客满堂屋。”可知,在唐代,“堂屋”概念的诠释已开始逐步向具备会客功能的“大厅”“厅堂”靠拢。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其“家鬼”条中描述:“城中居民,于厅室上置香火,别自堂屋开小门以通街。”堂屋至此开始成为家庭祭祀的所在地。而在清人的建筑理念中,“堂屋”一词已经从多间房间的集合体,转变成代指房屋中的其中一个房间,乾隆年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即指出当时扬州等地建造中,“今之堂屋,古谓之房;今之房,古谓之内。”可以说,堂屋不仅是“传统民间住宅中,正方中位于正中的一间”,还是“家庭团聚和接待的空间,是户内最具综合性和公共性的部分”。具体到王氏祖屋这一布依族典型建造风格,有学者便认为其建造者为晚清乡贤,所谓“道光年间,六品大学士王纪衣锦还乡建造了这栋建筑。”也有说法称布依族堂屋实为“道光年间的文秀才王宗裕所建”。考察该村族谱,可知王氏字辈确有“宗”字辈一支,然此地布依族村寨普遍一村一姓,不排除王纪和王宗裕同宗同源的可能。我们据此可以推测,王氏祖先深受汉文化熏陶,在修建房屋时大量引入北方汉族居住文化和建筑技术,因地制宜,部分保留了惠水县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传统特点。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王氏祖屋承载了布依族传统建筑功能的同时,亦成为记录汉族、布依族等民族文化在建筑文化、民俗传统上互相交融共进的重要史料。

二、王氏祖屋传统建筑风格的形成与现代传衍

(一) 汉族建筑文化的传入

关于王氏祖屋的建造年代,目前种种材料可推算其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此时正值惠水县辉岩村王氏家族的鼎盛时期,文秀才王宗裕遂出资建造了这座王姓三合院,又名“王姓大屋”或王氏祖屋。自明清以来,随着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深入,西南布依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彼此在建筑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之处极多。就王氏祖屋的总体建筑风格看,其三合院布局与汉族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应受汉族建筑文化的影响。受儒家敬天法祖宗族思想的影响,王氏祖屋在整体构造上呈现出“H”型的建造体式,其中心为堂屋,即明堂。堂屋总面积488平方米,正屋5 间,两边厢房各3间。然而不同于一般农村祠堂中之“香火角”仅摆放自家祖先,王氏祖屋内正中除设先祖牌位外,亦将神龛置于居中位置,香炉则呈左、中、右摆放。此外,另张贴神榜于神龛之后之墙壁,供奉“天地君亲师”位,而神榜左右又张贴着四段排位,分别为“日月星辰王氏门之”位、“值年太岁灶王府君”位、“至圣孔子道释儒祖”位和“文昌帝君创业仙师”位。事实上,堂屋的神龛排位绝非简单的排列组合,其背后的空间布局体现了布依族传统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这与儒家“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文化伦理有所接近与暗合。

(二) 建房资源紧缺与建筑风格的转化

王氏祖屋建筑为两楼一底,立柱于高山地面的石台基上,未有基础柱支撑建筑本体,而是依山选材,以石头为底。其地基为石板,房屋框架则为全木制。这种特殊的承重构造乃是布依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布依族聚集地区之石料类型多为粗砂石、石灰石等较为粗糙的石材,此类石材极适于“干栏式”建筑,多用于加固、石脚、边缘等,使得所砌出的墙体较为规整。究其原因在于,近代以来随着本地木材资源的日益枯竭,房屋修建所面临的用料压力亦逐年加大,传统纯木料的“干栏式”房屋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布依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逐渐总结生活经验,并逐渐探索出用石头代替木头做房屋建筑原料的办法,故木石混搭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开始不断出现。从整体来看,王氏祖屋乃是木石结构的二层三合院格局,其院落中部直达二楼的石梯则由16块石条堆砌,每条宽约27厘米,高约16厘米。这种木石合一的营造方式,以及石质地基的广泛使用,使得其在受限于自然资源的客观成本之外,又呈现出家境显赫的地方印记。

(三) 空间布局与传统生活观念的遗存

王氏祖屋较好地保存了布依族传统的“干栏式”建造方式,房屋三面围墙高约1.8米,与朝门共同组合成三合院样式。建筑本体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防潮需要,则上下分为两层,其中二层为日常起居之所,体现了布依族传统中“人栖其上”的生存智慧。就外立面而言,王氏祖屋建筑主体左前侧朝门悬挂介绍牌,门前两侧竖立牌匾,上有对联“自古勤耕为正业,弋雁弋凫荣宗荣祖;从来苦谋是名家,宜家宜室有子有孙。”其房屋一层原用于存放农具等杂物,现今改造成为布依族生活文化展览馆。一楼房间分别为纺织陈列室、服饰陈列室、灶房陈列室、农具陈列室等。二楼堂屋左右两侧厢房则作为《好花红》民歌陈列室和居住陈列室。其中,居住陈列室按照地位尊卑设计,其辈分高者,房间紧邻堂屋,辈分较低或血缘梳离的家庭成员,则依次分配至外厢房屋,亦称“哥嫂房”。堂屋与右侧厢房之间设有客厅并相互连通,内置石质火盆用于取暖,当地人称此房间为“火塘”。就其文化背景而言,王氏祖屋各楼层房屋布局表现出了典型的布依族民风民俗,其内部陈设亦表现出布依族民风淳朴、吃苦耐劳的生活观。

