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文化的立德树人深义

2022-07-03刘凤彪

绿色中国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育理念立德树人

摘要:花草树木承载了人们的无限情思,中国传统文化往往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感物喻志、表达情意。随着人类认识、选择、驯化、利用、保护植物的不断深化,植物文化逐渐走进人类生活深处、走向人类文化中心,成为跨越植物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座跨界桥梁。从植物学的视角来看,植物文化是在植物自然生命基础之上的人类精神世界构建;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看,植物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植物生态重现。植物文化兼具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的共性,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关注灵魂塑造、精神养成和人格培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和植物相关的一些农林类院校、专业有着宣传、推广植物文化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关键词:植物文化,教育理念,立德树人,全民科学素养

植物文化是联结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结晶,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情趣、风俗习惯、道德伦理,蕴含着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品质和超越功利的价值取向。

2022年2月,张艺谋执导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不仅完美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依托开幕式上的迎客松、闭幕式上的折柳相送以及吉祥物冰墩墩外围的“岁寒三友”松竹梅,把通过植物表达的独特文化意涵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传递到世界各地。特别是闭幕式用中国式的浪漫说再见,在一束束柳枝中“折柳寄情”“惜别怀远”,将中国文化演绎得既生动有趣、又淋漓尽致,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魅力。[1]植物背后深藏的中华文化基因密码跨越时空、融汇中西,在鸟巢上空吟诵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赞美着绵延赓续的厚重文化。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植物文化展示,植物背后的文化元素、人文精神因此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植物文化的重要意义

绿色植物涵养水土、降尘除噪、美化环境,为人类提供新鲜的空气、栖身的房屋、赖以生存的食品、治病的良药。人类在认识、选择、利用植物的过程中养成风俗习惯、感悟人生哲理、形成图腾崇拜。

植物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植物文化承载生活、反映生活。我们身边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着特殊的人类文化印记和丰富的情感寓意。和植物相关联的习俗、好恶乃至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伴随着民族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也在不断充实、完善,其文化内涵历久弥新、绵延不绝。

(一)植物文化是跨越植物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界桥梁

人类生存在植物世界之中,植物是人类生存的能量来源和生态摇篮。人类在刀耕火种、传统农耕走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文化。人类诞生以来,所有的吃穿住用都和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渐次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在植物认识、选择、利用方面的人类文明。

习近平主席在给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中国2500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130多种植物,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植桑养蚕而发展起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中国在水稻育种、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广泛开展植物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同各国一道维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2]植物文化旨在挖掘植物背后的人文知识,赓续民族血脉,传播人类文明,塑造健全人格。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认知,有着不同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不同的植物文化内涵。植物文化这座桥梁的一端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是有关植物形态、生理、遗传、分类等方面的自然科学文化;另一端,广义上是人和植物一切关系的总和,既包括和植物以及植物产品相关的有形物质文化,也包括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和植物相关的规则、习俗、观念等无形的精神文化。狭义上一般是指植物背后的诗词歌赋、神话典故以及其中蕴含的价值标准、风俗习惯。植物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以花草树木表达思想感情、承载精神寄托,向上向善、君子比德,不仅记录着祖先的历史过往、情感好恶、兴趣倾向,也在精神层面引导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世界,形成道德认知和价值认同,闪耀着人类社会的精神光芒。

(二)植物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传统文化中,植物是远古神话中的符号,是经典诗词中的意象。回望历史,植物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花草树木承载了人们的无限情思。环视四周,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个文化元素,它们身上都有传说、有故事。挖掘植物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以自然来阐释文化、以植物来传承文化,恰逢其时、正当其时。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古老的农耕生活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农业社会基础之上,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交融、冲突的产物,都离不开和植物之间的联系。在中华传统经典著作中,植物与文化的关系是那么自然、柔和,充分说明了植物文化与人类同发展、共进退。《神农本草经》 《新修本草》 《本草纲目》 《吕氏春秋》《齐民要术》《氾胜之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诗经》以及唐宋诗词、四大名著等传统经典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丰富人文精神,无一不是以植物为承载、为意象,使植物在中华民族血脉深处获得了文化意义上的生命再现。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植物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丰硕的物产资源和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也让人们开阔视野、净化心灵、体验高雅,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三)植物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植物是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产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植物。人类生活环境是多种成分的融合体,是复杂多变的物质和精神的复合体。随着植物进入吃穿住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带来植物产品的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则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又进一步带来人们对植物认识、利用的观念变革,从而引发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调整,再一次丰富了植物文化的研究内容。688114E1-4DE3-4D3A-A479-BDA8BF3674C7

