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陈宓有关安溪清水岩诗文考述

2022-07-05罗臻辉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祖师嘉定安溪

罗臻辉

(闽南师范大学 历史地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自宋代开始,莆田成为闻名遐迩的“文献名邦”①,科举鼎盛,人才辈出,陈宓即是其中一位佼佼者。陈宓(1171—1226),字师复,号复斋,南宋兴化军莆田县(今莆田市荔城区)人,孝宗朝名相陈俊卿第四子。陈宓少登朱熹之门,长从学于黄榦,以父荫入仕,庆元三年(1197)监泉州南安盐税,先后主管南外睦宗院、西外睦宗院。嘉定三年(1210)知安溪县,后历任知州、知军。宝庆二年(1226)授职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拜领祠命而辞职名,进职一等致仕②。嘉定三年至嘉定六年(1210—1213)任安溪知县期间,他关心民瘼,尽力而为。《宋史》本传并未详载他在安溪时的政绩,而明清两朝编修的《安溪县志》中则明确记载了他的许多政绩,诸如设惠民药局,置安养院,创印书局,劝俗谕民,建桥亭,修县厅,他也因此入祀安溪名宦祠。

清水祖师,于嘉定三年(1210)五月因灵应被南宋朝廷敕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八字大师,可谓恩隆至极,在当时的安溪乃至闽南一带享负盛名。陈宓于嘉定三年(1210)任安溪知县,对清水祖师这样一位符合《礼记·祀法》的地方神明,亦是尊崇备至。他说:“安溪号佳山水,其绝胜处北去三十里曰清水岩,善利大师之所庐也。予尝祷而饫观焉。”[1]465这在陈宓存世的有关清水岩的诗歌与祝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③。这些诗歌与祝文是以往学界未曾注意到的④,兹罗列并稍作考述,以惠学林。限于笔者学识,文章尚有诸多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教。

一、陈宓有关清水岩的诗歌考述

在诗歌方面,从其文集中辑出,如表1。

如表1所示,这些诗歌主要分成两类。

表1 陈宓有关清水岩的诗歌

一类是陈宓与友人同游清水岩的游览唱和诗。

翻阅陈宓文集卷一至卷五,载录的多是陈宓与友人的游览唱和诗,足见他与友人富有钟情山水的志趣。陈宓一生交友广泛,与其经历有关。他师从理学大师朱熹、黄榦,与真德秀、杨复、杨至、赵师恕、潘柄等朱门弟子、理学人士往来甚密,并常与同籍士人交游。上述诗歌中提及的几个人都是陈宓的故友。

柯东海,即柯梦得,莆田县(今莆田市城厢区)人,南宋诗人、书法家,对楚辞和唐诗颇有研究,著有《柯东海集》15卷、《抱瓮集》15卷、《唐贤绝句》5卷[2]178。陈宓与同籍士人柯梦得关系甚笃,文集里有不少两人的唱和诗与往来书信。柯梦得逝世时,陈宓作《祭柯县尉》哀悼亡友,文中以“朋友”呼柯氏,盛赞柯氏“才足以经世,德足以善信,而又昌之以诗百”,“此朋友所为,齐咨涕洟者也”[1]616,可谓感情至深。

杨至之,即杨至,泉州晋江人,朱熹门生,以文学名于时,辑《晦翁语录》,撰有《圣人至教图》 《天道至德图》 等[3]661。

潘谦之,即潘柄,福州怀安人,朱熹门生,又称瓜山先生。陈宓与潘柄来往甚多,留下些许交游唱和诗歌,诸如《和潘瓜山游山韵》《谢瓜山游东湖惠诗》 《约潘瓜山、刘学录登高》,嘉定六年(1213)曾同游安溪兰亭(后称流惠亭)等。

