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汉语框架下的英汉语言差异性探究

2022-07-01张萌欣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4期

张萌欣

摘要:英语和汉语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弄清楚语言差异性才能更好的增进自身对语言的了解。本文基于沈家煊教授和王文斌教授对英汉语言差异性对比的研究成果,梳理了英汉语言间的一些主要差异。

关键词:英汉语言差异;语言对比;思维差异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学者尝试跳出以印欧语系为主导的语言分析体系,来对中文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分析。以王文斌和沈家煊为首的一众学者就中文的思维和语言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王文斌倡导的汉语空间性与英语时间性对比以及沈家煊的英汉语言思维的动静态差异等特质,对于英汉的双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语习得者无法形成英语思维、母语水平受限、中文对英文产生负迁移、翻译时汉语不地道且英语语法有误等问题一直伴随着学习进程。而多数教师都会教育学生,想要学好英语必须学好汉语。这体现了汉语的掌握对二语学习者的重要性。本文基于王文斌与沈家煊在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观点,探究英汉之间的差异性,在实际语篇中发现差异性表现

二、汉英语言对比

2.1汉语空间性与英语时间性差异

无论是哪个民族,哪种语言,时间与空间都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面对物质世界,人类需要时间与空间来描述周围事物和传递必要信息。我国学者在进行了大量语料分析的前提下,得出了汉语的偏重空间性特质。而发源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则具有偏重时间性的特质。比如,汉语的诗词歌赋中,空间性特质十分明显。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开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典型依靠时空性组成的句子,但意境瞬间明了,若是换成英语,这几个词汇的组合并不能成为有意义的句子,甚至在语法上是存在问题的。又如汤显祖的《牡丹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一句,晴空里蜘蛛丝被春风吹入庭院,飘飘荡荡犹如细线,整句空间性强而时间性很弱,但短短一句便勾勒出园中春景,若是在英语中,该句的描述需要细细推敲时间与主谓结构。而根据梵文语法学专家金克木先生考证,英语的源头印欧语在词源上是名词演绎于动词性词根或动词,也就是动词性词根或动词对印欧语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动词昭示了动作的发生、完成以及变化等状态,动作成为了时间概念的重要载体,通过动作的变化来细究时间上的变迁。在汉语中动作的变化通常不以动词的变化来体现,而更多以其他成分如时间概念的填充表明,比如吃这个动作,表示过去吃苹果的概念,中文可以表示为“我刚刚吃了一个苹果”,英文可表示为“I ate an apple.”在中文里无论现在、过去、将来,你、我、他吃这个苹果,吃这个动词并未在形态上发生变化,而在英语里动词的这种变化确是显而易见的“eat,ate and eats ”。

2.2汉语的动态存现与英语的静态存在(“是”和“有”)

中英文之间在是和有概念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根据学者对中文和英文的对比,中文或中国文化里更加重视“有”的概念,而英文或英语文化里更加重视“是”的概念。追根溯源,从中国古典文化里有无概念的贯穿便可见一斑,如《道德经》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第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古诗词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神龟虽寿,犹有尽时”,“别有忧愁暗恨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等句,都蕴涵了各种动态存现“有”的意味。而英语中,最经典的莫过于“To be, or not to be,it is a question”,此外谓语动词或是说be动词在英语语句中的重要性随处可见。如“家里有只狗”,在英语里不能逐字译成“the house has a dog”而是“there is a dog in the house”。也就是所谓的用be不用has ,用是不用有。沈家煊教授在论述中英语言在是和有差异上,以“是”“存在”和“有”三种概念来区分中英文的概念差。中文里,是的概念就是“是”,而有的概念包含“存在”和“拥有”两种意义。英文里则相反,be的概念有“是”和“存在”两种意义,have的概念则仅指“拥有”。

2.3汉语名动包含与英语的名动分立

學习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教师会像学生介绍英语的语法结构分为词法和句法,在词法之下划分了诸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具体词类。印欧语系的语法很多都构建于此基础之上。中国的词类体系构建始于《马氏文通》,诸多学者为汉语词法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的天差地别,参照印欧语系建立汉语词类就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具争议的便是两大问题,第一是“定类”与“定职”之争,第二是“简约”和“拓展”之辩。沈家煊教授提出的中文“名动包含”与英文“名动分立”特点则有利的化解了两大困境。该理论认为,英语名词动词界限分明,在漫长演化中从具体语用范畴延展到抽象句法范畴。而汉语因为仍在具体语用范畴内,所以名词动词并未变成抽象句法概念。中文里,动词可以转化为名词用,动词甚至可以直接作为主语来用。比如,练习,运动,思考,生活,实践,花费等词。而在英文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主谓句式,如果脱离了这种基本结构,句法上就会出现问题。

