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人:古诗文班本课程的实践表达

2022-07-06陈晓艳

格言·校园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班本古诗文苏轼

陈晓艳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古诗文学习承载着传承文化基因的责任,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古诗文晦涩难懂,许多学生对其望而惧之,因此,创新古诗文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提高古诗文学习的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尝试通过构建古诗文班本课程,让古诗文学习由课堂这个轴心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开拓、延展,让古诗文与学生的生活、生命深入联结,从而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一、以美育人:古诗文班本课程的应然价值

班本课程目前还没有在课程理论中“登堂入室”,但它却是课程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因此,班本课程也应该确立它的价值追求,以避免其在实施过程的随意性。这个价值追求既要考虑所选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又要有课程创建者的解读。

以美育人是立德树人的使命召唤。以美育人,顾名思义就是依托美的内容形式进行教育,达到育人目标。以美育美,以美陶冶情感,净化灵魂,提升品格,促进人“向上”“向善”“向美”发展。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有观于形的意象之美,有发于声的音律之美,有品于内的品格之美……这些审美元素彰顯中国特色,是以美育人宝贵的资源。因此,古诗文与以美育人能形成高度的对接,以美育人是古诗文的应然价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实也折射出了古诗文中潜在的美育价值。

二、审美活动:古诗文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在古诗文班本课程的实践中,以统编教材中选编的古诗文为核心,进行整合、拓展,从各种维度建立“我”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的深层关系,以适切的方式和活动把美织入精神世界。

(一)涵泳,以意象之美描摹精神底色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内蕴了诗人强烈的审美体验,承载了诗人独特而丰富的情感,古诗文的意象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反映了独特的东方气质。让学生领略与吸收古诗文的意象之美,能很好地守住民族审美的根基。

1. 在自然中理解意象,实现无言之教

古诗文中绝大多数意象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中国传统美学有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此处指自然,“心源”顾名思义就是说心为照亮世界万物之源。因此,一切的美都来自自然与心灵的交辉,而心是美的主宰着,没有心灵的映射,就无所谓美。古诗文所描摹的优美的景象与意象,是古人美好心灵对自然的映射。因此,把古诗文的课堂搬至自然,便能更加直观地理解意象之美,使学生心灵受到古典美与自然美的双重熏陶。

一年四季校园里的景色各有韵味,领略诗景交错的美便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春天,看到校园中的树木抽枝长叶,生机盎然,便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吟诵贺知章《咏柳》中的千古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他们观察并启发思考:“春风看不见也摸不着,诗人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我现在听到了春风吹过柳条的声音,柳叶窸窸窣窣地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枝叶……”有同学说:“我感觉春风很温柔,很神通广大,而剪刀是女红的象征,让我想到了我妈妈……”在真实的情境里,学生对“春风”这一意象有了深刻的把握,身心浸润在诗的美感中。

古诗文的意象把自然之美照进学生的心间,学生在轻松且庄重的氛围中,从涓滴中发现天地的生动与人生的奥秘。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一书中写道:“在美感中,当意象世界照亮我们这个有情趣、有意味的人生(存在的本来面貌)时,就会给予我们一种爱的体验,感恩的体验,它会激励我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情操,激励我们去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心灵之美,本质上都会指向一种爱,对生命的爱,对人生的爱,对花鸟鱼兽的爱,对宇宙万物的爱,这种爱,铺就了纯善的精神底色。

2. 在诗文中找寻意象,实现向美生长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落红”“梅花”古诗的许多意象都体现了“比德”的思想,所谓“比德”就是把审美对象的自然物与伦理道德相比附,认为自然之物之美很大程度在于它们以特有的形象体现了社会的伦理内涵的缘故,这样一来,审美对象就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意义上的人”。利用意象的“比德”,能进行生动的美德教育。

比如,在为班级取班名时,可以从古诗文中寻找意象,以诗文中的意象作为班级的成长目标。笔者与学生共同为班级取名“香草班”。这个班名来自屈原《离骚》中的“香草”意象,《离骚》中采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各种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借各种香草自喻,言己之修身清洁、精勤衷善等品格。“香草班”寄喻班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要立德修身,努力散发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与学生共同的探讨中,得出香草是指那些有香味的草本植物,可泛指各种草,它们相对应的是木本生植物,所以香草的家族是很庞大的,于是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香草”:有同学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找到“荷花”作为自己的成长之友,要像荷花一样明媚正直;有同学从“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中品出兰花的幽静,便觉得像兰花一样不哗众取宠是十分可贵的;有同学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认定自己也要像野草一样顽强坚韧……由此,班级的育人导向便有了文化与审美的气息,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以活泼的形式予以传承。

(二)诵读,让音律之美激发心灵力量

李重华的《贞一斋诗》认为:“诗有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音”为诗之首要。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必备形式,在诵读中,不仅能明其意、感其情,还能形成情感的“涌现效应”,以美感激发巨大的能量场。

