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感需求的老年人室内空间环境分析

2022-07-07王萌胡永胜郭虹

设计 2022年11期
关键词:居住环境心理环境健康

王萌 胡永胜 郭虹

关键词:情感需求 养老 健康 居住环境 心理环境

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老龄化社会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养老行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产业规模,在硬件条件上已经有了各种研发产品,但是在老人心理情感需求上的研究和关爱却有所欠缺,情感需求不分年龄、不分人群,是每个人的基础需求之一。老人晚年生活的好坏不只在于物理空间环境,还要更加重视心理情感层面的建设,精神情感方面的健康良好发展才能更好地保证老人生活的舒适性、健康性。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环境

我国国内养老行业相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有很多亚洲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可以借鉴,为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增长,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家也出台了“9073”的养老服务体系,即90%的人以居家为基础、7%的人以社区为依托、3%的人以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许多互联网机构和商业因素也进军养老领域,一些高科技的产品和智能设备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极大地确保和提高了大部分老年人生活環境整体的舒适度和生活方式的便利条件。但是对于老年人情感需求的研究相对较少,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

(二)适老化空间现状

在现阶段的大环境中大部分老人都跟着子女住,新房大都按照子女的意愿来装修,所以很大一部分的家庭都自动忽略了老人的需求。另一部分老人入住养老设施,大部分的养老设施“机构化”严重,设备标准统一化,老人的情况各有不同,设施用不上的情况较多,部分无障碍设施未能考虑到老人真正的使用情况。同很多机构为了安全考虑都会禁止老人外出,通过设置围墙、紧闭大门等方式缩减老人进行公共活动、交流的空间。很多老人每天除了吃睡无所事事,生活极其乏味;机构的重点只在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而对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程度不够。

二、老年人情感化需求分析

(一)情感化相关理论

《心理学大词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从客观事物反应到自身,再从自身映射到周围,形成一种因果循环的过程。情感是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是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情感状态的可以保持身心健康的良性循环,有助于生活的美满,不稳固的情感则会带来相反的结果。

(二)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变化

老人们大都不愿意听到别人对自己年龄的议论,其实多数老人的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更加趋于年轻化,这是一种常见的心态。年轻的心态和年迈的身体带来的差距感更容易带来心理问题。形态上变化或许可以通过装饰来掩饰年龄的话,感观上的变化才会使老人们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变老了。

1.视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视力下降的问题,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颜色、形象的辨别能力下降;细小的物体、文字识别有困难;对与背景色相近的物品,会出现模糊看不清的状态;看东西的感觉会发黄、视距变窄,反应到脑部的速度变慢等问题。65岁以后的老年人容易患上如白内障、青光眼、远视等眼部疾病,夜晚眼部的适应能力也会有所下降,以上都会给老年人带来行动的不方便和心理焦虑等问题。

2.听力下降。正常年轻人可以听到每秒约1.5万次的声音频率,但在60或70岁之后,每秒4千次以上的频率的听力会减弱或者听不见,即老年人对于声音的高频区接收明显下降,如门铃之类的声音,与人的交流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听力下降的最严重的结果之一就是孤独感和寂寞感,如出现多疑、妄想症的几率大大增加,且容易在群体交流中受到冷落;还有可能会误会别人话语的意思,导致产生的偏执的心理;与之伴随着还有心理感情上的痛苦。[1]

3.身体萎缩、免疫机能、关节、肌肉退化。从医学上来讲,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代谢变慢,细胞数量会逐渐减少。最明显的是在肌肉、韧带、肌腱等部位,造成肌肉萎缩,韧带弹性降低、僵硬。老年人的免疫机能下降得更为明显,天气变化、洗浴等稍有不注意就很容易生病。肌肉力量下降,常表现为坐在椅子或马桶上站起来比较费劲,爬楼梯比较吃力。对于年轻时可以摸到的高度,因为身体的变化想要触碰也会变得较为困难,很容易产生“自我泄气、自怨自艾、我不中用”等情绪变化,时间一长便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4.注意力、反应力和记忆力下降。由于一些神经细胞的减少,导致神经信号的传递变慢,会使得老年人的反应能力开始下降。一些细微的高度差很容易致使老人跌倒,由于身体的反应力不再和年轻时一样,所以在这跌倒的一瞬间,身体来不及做出反应,极大地增加了伤病的高发率。由于脑部细胞数量的减少,记忆力也开始下降,会导致重复话语、唠叨、反复强调,概括不住话语主题等问题,会产生老年人健忘、痴呆、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三)由心理变化引起的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它包括感情需求、娱乐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和价值需求等几个方面,居于核心位置的是感情需求。[2]心理情感的变化最能反映老年人的生活健康水平,应该引导和鼓励老人说出想法和需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方式解决。