2.4汉语无主句、独语句、流水句与英语的主谓结构

有别于英语里语法形式严谨的主谓句式,中文里的无主句、独语句和流水句则是中文常见却不合西方语法体系的一类句式。无主句是现代汉语语法的术语,是非主谓句的一种。无主句不同于主谓句中省略主语或者隐含主语的句子,它的主语往往是不确定的,但是在句中仍能阐述清楚句意。流水句是一组由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的句子组成,很多地方可联可断,语义联系比较松散,是很少使用关联词而以意合联系的复杂复句。独语句是指名词或名词短语独立成句或在流水句里成为小句的句子,属于非主谓句,但在特定语境中能传达完整意思。

王文斌教授认为,汉语流水句具有块状性,离散性,可逆性。汉语各句段呈板块状,铺排开整整齐齐的散在句段里,古汉语里善用五言,七言,四字成语和四六骈句,文章呈现更明显的块状,现代汉语中,虽然与古汉语有很大差别,但使用四字词、对偶句、排比句等行文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汉语里关联词不明显甚至很多时候是隐形的,因此,相比于印欧语系,汉语句子显得松散而无逻辑。此外,可逆性主要表现在流水句中句段偶尔顺序变换并不影响基本语义。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一书中“据我所知,所有的地方都是有天气的。起雾了。吹风了。风热了,雪变成了雨。风冷了,雨又变成了雪。”采用了很典型的汉语流水句式,句段中包含多个无主句、独语句,但在句中能够表达清晰的意思,小句间也没有出现连接词,而是以意合的方式将内在逻辑串联,同时句段里变换句子顺序也不会太过影响句段要表达的意思。符合王文斌教授所认为的汉语流水句的块状性、离散性和可逆性。

2.5汉语类比思维与英语的演绎思维

汉语惯常运用的思维方式更多是以类比的方式来串联篇章,这种思维可以追溯到古汉语里,如先秦时期荀子的《劝学》一篇里“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两句,作者以木和金与君子的塑造一同进行类比,以假舆马和假舟楫来作比,表明君子具有应善假于物的能力。而英语文章中惯用的思维方法是演绎,先提出立论,并通过分析证明自身提出的立论可以成立,更重逻辑推理性。如罗素的文章“Three passions, simply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作者先在文章開头阐述究竟有哪三个“passion”,后面的段落中一一阐述了三种“passion”是什么且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正是英文思维的典型论述方法。

三、英汉差异性的总结

分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的汉语和英语具有很大差异性。首先,英文的词法和句法注重随时间变化的动作状态的变动,注重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连贯性,注重词的性质也就是词前的限定。在时空定义上,英文偏重时间性,对动词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十分严谨,重视句法形态的完整性,动作发出者,动作发生的前后顺序都影响着词形态的变化。而中文注重空间性,整体性,直观性,在行文上并不像英文那样逻辑严密,且中文爱用流水句、短句和骈句。此外,中文的思维方式会在表达时将重点放后,而英文则是在开始时亮明重点。除了语言本身的差异以外,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也造成了语言的巨大差异。中国的哲学体系里崇尚有无观,变动观包含观等,认为世界是变动的,真理蕴含在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变化之中。西方哲学体系里的存在观,永恒观,真理观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神学影响,欧洲中世纪几百年对于印欧语系和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在认识了英汉语言间的差异性后,才能更好的理解学习语言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近些年来,汉语与英语的差异性研究仍在继续,学者们逐渐跳脱出印欧语系语法规则桎梏,探索以中文为出发点的汉语语法体系,在这种对比研究的框架下,关于汉英差异的特质将得到更多的揭示,届时对于英汉语言的研究和教学应当会更加完善,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也应当多加关注。

参考文献:

[1]沈家煊.有关思维模式的英汉差异[J].现代外语,2020,43(01):1-17.

[2]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02):163-173+318.

[3]王文斌,赵朝永.汉语流水句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研究,2016,33(04):17-21+112.DOI:10.13978/j.cnki.wyyj.2016.04.004.

[4]王文斌.从独语句的存在看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当代修辞学,2018(02):44-54.DOI:10.16027/j.cnki.cn31-2043/h.2018.02.005.

[5]孙崇飞,张辉.也谈英汉时空性特质差异[J].外语教学,2021,42(04):14-19.DOI:10.16362/j.cnki.cn61-1023/h.2021.04.003.

[6]胡菊兰.论中英思维模式与英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73-76.DOI:10.15991/j.cnki.411028.2004.0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