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7-07郭丽娟李书亭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7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三全育人专业课程

郭丽娟 李书亭

摘    要:在教育部要求全面开展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提出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构建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与思政目标对应关系矩阵,根据不同课程的类型与特点,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结合专业发展、突出工程技术、设计实践进行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要素挖掘与融入,以期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级城乡规划专门人才,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7-0076-03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开展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这就意味着课程思政不单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而应是包括专业课在内的每位授课教师的责任,不单是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而是每门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只有所有课程和教师都发挥好育人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目标[1]。

一、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在普通本科高校里,城乡规划专业都是五年学制,相较于其他本科专业,学生在校时间多一年,意味着要接触更多的专业课程和专业课教师,因此,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城乡规划专业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2]。开展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做起,与思政课教师协同合作,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明确思政指标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确定各类课程与思政指标点的对应矩阵关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课程考核等多方面体现专业课程思政。此外,也要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覆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同时确定重点教材建设目标,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积极运用到专业课程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做到思想、知识、价值等方面的有机融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

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在课程中要不断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还具有很多农学类专业的特点,因此,应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还兼具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通过相关课程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3]。综合来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可归纳为“思政十条”。

1.家国情怀:通过国家各行业标志性工程和人物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立志扎根群众、甘于奉献。

2.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和章程执行。

3.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负责任的认知、情感和信念。

4.职业伦理:了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职业道德素养评价体系,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5.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各领域内现行的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

6.生态意识:培养学生重视生态文明,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环保,不急功近利。

7.人文关怀:规划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

8.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懂得文化包容,能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向世界展示。

9.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保持推陈出新和追求突破的创新精神,具有思辨意识。

10.价值塑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三、不同类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划分好不同课程的类型、不同课程的特点,根据课程的特征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要素挖掘与融入,体现课程思政培养目标[4]。城乡规划专业部分课程模块与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对应关系矩阵如表1所示。

(一)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的专业课程

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主要有“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中外建筑史”和“中国古典园林”,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相互融合的地方,又有各自獨特的侧重点,但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专业知识。在教学内容上,应积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这类课程可以重点挖掘以下几方面的课程思政元素。

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实质是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时,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园林意境。这一思想也是指导我国传统城市建设的方针与原则,在古代城市建设过程中,依据“天人合一”理念,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故城市选址大多是在自然山水环境较好的地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如古代木结构的广泛运用,还体现在古典建筑设计遵循自然运行规律上,如故宫的“五行”设计。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技术的传承。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这对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和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色有着深远影响,是学生进行设计的艺术源泉。教师在课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发展,树立文化自信。城市规划师在古时常被称为“匠人”,因此这类课程还应通过城市杰出规划师团队及杰出的建筑设计匠人的案例来激励学生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如刘敦桢先生不仅在建筑史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古典园林研究上也成绩斐然。

三是以史为鉴,继承发展,激发创新。讲授这类课程,要注意传统园林、建筑、规划作品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注重分析该环境下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探究深层次原因,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极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展现新中式规划、新中式建筑,以及新中式園林等国潮风尚。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找准现代城乡规划发展方向,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养成在社会背景下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

(二)结合专业发展的专业课程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形势的国土空间规划影响下,城乡规划现有学科的研究内容在不断变化,朝着多样化、高品质方面纵深发展,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各类设施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方面,而是将美丽中国、文化传承等方面融合发展。从研究尺度来看,城乡规划范畴是从较为局限的微观尺度,到中观尺度,再到大范围全方位尺度。这些内容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等国家发展所强调的重点关系紧密。

以“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课程为例,可从生态文明这条主线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合。生态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课程中可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种空间形态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让高效、宜居、可持续发展成为课程主线,让自然做功,留下更多生态修复空间,创建美好家园,让城市生态规划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此外,城乡规划在不同尺度上提供宜居、宜游的环境条件及建筑活动空间,与“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住宅设计原理”等系列课程结合,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切入点进行思政融合。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主要任务是合理规划各级各类园林绿地,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绿地的需求。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生理角度而言,包括园林功能、空间尺度、材料使用的人性化;从心理角度而言,包括造型、色彩的人性化,更要注重文化元素在景观中的体现,学习与思考各地文化,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场地设计原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原理”等课程同样可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思政切入点[5],通过限制性设计条件,让学生从技术视角、伦理视角和价值属性出发,理解城市到底为谁而建,真正从实处考虑城市如何以人为本,做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城乡规划,引导学生形成公众利益至上和公共安全意识,懂得城乡规划的历史使命感,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

(三)突出工程技术的专业课程

“建筑构造”“城市规划系统工程”等课程主要研究城乡建设与建筑工程技术,这类课程重点以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师可通过我国举世瞩目的建筑规划工程的作品,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事迹,数十年如一日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突出体现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未来的城乡规划设计师要保持推陈出新和追求突破的创新精神,要关注建筑技术和材料创新,关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在思维上、行动上具有创新精神。城市系统工程规划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考虑规划的可实施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如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对垃圾转运与分类的合理处理、对环境污染的改造恢复等。在这类突出工程技术的课程授课过程中,结合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将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融合应用将是规划中体现以人为本设计的基础环节。

(四)设计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

设计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重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思政切入点。在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一部分是课程设计,一部分是实习实践。如“城市设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设计”等课程设计中,可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代入到设计项目的场景中,让其尝试从政府、市民和规划师的不同视角来分析一个项目,考虑如何开展项目,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受到多种要素影响时,明白如何坚守工程伦理理念,做出无愧于党和国家的正确决定。对于设计作品的考核,一定要有过程性考核,作品的设计与绘制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通常分成一草阶段、二草阶段、正草阶段、正图阶段,每段应有过程性考核要求,重视过程性考核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按照规范要求认真绘图,反复斟酌设计图纸,这种严格的工序式操作,正是课程思政无声融入的最好体现。

对于“认识实习”“规划师实践”等实习实践类课程,在户外调研工作中,极有可能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对于这种情况,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努力克服,养成积极面对困难、主动解决问题、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在设计作品时,引导学生注重公众参与,多听取公众声音,尤其是面对多元利益主体、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作为城乡规划的编制主体,城乡规划师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好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做好各项规划设计,实现各方利益平衡。在实践中,教师结合用人单位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意见反馈,注重对学生责任心、团队协作精神、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课程思政不是新的教学方式,而是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三全育人”的过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应扎实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双管齐下的教育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中,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扎实的专业学识、过硬的综合协调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城乡规划专门人才,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敏,王滨.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1):102.

[2]  崔金刚,吴淑杰,李景奎.课程思政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3(5):10.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6.

[4]  向铭铭,喻明红,彭黎君.城乡规划工程类课程的思政要素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49.

[5]  刘娜.“三全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研究——以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长江丛刊,2019(21):175.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1-06-21                                                         修回日期:2021-07-15

作者简介:郭丽娟(1981—),女,辽宁锦西人,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202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GJB1421516);202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体系

与实践路径研究”(SJGY20200589);2021年度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城市园林绿

地系统规划‘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三全育人专业课程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城乡规划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