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传播与传承: 农村留守老人影像记录的意义探究

2022-07-04廖向璞梁爽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发现传播传承

廖向璞 梁爽

摘 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和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得到重视。本文从传播与传承的角度,探讨影像记录对于提升这一群体的生活幸福度以及唤醒大众关注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影像本身所具有的再现记录性和艺术表达性,与农村留守老人渴望被发现、被重视的特定精神需求相契合;同时,拍摄出来的相关影像资料不仅能助力他们获得更多的认可与尊重,而且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起到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发现;传播;传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人口年龄构成情况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18万人,占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3万人,占13.5%,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而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留守老年人口比例增高更为突出。公报显示,农村老年人口有12000万,占23.81%,比城镇老龄化比例高出7.9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度,是值得关注的重点议题。影像,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再现记录性和艺术表达性,与农村留守老人渴望被发现、被重视的特定精神需求相契合。因此,深入分析并认真实践农村留守老人的记录影像,不仅能帮助这一庞大群体的自我认知与发现,同时其保存下来的影像资料也能为他们在获得他人认可和社会尊重上有所助力。

一、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是人社会需求的基本面,是因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安全等有关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所产生的精神方面的强烈要求。受经济、地域、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虽与其他群体有共同之处,如情感、文化娱乐、教育等内容,但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独特性。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等因素,农村老人信息沟通不畅,与社会脱节严重;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村老人一生都在为子女家人奉献,很少顾及自己的需要与满足。因此,相较于教育、政治、自我实现等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主要体现在被发现和被重视上,而这与影像本身所具有的再现记录性和艺术表达性相契合。

第一,再现记录性。影像以“光影成像”的方式真实展现了客观事物,因此具有再现记录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出现,用影像来记录生活成了当代人不可或缺的娱乐社交方式。旅行、吃飯、锻炼、学习、工作等日常都被人用影像记录并在社交平台上展示,但对于几乎没有一张自己照片的农村留守老人来说,他们对这种新颖的社交手段相当陌生。因此,用影像记录农村留守老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老人自我发现、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影像,让老人发现并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居住环境和日常生活,进而达到自我认可和自我重视。第二,艺术表达性。如果说再现记录能让老人进行简单的自我发现,那么通过影像进行的艺术表达则能让他们进一步加强自我重视。在此阶段,老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愿意主动呈现生活中的美:一张洗漱干净稍微装扮的脸庞,一件存放多年轻易不穿的衣服,一些展现魅力舒展个性的举止神情,等等,都是一张张体现主人性格特点的私人名片。若能再学习一些简单的拍照、化妆、摄影技巧,老人们不仅能获得更多的身份认同,还能增加与他人沟通、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由上可知,影像记录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被发现、被重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根据难易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影像记录。其一,为农村留守老人进行摄影。在这里,老人作为客体,是单纯的被记录者。一方面,摄影者可以融入老人日常生活中,去捕捉他们劳作、吃饭、聊天、休闲等日常瞬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拍摄一些充满仪式感的影像,比如全家福、婚纱照、证件照等,洗印出来给老人留作纪念。其二,教会农村留守老人自己摄影。年轻人应当放下对老年一代的偏见,耐心细致地教他们使用新的社交工具,通过设置快捷键、使用自拍杆、反复练习等方式,教会留守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等拍摄工具,进而使他们可以随时记录并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美。其三,传播农村留守老人的影像资料。便利和广泛的传播性作为影像的一大特征,应当被充分利用起来。不仅要教老人学会传播自己的影像资料,以便他们参与到当下流行的社交网络中,而不至于与社会脱节太多;还要最大限度地在各个媒介宣传他们的影像,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以达到被尊重、被呵护的目的。