1.感情需求。从历史传统来看,老人都希望在自己的暮年儿孙绕膝承欢、老伴儿相濡以沫,享受天伦之乐。但现阶段社会中以“421”(4名老人,2名年轻人,1名孩童)为主要的家庭结构中,子女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传统的宗族式的家庭结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候鸟式的家庭架构,子孙只在特殊的节假日才来看望老人。一些晚年丧偶的老年人,则对“老伴儿”的需求更大,但是迫于心理压力、社会舆论、子女意愿等,常常不敢表达出来,在老年人群体中造成一种不好的风气。久而久之,老人会感到形单影只,空虚寂寞,陷于孤独抑郁之中。

2.娱乐需求。“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句谚语体现了人们晚年最想要的两大需求。晚年时,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子女也成家立业,周围生活环境变得越发单调,市面上针对老人的文娱产品也相对较少,也在侧面反映了老人的娱乐需求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一些没有健康娱乐项目的老人,由于睡眠时间的减少,白天的时间都过的比较漫长且相似,常常感受到生活的无趣性,对生活不积极不热爱,容易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69033D07-FF88-4A2B-9A1F-6EC5CF4241CA

3.交往需求。除去亲情的关爱,也需要友情的滋润。老人们喜欢交一些兴趣一致的朋友,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活动来实现消息互通,兴趣分享,共同娱乐。日常活动的场所如公共走廊、门厅、阳光房、棋牌室、公共餐厅等空间,老人们会自发的来到这些空间进行社交活动。交往需求尤其在一些身体出现问题的老人身上表现的明显。腿脚的不利索、外出的次数减少、导致的社交的频率也在减少,生活空间在减小,极易导致自闭、抑郁等不良心理。

4.价值需求。由原先家里的支柱一下变成了相对弱势的群体,对于曾经年轻时的付出,这种态度的转变无疑是一种另类的漠视。每位老人都希望在自己年老的时候也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也有追求“老有所成”的愿望。[3]比如很多退休教师,即使到了古稀之年还在教书育人,甚至有的去支教,他们不只是有心中对事业的热爱、闲不下的心,还有想着趁暮年在为教育事业填上一把火的精神以及自己还能对社会建设做出价值的证明。

三、居住环境对于老人情感的影响

(一)环境的转变带来的情绪变化

部分老人成了空巢老人、搬了新家、住进了养老院之后,面对陌生或者孤独的环境一人独处时就会常常陷入沉思。在每一个家人的探望时间里或者公益组织慰问的时候,一些老人总是喜欢拽着年轻人讲讲自己的以前的生活和经历。因为长时间的相对孤独和封闭的环境,使得很多老人见到外面的人和物时会变得相对的热情,想要一股脑儿地把自己想说的话和以前事迹都说出来,总之就是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倾诉欲,但当人走后,这种热闹和冷清的氛围的巨大落差感会更加的压抑在老人的心头。

(二)“旧院”

在老一辈生活环境中,自己的院子就是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承载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图1,很多的老人住在类似这种院落里,视野开阔,可以更加直观切实地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夏天栽树,秋天结果;晾晒衣物,熏制腊肉等都可以在院子里完成,满足了退休后闲不住的心,也充分发挥了自己动手的的能力。

(三)“新宅”

