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孟麦101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2-07-05王艳敏于秋霞杨明贵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感半冬性秋播

王艳敏 于秋霞 杨明贵

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孟麦101由河南先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2020年经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陕审麦2020014号,并通过河南、江苏、安徽省引种备案,备案号为(豫)引种(2020)麦012号、(苏)引种(2020)第144号、皖引麦2021024。

一、选育目标与世代谱

(一)选育目标

结合我国黄淮海南片冬小麦的生产基础及产量水平,及当前推广应用品种特点,确定育种目标为:在产量方面要求高而稳,品质方面中到强筋,抗逆性方面要求对本生态区域常见病害表现中等抗性以上,同时具备较好的抗倒伏性、生态适应性。

该品种选育技术路线采用杂交选育方法,选择周麦18为母本、孟选205-4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用系谱选择法结合抗病性多年选择。其中父本孟选205-4为该公司培育的中间材料,具备如下几个特点:半冬性,苗势壮,耐寒性好。株型较紧凑,叶型直立,株高70 cm左右,抗倒伏性好。成穗率中等,结实性好,籽粒角质、饱满度好。根系活力强,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抗干热风能力强。产量三要素协调,高产稳产。高抗白粉病,抗条锈病,中感赤霉病、叶锈病。

(二)世代谱

2006年周麦18/孟选205-4,秋播种植F0;2007年F1表现优异,组合号为2007-45,秋播种植F2;2008年F2种植131粒,作为重点组合,中选单株25株,秋播种植 F3;2009年从F3 0921-3株系中优选,该株系抗性好,秋播种植F4;2010年从F4 0921-3-26中继续选优,从中选择36个优良单株,秋播种植F5;2011年在F5 09-21-3-26-1-8株系中,选择38株,表现株型紧凑,综合性状好,基本稳定,定名为孟麦101。

2012 — 2013年参加该公司的品种鉴定试验,比对照增产5.6%。2013 — 2016年通过本单位安排的豫、陕高水肥地冬水组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017 — 2019年完成陕西省品种区域试验审定程序。

二、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与周麦18相当。幼苗半匍匐,叶宽短、绿色,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成穗数较高。株高75 cm左右,抗倒伏能力好。株型紧凑,旗叶短宽直立上举,穗层整齐,穗子较大。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琥珀色,半硬质,饱满度较好,千粒质量高,黑胚率低。产量三要素较协调。平均亩成穗40万~43万,穗粒数38~40,千粒质量45~50 g。苗期长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两极分化快,后期根系活力较强,抗后期高温,干热风,熟相好。

三、抗病性鉴定结果

参加陕西省品种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感条锈病,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2019—2020年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结果:中抗条锈病,高感叶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纹枯病。江苏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结论: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中感黄花叶病,中感纹枯病,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对该品种的抗性综合评价如下: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纹枯病。

四、面粉品质指标

2020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结果为:容重823 g·L-1,蛋白质含量14.2%,湿面筋29.8%,吸水量58.6%,面团形成时间4.2 min、稳定时间3.6 min。弱化度114FU,最大拉伸阻力252EU,出粉率68.5%。

五、产量表现

陕西省2016 — 2018年度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 m2产量546.5 kg,比对照小偃22增产5.0%,增产≥2%的试点率为80.4%。2018 — 2019年水地生产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568.4 kg,较对照增产4.88%。2019 — 2020年度在河南省适应性引种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508.1 kg,较对照周麦18增产6.7%;在江苏省适应性引种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589.5 kg,较对照淮麦20平均增产6.48%;在安徽省适应性引种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554.6 kg,较对照济麦22增产6.28%。

六、适应区域

该品种适宜于我国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推广应用,主要包括陕西省关中灌区水地,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安徽省、江苏省淮河以北半冬性小麦种植区。

七、栽培技術要点

(一)整地造墒

提高整地质量,深耕25~30 cm,耙平耙匀,做到“地平梗直无坷垃,上虚下实无草根”,确保足墒下种。缺墒播种的,要在播种后3~5 d及时浇水,宜小水喷灌,不要大水漫灌,避免造成板结影响苗全、苗匀、苗壮。

(二)适期播种

播种期一般在10月8 — 20日为宜,越早越好。每667 m2播种量10~12 kg,每667 m2基本苗为15万~18万。播种期推迟、地力差、整地质量差的应适当加大播种量。

(三)科学施肥

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中等肥力地块一般在前茬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每667 m2底施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15-15-15)50~60 kg,春节前后视苗情每667 m2追施尿素7~10 kg。

(四)合理灌溉

足墒播种,适时浇好越冬水、返青拔节水、孕穗水和灌浆水。

(五)病虫草害防治

应用种子包衣、土壤处理技术,搞好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的防治;施用除草剂防治杂草应注意气温和土壤湿度,冬前或早春均可,起身期后不宜用药,以免造成药害;早春搞好纹枯病防治;扬花期注意搞好“一喷三防”,防治赤霉病、穗蚜,预防干热风。

(责任编辑    刘素芳)

猜你喜欢

中感半冬性秋播
亚热带地区蚕种低温冷藏保护免浸酸技术研究
丰产、优质、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漯麦163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冷季型草+秋播”生草模式总结
半冬性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辽北地区秋播大葱栽培技术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的越年冷藏保护试验
甘蓝型半冬性油菜品种在西藏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枣阳 党组织服务秋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