植物文化包罗万象,充满思辨。从生活中富有典型特征的植物身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植物与文化的相互交织、相互融通。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植物文化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

植物是生命,人也是生命。人和植物两大类别的生命联系与互动,既有人对植物的敬畏和欣赏,也有植物对人的馈赠和启发。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视角来看待植物文化,其整体价值就远远地超越了植物本身的生态平衡作用和文化自身的精神价值。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植物不仅奉献给我们花红柳绿,也为我们吟诵古圣先贤的经典诗篇,与我们共创宁静、幸福的诗意生活。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开展植物文化教育,就是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与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自然界植物以人文精神、时代价值,不仅让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感受到人与植物之间绵绵不绝的柔情蜜意,更有植物昭示的谦逊、团结、奉献、向上等美德和力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植物蕴含的人文情怀、承载的道德品格、映射的精神境界,都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渊源。

二、植物文化与目前流行教育理念的相通之处

植物文化的跨界属性,使得植物文化成为兼具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等目前流行教育理念共同特性的一种文化形态。

(一)几种流行教育理念的基本特点

一个时期以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学校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比如,近年来关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等一些先进教育理念,学界广泛探讨,业界大胆实践,观点迭出,精彩纷呈。虽然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統一的模式,但这些教育理念的共同之处,就是学生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复合性、素质的广泛性。

1、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起源于古希腊,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概念也在不断衍化发展。博雅教育把培养学生的自由心灵作为一种教育目的,注重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旨在培养优秀人文素养和广博文化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也有人认为自由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博雅教育则是自由教育的表现形态。

博雅教育旨在构建多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反对填鸭式教学,提倡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博雅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设置、优化涵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数量充足、知识丰富、能力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工业革命以来,博雅教育在重人文与重科学、重专业教育与重综合知识传授之间反复博弈,并由此滋生了相关的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等概念。

2、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为克服专业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常与博雅教育混用。自由和博雅是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精髓和主线,这一点也是欧美高校普遍实施通识教育和国内高校日渐重视通识教育的原因之一。

通识教育倡导学习自由,但实践中的效果却因人而异。通识教育问世以来,关于其概念的内涵界定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综合通识教育中英文字面含义来理解,一般认为教育不单单是传递知识、培养技能,而应该关注宽泛、广博的知识传授和综合素养提升。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则提出了要培养合格公民,不能局限在学生特定职业的竞争能力上。所以,有人简单认为通识教育就是提供跨专业的教育。

通识教育并不是国际本科教育的普遍行为,即便是在美国,通识教育也存在极为多样化的课程模式。

3、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公共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早在上世纪就纳入了我们国家的顶层设计视角,所以素质教育这个词汇更加深入人心。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教育概念。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的自主发展。

2016 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发展素质教育”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统一在一起。

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5]所以,素质教育实际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教育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本土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养成能力、健全人格、塑造灵魂、实现全面发展,最终“学以成人”。素质教育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切入点,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育思想。

(二)植物文化与以上教育理念的相通之处

显然,植物文化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等相关教育理念有着明显的相通之处。而无论哪种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一致的指向都是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里重要的一点,是植物文化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中的价值所在与重要意义。