1. 校园诵读,唤醒精神

班级需要雕刻一种精神长相,它来自学生个体的积攒,也反过来给予个体力量。这种精神长相需要创设活动去晕染,古诗文诵读能作为积蓄班级能量的一个平台,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洗濯学生的精神。26EAB2E9-4818-4EB2-8C0F-583D179C4EE6

比如晨诵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形式。晨诵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它能丰富儿童的生命,培养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每天清晨,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开始齐诵古诗文,这样的形式诗意且庄重。诵读的内容既要有全年段的通盘考虑,又要有每学期的精细安排。把《小学生必背古诗》按计划穿插在各个年段进行诵读,并结合统编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内容,选择、拓展相应的古诗文作为晨诵的材料,低年级可选择《三字经》《增广贤文》《笠翁对韵》等相对简短的文字,中高年级可选择《诗经》《论语》等典籍中耳熟能详的、与课文诗文相联系的内容进行诵读。在一起诵读中,诸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等承载着高尚情怀的文字便会洗濯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心灵得到唤醒,师生共同传达一种饱满的情绪,开启一天的学习,班级凝聚力也得以提升。

2. 家庭诵读,积淀能量

孩子的成长需要全方位的助力,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家庭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惠特曼说:“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推行亲子古诗文诵读,是为孩子的未来镀亮底色。同时,家庭古诗文诵读需要一个展示与推广的平台,以便形成更广阔的“共振”。

家长群可以作为亲子诵读的展示舞台,定期组织班里的家庭进行亲子诵读打卡,自由选取呈现的形式:齐诵,对诵,或表演诵,把诵读视频发至班级家长群,以便大家一起学习,共同勉励。这种团队打卡的学习模式能裹挟每一个家庭坚持参与,形成成长共同体,也催化家庭从“亲子诵读”走向“亲子共读”,推进“书香家庭”的建设,促进学习型家庭的形成。家庭氛围更好,亲子关系更融洽。在此过程中,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一方面提高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在高质量的陪伴中,通过诵读,在诗文的美好节奏中获得了成长的力量,诸如文雅有礼、勤学好问、爱国爱家等道德品质也在内心逐渐沉淀。

(三)联结,以品格之美促进人格升华

诗言志,在灿烂的古诗文文化长河里,有许多作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道德取向,折射出品格之美。学古诗文就是学做人,是提升品格境界的最佳途径。从各个维度对这些承载着高尚情怀的诗文进行分类,按序做成各种诗文主题活动,从而强化对某一方面品格的敬畏。

1. 诗人故事,层层积淀

在历史中,有许多的文人都有其明显的人格标识:苏轼的乐观豁达,陆游的忠贞爱国,杜甫的忧国忧民等。从诗人的角度拓展归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文学习走向实践活动,能丰满学生对诗人的认识,提升思想境界。

比如在学习统编教材六上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为了能更全面地了解苏轼,感受苏轼伟大的人格,推荐学生阅读少年版的《苏东坡传》,举行“走进苏轼”主题诗文活动,开展了“为苏轼画人生轨迹图”“苏轼最打动我的诗句”“我给苏轼写封信”等富含审美元素的活动。在“苏轼最打动我的诗句”交流活动中,曾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苏轼的诗句“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组织学生交流:1.被苏轼关爱的动物有什么特点?他是如何对待它们的?2.我们对待动物的方式与苏轼有什么差别?3.苏轼的这首诗给了你什么启示?通过交流,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苏轼的悲悯情怀,以及在自然界,众生平等这样一种人文美学。

2. 主题统摄,思辨内化

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我们要不断弘扬与发展。以传统美德不同的要素展开对古诗文进行归类、比较、思辨,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传统道德中的智慧。

比如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表达孝爱主题的语句,“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归类诵读,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又该怎样践行孝爱?有学生以仿写三字经的形式回答,“逢周末,勤帮忙;有分歧,善沟通;不自私,懂感恩。”有同学诚恳地说:“一味地想得到家人的爱是不对的,心中要时刻装着家人,要多想想自己能为家人做些什么。”通过这样的交流思考,提升了指向审美和谐的品格辨析力,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

構建古诗文班本课程,发挥其以美育人的价值,课堂的外延被无限放大,德智美等深度融合,家校齐头并进,在熏陶情感和愉悦审美的过程中,为学生打上民族精神的印记,构筑“文化自信”根基,汲取“真、善、美”的深层力量,并助推班级文化、家庭文化的形成,个体与团队互为反哺,和谐发展。26EAB2E9-4818-4EB2-8C0F-583D179C4EE6

猜你喜欢

班本古诗文苏轼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利用园本研修提升教师班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中职班主任班本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
苏轼吟诗赴宴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浅谈农村幼儿园班本特色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