然而就任安溪3年,陈宓也未能多悠游于山水之间,陈宓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得暇日、邀佳友、寻胜地、赏良辰,昔人以兼之为难。况绾铜束带,心一旦不在民,必有受其害者,又吏议束人,是四者,愈不易得。仆来安溪,爱其山水,县小事烦而才短,日历仅给,值连年意绪不佳,此事都废。”[1]470表1中第7篇《约杨至之、潘谦之登清水岩不果,和潘韵》就抒发了陈宓约杨至、潘柄游览清水岩未果而苦闷的心情。

另一类是关于陈宓亲临清水岩致祭的诗作。

陈宓关于清水岩致祭题材的诗歌还是比较多的,看似不寻常却也寻常。在安溪县任职时期,陈宓治理安溪时并不顺利,因此如上文所说“意绪不佳”。他只能寄望于清水祖师,陈宓多次登临清水岩致祭,写下许多致祭题材的诗歌。

从数篇致祭题材诗歌的内容来看,一方面,字里行间表达对灵应的清水祖师的谢意,如“我来两月值冬晴,多谢灵明答寸诚”[1]396。另一方面,被政事所扰的陈宓,借登临致谢之际寄情于景,如“联镳来此班荆坐,分得高僧半日闲”[1]415。这与陈宓的心境是吻合的,他多希望能获得“半日闲”。特别是在唱和中,这样的情感表露无疑。柯梦得、潘柄等人的作品散失,难以查考对比,但借《次林司户清水岩韵》一诗得以窥见。林司户,即林伯春,泉州晋江人,宋绍熙元年(1190)进士[4]226,曾作《蓝溪次曾状元韵》:

羊肠路入最高峰,倦倚东风点瘦筇。芳草有情春意远,青山依旧暮云重。新来梵阁添奇观,前度时人带老容。寄我此身天地里,梦回林杪一声钟。[5]326-327

陈宓很好地利用原诗的韵来和诗,作《次林司户清水岩韵》,用韵“筇” “重” “容”“钟”一致。但林伯春“寄我此身天地里”的自然放松,与陈宓自嘲“庸令”而无得清净的阴郁无奈,形成鲜明的对比。

综观以上诗作,陈宓的思绪寄于其中,除了治理民生的忧思,也有寄情山水的雅致。

二、陈宓有关清水岩的祝文考述

祝文,最能反映陈宓居官为民的情怀。通过整理发现,陈宓在任期间致祭清水祖师的祝文多达31篇,但不论是现存县志抑或历代岩志都未曾收录。致祭的内容主要以祈祷与致谢雨旸两大主题;从祝文看,无论是祈雨谢雨还是祷晴谢晴都发生在陈宓知安溪的嘉定三年(1210)冬至嘉定六年(1213)秋3年任期内,陈宓在即将离任时还“躬诣祠下致谢”。详见表2。

表2 陈宓有关清水岩的祝文

陈宓一开始并没有对清水祖师寄予厚望,后因一次祈雨灵验,才让他对清水祖师尊崇有加。且看嘉定三年(1210)冬祝文:

某德薄宰兹邑两阅月矣,天久不雨,民沴物瘠,乃十七日辛丑祷于山川、城隍之神。越夕,雨作辍止。邑人咸白故事:善利大师其生也,暴身致雨,今祷者必之焉。伏惟大师愿力宏深,邑人敬向,令敢不先期斋沐躬祷祠下,其施甘霈以苏民物,以答邑人之望,则大师永为邑人依归。[1]621-622

依祝文所示,陈宓下车伊始方二月县内便久旱不雨。他先是向山川、城隍祈祷,因无灵验,才转而听从安溪民众向清水祖师祈祷。陈宓先是遣吏致祭,再躬祷祠下,祈雨有应后登岩谢雨,留有诗歌《登安溪蓬莱山谢雨》、祝文《清水岩谢雨》。在谢雨文中,陈宓写道: “大师灵明如响,斯答香信,方驰于岩寺,阴云已遍于郊坰,霢霂滂沱,民苏麦秀,百里之内,童叟歌舞。嗣岁又将有望躬造岩宇,转祈为谢焉。”[1]622陈宓深知清水祖师“随扣随响”,自此以后,他便常因雨旸问题致祭清水祖师。