中国的房产地开发于2003以后開始呈井喷式的大规模的发展,旧城的拆迁,使得许多老人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背井离乡”到了新的环境,尤其一些住进了养老社区的老人,环境的陌生加上还不是住在自己的家里,总有心头的不自在。一些养老社区里的很多设备都比较统一,如图2:为了以防万一也禁止老人从家里带除生活用品之外的东西。固定配置的家具可能不太符合老人以前的生活习惯,只有被动地接受机构里的安排。很多老人搬进了楼房里之后,都有种“关禁闭”的感觉。加之行动的不方便,只有通过窗户才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生活的单调,使得很多老人难免产生抑郁、空虚的心情。

四、基于情感需求和生理特征的适老化设计

设计的目的是在考虑人的使用需求后,形成良好的情感感受。将情感融入设计之中,人处在设计的环境中满足人和环境的良性互动,同时获得身体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情感设计的核心在于促进人与设计的互动,减少人在体验过程中的负面感受,满足人的需求,激发人的良性情感,让设计与人产生情感互动。[4]

(一)情感需求的适老化

1.“念旧”的心理。“念旧”几乎是每个老年人共有的较为特殊的心理,常常表现为回忆年轻时熟悉的人和物,翻看年轻时留下的物品,如奖状、徽章相册等。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中,“念旧”的情绪是能够被作为一种能够满足老人情感需求的积极的心理。在一些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中,居住环境的改变更会刺激他们的神经。在调研中,一些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年人群体中,环境的改变常常会使得他们手足无措。例如,即使在新环境已经居住了很久,出了门依旧找不到自己居住的房间,如果在他们的卧室门上装上对老人有意义的图片或者物件,如图3:那么这些老人便对这里有了熟悉感,通过引导后就能知道是自己的房间,这是老人精神深处一种下意识的反应。

2.居家式的归属感。对于老人处在新的居住环境的情况,一定要减少机构冷冰冰的元素,增加温馨的场景。其“念旧”的心理极易对陌生的环境产生抵触心理。在居住环境中布置一些怀旧的风格,具有年代感的陈列品、壁画;或者把对于老人有重大意义的物品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来满足老人情感上的抚慰。 [5]大部分老人在一个地区生活了一辈子,其生活习性、地理文化信息都深深的印刻在了骨子里,对于奋斗过城市和故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应在空间的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的元素,能够给老人带来熟悉的环境感知体验和地域文化的归属感。

3.受尊重的个人空间。很多老人心里都有不曾展露的一面,藏在心底的事不愿提及和分享。例如,老人在翻看旧信件不愿与别人分享。心理学家奥尔特曼提出: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所或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6]所以应当鼓励老人打造属于自己的“隐匿小角落”,存储自己隐私物品或独自做事的地方。

4.安全感的空间。根据马斯洛需求来讲,安全需求是人们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安全感是对于老人心里健康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任何适老化的设计都应该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在其活动的各个空间中,都应配套相应的安全设施来增加老人心里的安全感。例如在洗浴、睡觉、如厕这几个容易发生意外的生活场景中,要根据老年人的人机工学来确定扶手的高度、直径等问题。

在楼梯、入户门、走廊等空间要合理规划,消除地面高差,留出轮椅转身的空间,尽可能的考虑到老人想要做的每一个动作来提前设置安全措施以防止意外发生。[7]5.交往娱乐需求。老年人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社交活动的频率相对较高。由于的身体的原因,不适合大运动量以及复杂的运动形式,他们只能适合静坐、漫步、晒太阳、动脑力之类的简单静态活动,且活动大都充满随意性,以游走和停留为主。根据人的交往心理可将交往空间分为私密型、半私密型、开放型,通过空间围合的大小设置来满足,较小的空间尺寸可以能给人带来温馨和安全的感觉,一般要分布在建筑或空间的边缘区,较为适合进行私密性和脑力活动,半私密型以及开放型则适合中等偏大的空间,用来增加与人交往的设施,方便多人的活动。69033D07-FF88-4A2B-9A1F-6EC5CF4241CA

(二)生理感知的适老化

增强视觉感知。老人到了晚年视力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下降,最简单的方法可以从色彩、明度、标识度大小来提高老人的视觉效应,提高光照亮度来增强老人的视力环境。