二、传播:影像记录的社会职责

影像提供了许多农村留守老人的记录资料,而传播则使这些资料推而广之,为这一群体赢得更广泛的关注,进而产生多方位的积极影响。具体而言,农村留守老人影像记录的社会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增进与农村留守老人的交流。影像记录传播的基础是对被拍摄者的了解,这就需要与之反复细致地沟通交流。全根先先生在做高龄老人生活史的影像记录时反复强调和老人交流的技巧和重要性,他指出:“既要作充分的资料准备,预设可以引起老人感兴趣的访谈话题,又要尽量保持老人的情绪稳定,使其处于自然、放松状态,便于取得较好的记录效果。”这还仅仅是采访记录的沟通要求,若是有剧情拍摄的需要,那么与老人的沟通则要更加细致与紧密。在抖音、快手、微客等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有“关爱农村老人”“农村生活”等主题摄影活动,除了一些纪实、采访性内容,也有不少剧情类视频,需要老人或本色出演、或角色扮演来完成。如拍摄农村老人一天的生活,要把早起、做饭、农活、洗漱、睡觉等一天的日常浓缩在短短四五分钟内,这必然需要与老人沟通关于影像拍摄的种种限制与要求。让老人了解、熟悉甚至享受这种现代的智能社交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架起了老人与他人、老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第二,唤起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注。尽管我们早早就提议关爱农村留守老人,但真正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则起始于一场摄影展。1998年12月,中国美术馆为摄影家焦波举办了一场名为《俺爹俺娘》的摄影展,展示了焦波从1974年到2004年这30年间为农村爹娘拍摄的种种日常照片,被当时媒体誉为“感动京城,轰动全国,是近年来唯一让人落泪的影展”。而焦波本人也因此获得了香港摄影展览摄影终身成就奖和“全国十杰人民摄影家”称号。这些影像以最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农村爹娘的平凡与真实,却似一把利剑,劈开了人们埋藏在心底深处对亲情的呼唤;又如一股清泉,浸润并治愈着当代年轻人忙碌且麻木的心灵。而在当下移动短视频作为主阵地的宣传时代里,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影像传播得更加广泛与即时,获得的关注也更多。例如,一位名为“乡行者”的短视频博主,专门深入各乡村拍摄留守老人的情况,他拥有近百万粉丝,其中一条录制78岁苗族老奶奶的视频获得了100多万条点赞。在这个视频里,老奶奶正在田头挖菜,并为拍摄者唱了一首她自编的苗歌:“儿啊,我70已过近80,好比夕阳快下山,时间无余几多天。下凡下来命不好,坐在凡间不同人,心中苦涩无人诉,一切由天不由人。大小为生去打工,想儿思女望不着,年关才会回家来。推门进屋孤一人,无人问我粥可温。我想对你诉衷肠,孙儿读书住学堂,静夜守屋我一人,苦思冥想寒彻骨,晨忙夜泪又一日。”老奶奶的苗歌唱哭了近百万人,唱醒了社会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注,在这个视频上万条的评论里几乎都在呼吁年轻人要及时尽孝、珍惜眼前人。

第三,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随着越来越多农村留守老人的困境与不易为大众所发现,在全社会范围内也自发地开展了不少关爱农村留守老人、为农村留守老人办实事的活动。如开着移动餐车定期到农村给留守老人免费做饭的“威海小贺”“日照大龙”“农村小伙彬彬”等,利用休息时间深入乡村为留守老人免费理发的“坤坤”“张懂礼”“托尼春”等,还有走街串巷免费为老人拍摄照片的“韩延昭”“小玲”等,以及时常回家乡看望鳏寡老人为老人送去温暖的“二狗”“汪哥”等移动短视频博主。他们尽自己所能为关爱农村留守老人贡献力量,同时通过短视频的传播,无形中又感动和号召了更多人参与到这份公益事业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传承: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关怀老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教化伦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用镜头留住老人的音容样貌、记录老人的喜怒哀乐、感受老人的生活冷暖、传播老人的思想精神等,其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村老人,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而且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呈现与道德品格的高度浓缩。因此,挖掘并传播这一群体的思想道德与品格理念,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是善良纯朴、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最近网络上流行一种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品格测试,来试探他们的善良、诚信。拍摄者或假扮成饥肠辘辘的路人,向本就贫困的农村留守老人借钱吃饭;或假扮成大大咧咧的有钱人,故意把鼓鼓的钱包落在农村留守老人的视线附近。让人动容的是,用隐形摄像机拍摄下的老人哪怕衣兜里只剩几块几毛钱,都毫不吝啬地借给他人;而对于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钱财,他们或者及时叫住掉钱的人,或者苦苦在原地守候,等待着失主找回。善良纯朴、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在农村留守老人身上大放异彩,值得我们学习。其次是勤俭节约、热情好客的生活理念。随着关爱农村留守老人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很多年轻人深入山村田野去拍摄这一群体的生活日常,其中到老人家里做客和采访是最主要的拍摄方式之一。摄影者随机拜访某个留守老人家,请求和老人吃一顿饭,并在此过程中采访、记录老人的日常。尽管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都家境贫寒,平时只是简单地吃一些白水面条和米饭,但是对于来家的客人无不尽己所能地盛情款待,有的拿出存放多日的鸡蛋,有的摆上平日不舍得吃的肉食,还有的用家里仅有的几样食材努力凑成四菜一汤……农村老人清贫节俭的生活让人落泪,但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热情好客,永远以真心真意对待他人。最后是乐观坚强、自力更生的美好品行。无论镜头下的农村老人多么窘迫、孤独、困难,他们一直保持着劳作的状态。七八十岁的农村老人每天要下地干农活,佝偻的身躯上背的是重达几十斤的粮食、青菜、柴火等可以换钱的各类物品。岁月重击了身体,贫穷破碎了衣裳,更有孤独隔离了笑容,但很少听到他们怨天尤人,似乎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就不愿依靠求助他人。这些在农村留守老人身上闪耀的善良、诚信、勤俭、好客、坚强、韧性等高尚品德,正是我们需要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R/OL].(2021-5-11)[2022-3-28]. 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

[2]张艳国.论精神需求[J].天津社会科学, 2000(05):36-40.

[3]全根先.高龄老人史的影像记录思考[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21(07):13-16.

[4]洪浩.“用镜头留住老人”——影像记录老人的意义[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35-37.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OL]. (2016-12-19)[2022-4-1].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最美记录老年摄影计划”(项目编号:S202110483008X)

(作者廖向璞系商丘師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作者梁爽系商丘师范学院2019级音乐学本科生)

猜你喜欢

发现传播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