陈宓致祭清水祖师的祝文中,祈雨5次、谢雨4次、祷晴12次、谢晴10次,说明陈宓的3年任期内,安溪久雨少晴。气候灾害不仅影响着陈宓的日常治县工作,也危及百姓的安全以及庄稼的收成。其中,尤以嘉定五年(1212)冬的飓风暴雨灾害最为严重,表2第17~20篇祝文都是关于那次灾害的。文中写道嘉定五年(1212)冬“飓风暴雨,拔木发屋,禾稼偃靡,屋庐漂荡”[1]624,与此同时,重修县厅的工作不得不延误[1]626。

这一年的绵延冬雨,陈宓忧虑重重。为了弭灾,陈宓遍祷境内诸庙, “今年以来雨潦过多,昼止暮作,为害尚浅,不敢数告。乃五日戊寅大雨,以风拔木发屋,禾稻漂流,而雨犹未止,民既无室庐以蔽身,又无谷粟以充口。神以庇民为职,犹吏治此邑也。”[1]625虽获应得晴,但冬无三日晴,《诸庙谢晴并致祷》一文中无不体现陈宓的无奈:

日者久雨,田或苦湿,乃望日,乙卯有祷于神,神鉴其衷,翌日丙辰晴空豁然,物得苏醒,后三日将致谢,属部使者檄诣行司,不能躬亲执事。既归,始得伸敬。连五日雨又不止,恐复为害,谨率同僚分诣祠下以祈,式昭显惠以志不敏。[1]625-626

与此同时,陈宓先后3次致祭清水祖师祈晴,“祠此隙,贩负奔走,求斗升以为墐户”[1]624,在求助清水祖师蒙获灵应后致谢:

昨日之祷,诚率尔也。雨虽踰旬,农未病也。逐末之民视它邑则无几也。工徒之妨,不足深恤也。某乃有请应,亦旋至。岂大师以普济为念。今虽私祷,一毫有关于民,亦必听也。斋洗陈奠报明德也。[1]624

《和柯东海游安溪清水岩韵》中提及“半年嗟苦雨,三度扣禅扃”,指的就是嘉定五年冬3次致祭清水祖师的祷晴之举[1]386-387。可不及数月,嘉定六年(1213)春之后,又再多雨,陈宓致祭清水祖师,留有表2第21、22篇祷晴、谢晴祝文。

在致祭清水祖师时,陈宓常常遣吏先行。得令先行致祭的是县丞王迈。王迈,莆田仙游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出身书香门第[2]196,于嘉定二年至嘉定六年(1209—1213)间任安溪县丞。按宋代官制,县设知县1人、县丞1员,县丞掌“修水土之政,行贸易之法,兴山泽之利”[6]170。从县丞的职责来看,王迈为陈宓的助手,祈雨祷晴之举属于“修水土之政”的范围。陈宓与王迈既是同籍士人,又曾共事一线,两人过从甚密。陈宓多以“王丞迈”称之,有《和王丞迈二首》《和王丞饷临漳火山绿笋》 《和王丞迈惠酒次韵》 《凫茈饷王丞》等诗,王迈则称陈宓“吾之师,高山俨,标致朴”[7]273。嘉定六年(1213)王迈先于陈宓离任安溪,陈宓作《送王丞迈》。嘉定十年(1217)王迈调任潭州推官[8],陈宓作《送王推赴调》。两首送别诗均提到二人共事三载的情意[1]604。《登清水岩谢晴,承知丞惠诗,次韵为谢》一诗,便是陈宓用县丞王迈所惠的诗歌韵所做的致祭清水祖师谢晴诗⑤。这首诗最后一句提到的“西津渡”“百丈鸿梁”与表2祝文第27篇所指的地点是一致的,即凤池桥。按嘉靖《安溪县志》: “凤池桥,嘉定六年县令陈宓重修,石址木梁,覆以屋,凡四十六间,邑人德之,刻石曰‘陈公桥’。复斋以为专前人之功,纳之水,以其接于凤山,改为‘凤池桥’。”[6]146陈宓在诗作还注解“桥落成有日”。