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是“考虑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如何加强做人的教育,如何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协调一致,使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互相渗透。”[6]植物文化恰恰就具有这些优势和特色。人类在享受大自然的无私馈赠中进化发展,也借助山川草木、风霜雨雪来表现或悲欢、或幸福的生活情感。“人们通过咏诗赋词、写文作画,把内心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寄托于大自然的花草之中,在养成生活习俗和铸就民族性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圣先贤以自然植物起兴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神话典故,有的揭示规律,制定规则;有的敬畏生命,感恩自然;有的托物寓意,阐释哲理;有的向上向善,君子比德。”[7]688114E1-4DE3-4D3A-A479-BDA8BF3674C7

在学校教育中引进植物文化,就是利用植物启迪智慧、感悟人生。一方面,人类生活在植物环境中,植物就环绕在我们身边。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植物种类,也有着和植物相关联的不同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环境需要植物装点,不同学龄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有着和植物相关联的文化知识。所以,依托植物、依托植物文化开展教育,不仅十分便利也是不可能绕过去的。同时,体现在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中的学校文化,体现在基础设施、校园环境、文化景观等外在的学校文化,体现在师生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中的学校文化,也一定和植物有着深浅不同的种种联系。

三、植物文化隐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本能需要,是伴随人类始终的永恒话题,是人的一切本性的集中体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广泛开展植物文化宣传教育,对拓展学生科普视野、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博物兴趣、丰富精神世界乃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植物文化通过多种形式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有的是利用校园植物配置,创设植物景点,启发联想、培养审美意识;有的是依托当地特色植物或具有特殊意境的植物建设学校文化,如“竹文化”“莲文化”“白杨文化”“银杏文化”等;有的是开展植物诗词诵读或开办植物文化大讲堂,广泛普及人文知识;有的是在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中注意挖掘植物文化教育元素,丰富课程思政建设内涵。植物文化丰富多彩,教育模式不胜枚举。

以苹果为例,在相关课程、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文化讲堂甚至课外师生聊天互动中,都可以谈到生活中常見的苹果以及苹果背后的文化。

首先,教师谈及的必然是苹果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价值。苹果的产地、分布和品种品质的变化,苹果中的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养生保健常识,西方谚语“一天一个苹果使你远离医生”的实用性等等,都是和苹果种植、管理、食用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这方面知识的讲解,根据受众不同会有所侧重。

其次,则是苹果背后的人文知识。这方面的内容相对有趣,因此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同样,针对受众不同讲解深度也不尽相同。

一是《圣经》中的苹果。蒙昧无知的亚当、夏娃受到蛇的蛊惑,品尝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于是领悟了善恶、情爱和羞耻,有了智慧。故事或许荒诞,但寓意人类文化萌芽之初有着人性的自觉,因此苹果在《圣经》中有着多重涵义,也因此成为西方文化的独特标志。

二是引发特洛伊战争的苹果。《荷马史诗》记载了这个具有神话色彩的金苹果。特洛伊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给两个城邦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起因却是奥林匹斯山上的一场婚宴。

三是砸到牛顿脑袋的苹果。在苹果树下思索宇宙奥秘的牛顿,被偶然掉落的苹果砸中而灵光闪现,发现了万有引力。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这棵传说中的苹果树被引种到世界各地。

四是毒死图灵的苹果。图灵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人们誉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有人说图灵吃了含有氰化物的苹果而中毒身亡,但图灵的死因将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

五是圣诞节平安夜中的苹果。西方圣诞节中并没有苹果。在中国,青年男女互赠苹果其实是商家的炒作,但其依据依然是植物文化。因“苹”谐音“平”,商家把中国传统婚庆中摆放苹果的习俗移植到了平安夜且价格不菲。

六是上甘岭战役中的苹果。上甘岭位于朝鲜五圣山南麓,1953年,志愿军和美军在此有长达43天的拉锯战。在志愿军弹尽粮绝之时,一只苹果在战士手中传来传去,谁也舍不得吃下一小口。电影《上甘岭》用这只苹果,生动再现了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抗美援朝精神。

七是脱贫攻坚中的苹果。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致力于太行山区的生态治理,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他培育的“富岗苹果”真正让荒山披上绿装、帮农民脱贫致富。