1.增加光照亮度。将自然光线引进室内,多用于养老机构,较好的方式是在建筑的中央采用中庭采光天井的形式,以玻璃幕墙为主。以图4、5为例:整体建筑呈“回”字形,增加了窗户的面积,确保一天内室内基础日照时长的要求;又能满足了老人爱晒太阳的这一习性;还避免了因南北方向的导致室内环境差异较大的情况。玻璃幕墙采用了双层结构隔热保温性能极佳,即保证了室内公共空间的温度的恒定,而且空间整体更加明亮舒适。

2.室内多点照明。现阶段“无主灯”式照明已然非常流行,其设计原理也完全可以运用在老人的居家生活上。在起居室设置地位照明,老人在起夜的时候踩在地毯上可以亮起微弱的光方便看清屋内环境,避免了以往那种主灯一打开容易造成强光眩晕。入户门设置地位照明,方便老人门口换鞋;卫生间门口同样设置;其共同的特性就是给老人一个视觉上的缓冲,适应由暗到亮的一个过程,避免了“主灯”强烈的光源刺激。

3.发挥色彩的属性特征。色彩的冷暖关系、饱和度、明暗对比,经过一定的调和可以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如冷与暖、前进和后退、轻与重、积极与消极、信息诱导等。在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中加入不同的色彩关系后可以起到一定辅助心理情绪上的效果。色彩的诱导性能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较为强烈的感受。如图6、7:可以使老年人可以根据颜色识别出物体的位置信息和动态,对于认知有障碍的老人群体,通过走廊色彩的转变帮助老人意识到自己房间或者自身所处的空间是哪,同时还可以利用此特征对老人的行为起到警示、指导的作用。利用色彩的明度、色相、对比度之间的调和也能对老人的心理环境调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对老人的居住环境中尽量避免冷色调的大面积使用,以免产生冰冷刻板的感受。同时注意冷暖的搭配,营造主次分明的色彩空间,利用互补色、点缀色活跃空间氛围,调动老人的情绪。[8]4.营造舒适的声音环境。老人的睡眠质量下降,睡得晚、起得早,一有动静就很容易醒来继而容易睡不着,而且很多老人都深受噪音的困扰。所以需要把老人的起居室安排在远离公共过道、电梯井的位置。墙体和天花都应采用吸音材质填充,门窗也做到双层隔音效果,做到对室外噪音一定程度上的隔绝。在听力不同程度损失的基础上,加大室内音响设备的音量,提醒老人注意接收信息,做到关键的信息不遗漏,必要时添加警示灯,增加视觉上的影响来辅助听力。

5.打造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居住空间。首先对于老人经常与身体接触家具的材质,多采用木质、皮革、纯棉等材料,要做到温暖、柔软、圆润的触感,地面要做到防滑,同时避免冰冷、粗糙的质感。保证老人的房间阳光照射充足,在温度和湿度方面安装智能温控设备、新风系统,以保证室内环境一直处于舒适的状态。对于一些新兴的以触屏交互模式代替实体按键的产品,老人可能记不住交互过程中每个按键的功能,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使用障碍。在此情况外,还可以采用声控的方式来避免视力和肢体能力下降所带来的操作问题。 [9]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老年人的心理环境、行为习惯着重进行研究,试着对环境问题所带来的情感影响和情感问题所带来的健康影响进行分析,并在居住环境中引入解决情感问题的方法。情感需求问题是对于老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比较重要的一项,在符合老人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前提下,为老人的居住空间创建更好的体验,丰富老人的情感生活。处在好的心理环境、居住环环境和情感健康状态下的老人,幸福感指数会高与其他老人。但是目前看来,我国大多数的老年人情感需求问题还比较多,这需要社会、家庭、组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引导,去解决和完善情感问题,适老化空间环境设计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创造一个不因年龄区分而导致设计情感缺失的养老环境。69033D07-FF88-4A2B-9A1F-6EC5CF4241CA

猜你喜欢

居住环境心理环境健康
开放式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城市居住环境中拼贴艺术的应用原则与方法探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基于多元分析法的人居环境质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环境研究
室内空气监测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