清水祖师灵应后,陈宓未能每次都前往清水岩致谢,或因病,如表2祝文第26篇“某以病恙不能诣前缄辞侑荐,遥致厥虔”[1]623。或是私祷私谢,如祝文第8篇“干则润之,温则熯之,熟者获之,秀者实之,一饱之恩,民知有自,今又将逃罪,敢不致私谢焉”[1]622。

三、陈宓清水岩诗文的学术价值

陈宓清水岩诗文与宋代地方神明信仰的发展和官员理学实践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连。

首先是古人对自然灾害现象的一种反应。在陈宓的祝文描述中,春夏之交多久雨少晴,夏秋多干旱少雨,且气候异常多变。气候史研究表明,5000年来中国气候经历过5个气候异常期,即5世纪前后(东晋南北朝时)、12世纪上半叶(北宋末南宋初)、14世纪初(元代中期),15世纪末(明代中期)和19世纪中期(清代晚期)[9]。南宋正处于气候异常期——寒冷期。据福建地方志与灾害记录资料的记载,宋代福建的主要灾害有:水灾64次,旱灾38次,风灾与潮灾22次,雹灾与冻害9次,饥荒与瘟疫19次[10]。

众所周知,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季风影响。水灾则多发生于雨量丰沛的春夏之际,尤其是梅雨季,雨水较多,往往兼旬数日。而在季风的影响下,福建的干旱具有季节性的特征,分为春旱、夏旱、秋冬旱三种,尤以夏旱最为严重。正由于福建水旱灾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人们在面对灾害时,无法科学认识自然规律,认为这些都是由“天”或“神”主宰着。束手无措之际,人们只能求助于“天”或“神”。在传统社会中,这种消灾弭祸的思想催生了众多以祈雨祷晴为主的习俗、仪式。宋代福建造神运动蓬勃兴起,用以祈雨祷晴的神明不少,接受赐封的诸多神明大多因为“祈祷雨旸”灵验,如莆田湄洲妈祖、古田临水夫人、安溪清水祖师都成为所在区域备受民众青睐的地方守护神。陈宓多次向清水祖师祈雨祷晴以期消弭水旱灾害,他的清水岩诗文常常提及清水祖师的灵应。

其次,在祝文中,陈宓常自责是自己德才不够、政令乖谬才受到上天的惩罚以致水旱灾害频发。这虽是宋代祝文模式化的体现[11],但综观其内里,实则反映了陈宓理学思想中的天人观。

陈宓受学于朱熹,继承其天人同理的观点。陈宓认为“天人同一理,好恶不应殊”[1]610,且“天人之道,本无二致”[1]437,也就是说天理、人理在本质上并无差别,所以人的好恶与天的好恶是一致的。同时,陈宓也强调“人事乖剌则天变频”这样天人感应的观点。关于水旱祈祷,时人洪迈(1123—1202)这样说道:“海内雨旸之数,郡异而县不同,为守为令能以民事介,心必自知,以时祷祈,不待上命也。”[12]于是在实践上,陈宓 “平生顺天命,渴饮与饥饫”[1]602,“躬行古道,导民以仁”[1]570。