和苹果相关的人文知识还有许许多多,和其它植物相关的人文知识同样不胜枚举。这些教育资源,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生动教材。这些知识的趣味性、价值性,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中也有着重要意义。

四、植物文化主要通过学校文化建设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既然植物和植物文化如此深入生活、融入教育,植物文化中的素质教育资源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和全面运用。

学校教育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旨在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8]这不仅强化了教育工作在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所肩负的独特作用,而且还寓意着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植物文化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式来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借鉴、融入植物文化的思想精髓

学校文化和植物文化互为内容,互为补充,相互支撑。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绿色校园、生态校园、海绵校园等相关概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植物配置为基础,实现景观营造和育人效果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一是在校园环境中实现生态平衡、物种丰盈、视觉审美,发挥植物的休憩、欣赏价值,给人心旷神怡的享受。毋庸赘述,这是植物的共性,也是其基本价值所在。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学校类别、水土条件、环境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绿化、美化目的。既要考虑植物的多样性,也要考虑空间布局承受限度,还要在学校特色与时代发展中寻找平衡。

二是在校园环境中有意设计、营造有一定涵义的景观,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高低错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艺术作用,给人们美的享受和体验。植物是校园景观的关键元素之一,体现着学校的人文精神,见证着师生的共同成长。从园林艺术的角度出发,需要考虑植物的姿态、叶形等植物学特性,也要兼顾学校建筑特征、所处区域特点、承办专业特色等相关因素。688114E1-4DE3-4D3A-A479-BDA8BF3674C7

(二)要充分依靠、依托植物文化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挖掘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知识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教学,实现课程的德育功能。从思政元素知识点的提炼梳理到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从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究到教学理念的更新,都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课堂之外、教材之外,那些伸手可触、抬眼可观的植物,其背后深藏的文化价值,也应该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无论身处校内校外,我们都不能忘记生命的神圣与伟大。花开花落、草木枯荣,诉说着生命的轮回。春夏秋冬、寒暑变幻,演绎着四季的多彩。植物创造了基本的生态平衡,给予我们食物和能量,不断谱写着新的更加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翠竹挺拔,虚怀若谷;松柏坚强,不惧严寒;梅花坚毅,铁骨铮铮;莲花圣洁,出污不染。植物文化对人的德性培养有着积极影响。从植物的生物贡献和生命进化过程中,我们懂得感恩、学到敬畏;从植物的勃勃生机和不断进化中,我们感受活力、启迪心灵。某种意义上,课堂之外、教材之外的植物文化,对师生的共同成长意义更大。所以,只有充分依靠、依托植物文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才是全方位育人,才有助于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与植物相关的农林类院校、专业应加大植物文化的开发力度

2019年,某媒体隆重推出了大型专题栏目“深度影响中国的树木”。这个有情怀、有特色的栏目不仅吸引了广大植物科学工作者,也吸引了无数热爱植物文化的作者、读者。这个栏目通过专家、媒体与公众互动,从生态、经济、社会、历史、审美、人文等方面,揭示了众多树木的价值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同年,电视记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为观众呈现了21科28种植物的生命旅程,讲述了它们影响世界的故事。

植物作为自然科学对象有其枯燥、深奥的一面。比如常见的花卉、树木、水果等,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的科属分类、区域分布、生长习性,甚至有的连名字都叫错了。但与其相关的诗词、典故等人文故事,则因其通俗易懂或和风俗习惯相关,而有着广泛的传播。

我们身边的植物众多,植物背后的故事无穷。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植物工作者尤其是与植物相关的农林类院校、专业师生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植物文化的开发力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挖掘出更多的植物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CHEN NAN.Beijing bids athletes farewell with traditional flair in closing ceremony[N]. China Daily, 2022-02-22(1).

[2]習近平致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7-07-25(1).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4]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N].光明日报,2016-09-10(1).

[5]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1-4.

[6]周远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1) :1-4.

[7]刘凤彪.在植物文化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3) :57.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植物文化资源融合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SZ20221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688114E1-4DE3-4D3A-A479-BDA8BF3674C7

猜你喜欢

教育理念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