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保护与修复措施

2022-07-04吴玲玲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6期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公园

吴玲玲

摘 要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对生态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湿地公园的保护和修复,针对当前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修复原则出发,介绍了完善湿地相关的法律体系、划定保护区并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湿地公园数据库、加强科普教育并加大资源投入等湿地保护措施,以及湿地环境恢复技术、湿地生物恢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技术等恢复措施。

关键词 湿地公园;湿地保护;湿地修复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2.067

2017年3月,原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1亩=667 m2),湿地保护率超过50%,恢复退化湿地14万hm2,新增湿地面积20万hm2(含退耕还湿)。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修复湿地的有效措施[1]。建设湿地公园,除了可以快速大面积修复和保护湿地,还能发挥湿地公园的多元化效果,有效改善区域小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构建共享的绿色空间。

1 湿地和湿地公园的概念

按照《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就是天然或人工的,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的沼泽、泥炭等水域地带。湿地公园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按照各级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管理的特定区域[2]。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2 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湿地公园的建设现状

2018年7月,“湿地修复与全球生态安全”主题论坛公布数据,我国湿地面积8.04亿亩,占国土面积5.6%,占世界湿地总面积10%,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湿地植物4 220种,有动物2 312种,其中水鸟271种[3]。我国初步建立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 600余处湿地公园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率达52.65%[4]。经过10多年发展,湿地公园已成为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湿地保护、发挥湿地功能、弘扬湿地文化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湿地破坏的总趋势开始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湿地保护取得了成绩,但也有一些地区湿地破坏仍在加剧。

2.2 湿地保护修复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保护修复也取得一定成绩。然而湿地的保护还是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如随着人口增长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湿地被侵占、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5]。国家和地方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尚未正式运行,各级政府存在重视程度不足、湿地保护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上述系列问题影响了湿地功能的常态、健康发挥,部分湿地的保护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3 湿地保护意识欠缺

湿地保护工作应该从宣传工作做起,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只有认识到环境问题和自身健康息息相关,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保护湿地。还要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措施,让人们明白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护湿地,哪些行为会危害湿地、涉嫌违法犯罪。此外,在湿地保护过程中还要加强相关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如果无法落实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就不能充分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不仅要有效地保护修复湿地,还要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湿地,加强湿地保护和开发知识的宣传,强化人们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意识[6]。

3 湿地公园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以修复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主要从系统退化原因、系统生态学过程与机理、退化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等方面考虑,应遵循以下3点原则。

3.1 建立系统思维,科学修复湿地系统

湿地修复是根据生态系统再生原理,在明确湿地类型基础上,结合地域特点、水文状况对恢复湿地进行历史与现状调研、系统分析、科学论证,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目标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持状态。1)实现湿地生态系统泥炭层或潜育层地表基底稳定;2)恢复湿地水量和水质自然环境,控制变化幅度;3)恢复湿地特有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尤其是沼生植物和越冬候鸟,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物群落与自持能力;4)恢复湿地景观,保持与人类聚集区的和谐共生,为湿地区域居民提供宜居环境和生产条件。

3.2 落实生态理念,安全实施修复工程

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施工、生态运行应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辅相成,同步提升。

1)在湿地环境建设中,尽可能为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修复过程可能会给生物生存环境带来较大改变,因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注意将变化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另外,需要重点完善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有效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2)湿地公园建设环节中应该遵循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连贯性原则。结合周围的自然资源,在建设过程中注意资源保护的连续性,使湿地生态系统连贯、保持通畅,为各种生物提供地理上连续、时间上持续的生存环境;防止人工设施过度侵入生物栖息地,防止湿地的透水性受阻,为各类有机物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3)湿地公园建设时还应该确保湿地环境的完整性。在保持湿地水域和路域环境衔接得当的基础上,防止二者过分的分割,预防环境退化。保护和修复湿地环境生态系统的建设规划与施工过程,应该建立缓冲保护地带,尽量减少建设过程中外界因素对湿地公园内生物產生负面影响。

3.3 坚持和谐共生,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在全面保护湿地资源的同时,可科学结合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特别是科普宣教区、管理服务区及部分合理利用区,进行必要的自然宣教、学生研学游、生态体验、生态旅游、湿地观鸟等活动,给公众更多的走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和了解大自然的机会,探索湿地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形式。

4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4.1 湿地保护措施

4.1.1 完善湿地相关的法律体系

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在湿地资源管理、保护利用、修复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法律后盾。

应结合地方情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湿地保护条例,为湿地规划、保护管理、执法落实等方面提供指导和规范。对湿地的定义进行分析,并将人工、自然、间歇性、永久性的水域地带纳入湿地保护领域,标明不同类型湿地的认定标准,使保护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自然维护的基础上,强调人工维护发挥辅助作用,防止过度的人工维护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

