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拉西坦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2-07-05齐静文蒋小芝陈培莉

天津药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性休克奥拉颅脑

齐静文,蒋小芝,冯 光,陈培莉*

(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476005;2.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 450003)

急性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于脑外科的一种疾病,指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颅脑组织损伤,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指受伤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或昏迷时间>6 h,这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青壮年致死致残重要原因之一[1]。临床上,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多见于车祸撞击、高空坠落等,患者表现为意识障碍、昏迷、头痛、恶心呕吐等,危害严重[2]。据研究,创伤性休克是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可致患者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且患者在颅脑损伤所致出血基础上,由于血压过低,脑灌注量进一步降低,脑组织缺血缺氧程度进一步加重,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记忆力障碍、智力障碍等后遗症,病死率较高,预后极差[3]。因此,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伴创伤性休克,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手段以改善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恢复脑微循环,提高预后。以往,对于该类患者,临床仅采用常规抢救,如气管插管、液体复苏、手术治疗等,虽具有一定抢救成功率,但忽略了患者远期预后[4]。有学者提出,奥拉西坦是一种新型神经系统药物,具有改善记忆力、智力等神经功能作用[5]。鉴于目前临床关于奥拉西坦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伴创伤性休克的研究少见,本研究将其加以应用,并探究其抢救效果,现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5)。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25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2.34±10.04)岁;损伤原因:坠落伤25例,车祸撞伤30例,其他20例;损伤类型:开放性20例,闭合性55例;休克原因:腹腔脏器破裂35例,胸腔损伤20例,骨盆骨折10例,其他10例。观察组男性51例,女性24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2.04±10.11)岁;损伤原因:坠落伤26例,车祸撞伤30例,其他19例;损伤类型:开放性21例,闭合性54例;休克原因:腹腔脏器破裂34例,胸腔损伤20例,骨盆骨折11例,其他10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本院关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6],且经CT/MRI证实;②均符合本院关于创伤性休克的诊断标准[7];③所有患者均于损伤后6 h入院治疗;④所有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且昏迷时间>6 h;⑤均获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及治疗方式存在过敏反应者;②损伤类型为多发复合伤;③合并精神性疾病史者;④合并有心、肝、脾、肾等基础器官疾病者;⑤入院24 h内死亡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即对患者进行紧急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监测,保持气道通畅,给予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维持循环系统稳定,行中心静脉置管,依据中心静脉压进行液体复苏,处理活动性出血,予呋塞米联合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予止血、中枢神经支持、预防感染、肠内营养、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常规处理,必要时行相关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4.0 g,加入250 ml氯化钠注射液,混匀,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干预14 d。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3.1 疗效评定 根据创伤性休克循证医学进展制定疗效评价标准[8]。显效: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无明显变化或恶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3.2 记忆力与智力、神经功能、自觉症状和昏迷程度 于治疗前(治疗第0日)、治疗后(治疗第14日),根据简易智能量表评分(MMSE)评价患者记忆力与智力,该量表总分30分,得分越高,记忆力与智力越好[9];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得分越高,神经缺损症状越严重[10];根据本院自制自觉症状评价表评价自觉症状,自觉症状包括无力、失眠、焦虑、兴奋等,按无(0分)、轻(1分)、中(2分)和重(3分)四级评分,评分越高,自觉症状越重;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价昏迷程度,总分15分,得分越低,昏迷越重[11]。

1.3.3 预后 于治疗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12],具体分为:良好为5分,轻度残疾为4分,重度残疾为3分,植物状态生存为2分,死亡为1分。预后良好率=预后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1.3.4 并发症发生率 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恶心、头痛、睡眠紊乱等并发症的例数,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 21.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所有的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评价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记忆力与智力、神经功能、自觉症状和昏迷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NIHSS、自觉症状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和自觉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MMSE和GCS评分明显上升,其中观察组的下降和上升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记忆力与智力、神经功能、自觉症状和昏迷程度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记忆力与智力、神经功能、自觉症状和昏迷程度比较(±s) 分

与治疗前同组比较,*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

MMSE评分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75) 12.23±2.05 17.90±2.81* 19.74±3.56 16.55±3.01*观察组(n=75) 12.11±2.01 26.84±4.03*△ 19.36±3.43 14.02±2.56*△组别治疗前2.81±0.30 2.83±0.33自觉症状评分治疗后2.02±0.28*1.62±0.18*△GC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4.79±0.34 7.54±0.86*4.83±0.37 10.86±0.94*△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为2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67%,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现阶段,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展以及交通工具的普及,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发病率越来越高,引起临床关注[13]。研究指出[14],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脑循环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若患者伴发创伤性休克,则加大其脑循环障碍,加大患者死亡可能性,即便抢救成功,患者也极易留下智力及记忆力障碍、运动功能缺陷等后遗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伴发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抢救手段对其脑循环进行保护,减少脑组织不可逆损伤,提高预后[15]。

以往,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常用的抢救手段多为常规生命体征监测、维持气道通畅、液体复苏等,具有一定抢救效果[16]。但研究指出[17],常规抢救手段患者后期神经功能、记忆力、智力等障碍恢复较差,致残率较高,患者家属多不满意。本研究在应用常规抢救手段基础上,将奥拉西坦注射液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以提高抢救效果及预后质量。奥拉西坦是一种新型神经营养药物,可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作用于皮质、海马、纹状体而提高脑组织利用葡萄糖能力,从而改善脑循环,提高神经组织缺血缺氧耐受性,起保护作用[18]。曾有学者将奥拉西坦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系统症状[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奥拉西坦能明显提高该疾病患者抢救效果,改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减少其生命危险。究其原因,可能与奥拉西坦改善脑循环、提高脑组织对缺血耐受性、减轻创伤对机体刺激、改善机体脑以外器官供血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和自觉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和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奥拉西坦能明显改善该疾病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记忆力、智力障碍、自觉症状、昏迷程度等,降低后期残疾率,提高预后治疗,这与翟景光等[20]关于奥拉西坦可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患者NIHSS评分的研究报道一致。究其原因分析如下:其一,奥拉西坦可激活脑内皮质、海马等区域乙酰胆碱,提高乙酰胆碱水平,从而促进磷脂酰乙醇胺、磷脂胆碱合成,改善脑循环;其次,其可参与中枢谷氨酸系统,与相关受体结合改善记忆力、智力等认知能力;再次,其对腺苷酸激酶有激活作用,可促进脑组织利用葡萄糖,促进RNA、蛋白质合成,从而保护、修复相应受损神经组织;最后,奥拉西坦还具有降低脑组织内血管阻力作用,促进脑微循环,并提高皮质神经突触可塑性,充分利用残存正常神经组织,改善神经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应用奥拉西坦并不会增加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危险,安全可靠,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奥拉西坦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昏迷程度,提高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性休克奥拉颅脑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综合护理应用效果
血清NGAL联合乳酸及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病死的预测价值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观察建立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绿色护理通道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维克多·奥拉迪波进步最快球员
VICTOR OLADIPO转折维克托·奥拉迪波
《奥拉星:进击圣殿》
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