三、民俗景观与王氏祖屋的文化内涵

作为惠水县布依族的标志性建筑,以王氏祖屋为代表的这一类民族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亦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这一建筑样态的存在,亦成为一种传统民俗景观在现代的遗存,它不但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民俗文化,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风范。

(一) 民俗景观中的祭祀美学

在日常生活中,王氏祖屋承担布依族丧葬婚嫁、典礼祭祀等重要的民俗活动。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祭祀礼仪规范,作为民俗活动的核心,王氏祖屋于祭祀时所用规格极高,其堂屋香炉里焚七炷香,三柱用于祭祀祖先,三柱用于祭祀天,一炷用于祭祀地。八仙桌摆放时令水果和食物,另有“敬茶”等习俗。“过大年”是布依族最为盛大隆重的节日之一,而布依族人认为碗中的食物可以招魂先祖,故一家人年夜饭后必行“送祖仪式”。仪式中,家中长者将纸马在火盆里烧掉,寓意送马匹给祖先帮助他回冥界,堂屋内八仙桌除放置八副碗筷祭祖祭天之外,还会在桌沿处再添一副碗筷,以祈求祖先保佑年年丰收,岁岁平安。若以捕鱼为业,则在碗中放入新鲜鱼肉;若以捕猎为业,则将动物头颅摆放于八仙桌上。布依族人将劳动所得供奉堂屋,其独特的祭祀习俗体现出勤于劳作、善于钻研的民族性格与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二) 物质空间中的家风传承

王氏祖屋所凝聚的思想文化内涵,亦超越了房屋居住的实用价值,成为家族传承的重要精神载体。就布依族传统建筑的布局逻辑来看,堂屋坐北朝南,两侧悬挂历任家主仪容及王氏宗族家训、字辈,无疑向世人传递出“勤耕苦谋”的家族家风,展现出当代布依族强烈的家族使命与担当。其中,王氏家族关于“信、德、孝、悌、让”的标准与传统儒家的思想道德相比较为严苛。王氏家训言“信”,以为“言行可覆,信之至也”。“信”原指“祭祀时对祖先和上天所说的诚实不欺之语。”《说文解字》亦以为“信”即是“诚”,也即不欺瞒,指自己的言行经得起他人反复推敲才算是诚信。至于“德”,家训言“推之引过,德之至也”,以为只有将好事留给他人,将责任重大的事留给自己才算有“德”。关于“孝”,家训要求后代不断努力获得赞誉,使得父辈们因子女受到尊敬,即“扬名显亲,孝之至也。”而“悌”之涵义,据家训言:“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其极致便是兄弟间团结和睦,勠力同心于整个家族的兴旺发展。“让”字集中体现了王氏的金钱观,所谓“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体现在“让”字上,即是杜绝私欲,不计得失,敢为人先,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以及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鲜明的共情意识。

可以说,赤诚待人、低调谦逊的处世之道,扬名立万、克己奉公的崇高使命感,是王氏族人砥砺前行的持续动力。而王氏祖屋能够绵延两百余年家风,归功于王氏族人的优良家风与世代的坚守。王氏字辈“天廷朝正,文宗永世昌。恩科兴邦定,洪明大吉祥。源远为之庆,建国有玉方”,更体现了博学笃志、修身立学和治国兴邦的终极理想。至于王氏祖屋将家族立家之本、处身之道完整地保存、传承于建筑之中,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得其作为家庭活动中心,具有待人接物的实用功能的同时,亦成为传承家族家风的重要窗口。

四、结语

王氏祖屋是惠水县布依族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民族艺术价值。其中,坚固平整的灰白色石基上所构筑的深褐色古木干栏,融入了布依族因势利导的建筑智慧;依山傍水的两层楼房,辅以三墙一门的古典院落布局,在宜居美观的同时,亦兼顾了典雅与精致;扇形青瓦层层累积而成的波纹状弧度极具韵律,工字形门房布局均衡对称,在受到中原建筑风格浸润的同时,也形象地展现出秩序井然的尊卑体系和宗法观念。这种独具匠心的整体设计,博采众长的建造工艺,展现出“美美与共”的审美内涵。费孝通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主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关键在于文化认同。在院落乃至建筑布局上,王氏祖屋在传统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新地借鉴汉族文化中的三合院式结构,既满足了生存需要,又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作用,在贴近地域特征的同时,又与时代潮流保持同步。可以说,它将带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与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相融合,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各民族文化在建筑上共同繁荣的典范。

猜你喜欢

祖屋堂屋布依族
守 望
祖屋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寂寞的祖屋(外一首)
父亲的笑容
坐在堂屋的老人
祖屋的夜晚
祖屋
少数民族音乐
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