安溪,是陈宓担任地方官的第一站。陈宓到任先是谒告先圣:“某自能胜衣冠,佩诵学,道爱人之语,始获行于一邑,惟道无穷,力不逮,其敢不勉,以无负先圣之训‘礼’ ‘爱’。初谒用以告虔。”[1]621随后致祭诸神庙: “某学未闻道,天子不以某为不肖,使宰兹邑黾勉承命,日夕震惕,靖惟民情,吏奸莫究莫革,智所不及,神其相之,背公营私,贪以害民,神其殛之。初谒有严,用是告神。”[1]621足见,作为理学家的陈宓有着施展其理学思想的抱负。他仿其师朱熹在安溪作劝农文、谕俗文,推行教化,同时,注重民生,施行惠政,为民请命,“尽心所及,尽力所为,庶无负圣天子仁民之意”[1]464。陈宓任满时,不仅辞告先圣、诸庙,还专程登清水岩辞谢清水祖师。他写道:

某试邑三年,才德俱乏,唯有寸诚曲蒙昭答。今将去此,实怀大惠,躬诣祠下,用告违离。前月以来,晴既足以迄获。麦未入土时,雨稍愆,因致私谢,复有所祈不爽,惠慈尚加鉴相。[1]625

这首辞谢祝文颇有深味,前段为陈宓感怀三年间清水祖师的赐蒙响应,后段是陈宓心系当地百姓,为民祈雨的私祷。在其后的地方任职中,陈宓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将其理学思想施以为政。陈宓“把于州麾,视民瘼之如饥渴,南康、延平之政,成几万生灵之全活”[7]253,为世人所称赞。陈宓之举也影响了之后的安溪继任县令,诸如刘庞、李务观、黄裳、钟国秀、林泳,他们也都留下与清水岩有关的诗歌与祝文[5]86-87,329-331。由地方官员推动地方神明信仰迅速传播的模式⑥,是清水祖师信仰传播的一大特征。

总之,陈宓有关安溪清水岩的诗文,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宋代福建地方文献阙佚、文人文集鲜少记载的情况下,陈宓的诗文让人们得以窥探地方官员在对待像清水祖师这样的地方神明时的态度与做法,弥补当前学界关于清水祖师信仰早期发展研究的不足。与此同时,也为继续深拓宋代理学对地方官员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史料。

注释:

①蔡庆发《莆田“文献名邦”称誉由来考》(《莆田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92-94页)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认为宋代是莆田古代历史上文化教育最辉煌的时期,指出莆田“文献名邦”的誉称源于宋代,确称于明。

②陈宓卒年一作1230年,参见陈春阳编著《莆田市名人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5-186页)。

③其子陈圭于淳熙年间裒辑、刊刻《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收录于北京线装书局出版《宋集珍本丛刊》第73册,2004年版。

④关于清水祖师的研究汗牛充栋,兹不赘述,但未见有清水祖师与陈宓关系的研究。李娟《陈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通过对其生平家世、师承交游、著作思想以及理学实践的研究,来探究朱熹思想对后学的影响;马俊《陈宓理学思想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探讨陈宓理学思想的内容及其实践,但对陈宓治理安溪的情况描述并不全面。

⑤王迈所惠之诗,无从查证,在其文集里有《信手阅清溪诗一首,依韵即事》,其中前八句为: “久雨妨好春,朝暮无休息。出门欲有行,苔滑泥馀尺。四望人烟稀,千山鸟声寂。饕寒不肯归,青帝觉无力。”《臞轩集》(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275页)卷十二描述的是嘉定五年冬久雨少晴情况。依韵与次韵不同,是按照他人诗歌的韵部作诗,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而不必同字。

⑥俞黎媛《唐宋莆田南北洋的开发与妈祖信仰的传播发展》(《莆田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第5-13页)指出,宋代木兰陂建成后,莆田南北洋大开发完全改变了莆田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人才辈出、文帜高扬,涌现出众多的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直接促成妈祖信仰的快速传播和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祖师嘉定安溪
达摩祖师
孙致弥早期诗作的情感意蕴分析
预防病毒
菩提祖师为何赶走孙悟空
安溪铁观音秋茶飘香
嘉定:未检“七色花”微官网正式上线
重要引擎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
“在最坏时候,懂得笑,哭得出”Wywan笔下的祖师奶奶
张爱玲祖师奶奶的音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