4.1.2 划定保护区并加强管理

确定湿地多样性分布区域,在中心划定保护区,为湿地保护区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制度。同时,积极聘请专业的湿地保护技术人才参与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加强国际合作,邀请湿地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并吸取国内外湿地保护的先进经验,为当地湿地公园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4.1.3 建立完善的湿地公园数据库

组建湿地保护的专家库,并由专家对湿地保护效果进行认真调研,强化湿地保护现状的科学研究,并针对湿地公园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湿地公园内进行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掌握湿地公园环境信息,并建立湿地公园的数据库,构建动态数据模型;同时定期组织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为湿地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4.1.4 加强科普教育并加大资源投入

湿地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要完善湿地的保护工作,应该对群众进行有效的教育。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等区域内规划建设环境教育基地,结合当地的湿地环境和文化资源,进行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自然教育活动,逐步加强公众走进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的自觉[7]。在湿地保护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强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为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2 湿地恢复措施

湿地生态恢复的技术主要有三大类,湿地环境恢复技术、湿地生物恢复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技术。

4.2.1 湿地环境恢复技术

湿地环境恢复技术的目标是提高湿地环境稳定性,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环境恢复、湿地土壤恢复。

1)基底恢复是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湿地基底泥炭层和潜育层的无害和稳定,维持湿地面积。主要包括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湿地基底改造技术等。有效完善基底的恢复,是湿地修复的基础工作。通过完善退耕退养还湿的方法和措施,防止人为生产对湿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地形塑造、填土覆盖,对当地的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使湿地区域的基底环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为了进一步改善湿地基底的恢复效果,可局部采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方法进行改良。应用物理法改良,当基质中的污染物积累过多,超过湿地自身的修复上限,可采用人工清除的方式改善水体底层生态环境;化学改良主要是向基质中加入化学改良试剂,以调节湿地水体和底层基质的酸碱值,有效防止污染引起的基质酸化和退化等问题;生物改良是通过引入植物、微生物等提升改良时

效性。

2)水环境恢复主要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水渠、增加湿地水流动性并缩短交替周期等水利工程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

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通过加强上游和地下水的生态建设,严格控制湿地水源水质。在湿地恢复的环节中,水环境的恢复要结合当地的水质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举措。若湿地的水质污染不严重,可以采用封闭湿地的方式,利用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达到自我修复的目的。如果当地的水体污染非常严重,就要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而为了防止人工干预造成的重复性污染,在具体的恢复环节中,应该在水体自然恢复的基础上完善人工的干预。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经济植物进行净化,在湿地水环境中培养一些蔬菜和药材,这些植物可以帮助水体完成自然净化,达到恢复湿地水环境的效果。

3)湿地土壤恢复包括湿地土壤污染控制和土壤肥力恢复等。加强对土壤污染信息的监测,如采用传感器技术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去除土壤中重金属;对土壤肥力不足的区域,积极采购农家肥、生物肥等肥料,有效促进土壤恢复肥力。

4.2.2 湿地生物恢复技术

湿地生物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用和培植、物种引入和保护、种群动态调控和行为控制、群落结構优化配置等。

植被恢复是湿地生物恢复技术的重要内容,植被本身对水体就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因此在湿地公园建设环节中,应该完善植被的恢复工作。针对湿地中稀有的植物物种,工作人员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恢复,加强栽种和管理工作,确保植物顺利生长。加强对珍稀植物生长环境的保护和监测,营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外部环境条件。

4.2.3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生态功能恢复技术等。目前急需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本身、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和物种多样性恢复与维持等进行深入研究。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是指根据湿地公园的整体环境对湿地公园的定位、功能和保护方案进行总体设计。生态功能恢复技术是指对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修复。湿地修复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遵循“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施工、生态运行”的原则,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5 结语

湿地保护和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保持恢复湿地的持续稳定,需要良好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作为支撑,以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多赢。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工作方针,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 韩金锋,王婉.试论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以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为例[J].山西农经,2021(14):139-140.

[3] 人民网.我国湿地面积8.04亿亩 居亚洲第一[EB/OL].(2018-07-06)[202203-20].http://env.people.com.cn/n1/2018/0706/c1010-30132101.html.

[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入《湿地公约》30年 中国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EB/OL].(2022-01-11)[2022-03-20].https://www.forestry.gov.cn/main/586/20220111/084806376627233.html.

[5] 万学汇.恢复湿地生态 保护自然资源 湿地公园建设的保护措施与恢复策略[J].环境与生活,2021(1):104-106.

[6] 王灵艳.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0):173-174.

[7] 宋立夫.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1(11):152-153.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湿地保护湿地公园
浅谈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的建设问题
南宁市湿地保护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实践
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究
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研究
辽宁省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