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璞:从繁华满目,走向素简从容

2022-06-30刘德福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涵泳退场废墟

刘德福

94岁的宗璞老师是中国当代女作家,她还有一个身份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处处可寻到中国哲学的意蕴,那是一种幽雅、淡泊、洒脱、内省的精神风貌。什么是素简从容的生活?她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细细讲述了自己的理解:素是生活本来的格调,向美而生;简是内心的放下,方能轻装而行。

【经典摘抄】

废墟的召唤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地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三十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片段赏读

一段历史横亘在那里,废墟上留下曾经辉煌的倒影,震撼着每一个到访的人。

“留下来吧……”是历史的召唤,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内心的召唤。雕塑无法言语,只能留下时间,充当凝固的历史,人却会一代代繁衍生息,如今,夕阳残照,春日的紫藤萝在荒凉之地伸展生长,铺天的霞锦赋予圆明园残余的温情。我们看到伤痕,也看到强健;看到灰烬,也看到烧不尽的美、烧不死的文化、烧不死的精神。圆明园的繁华死了,但缔造繁华的民族还充满生机地活着,它在世界的大森林里,已挺立起伟岸的躯干,并正在创造着再也不会衰败的繁华的残迹。

读懂了过往的伤痕,我们才能将生命活成博大精深。

【经典摘抄】

松侣

我的父亲晚年将这住宅命名为三松堂,言“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其寄意深远,可以揣摩。我站在三松之下感到安心,大概因为同时也感到父亲的思想、父亲的影响和那三松的华盖一样,仍在荫庇着我。

父母在堂时,每逢节日,家里总是很热闹。70年代末,放鞭炮之风还未盛,我家得风气之先,不只放鞭炮,还要放花,一道道彩光腾空而起,煞是好看。放了几年,家里人愈来愈少了。这一切变迁,三松和院中的竹子、丁香、藤萝、月季和玉簪都曾亲见。其中松树无疑是祖字辈的,阅历最多,感怀最深,却似乎最无话说。只是常绿常香,默默地立在那里,让人觉得,累了时它总是可以靠一靠的。

临湖轩前有一处三角地,也围着松墙。其中一段路两边皆是松,成为夹道。那松的气息,更是向每个毛孔渗来。最主要的是那气息,清到浓重的地步,劈头盖脸将人包裹住了。这时便想,若不能健康地活下去,实在愧对造化的安排。

片段赏读

以松为伴,是父辈的心愿,也是后辈的选择。松,是古典的君子,面对松涛阵阵,我们体会到了人生的壮阔;面对伞松华盖,作者感受到了父爱的荫庇。和其他植物比起来,三松是祖字辈的,阅历最多,感怀最深,如父辈无言却厚重的爱。一排松树组成松墙,清气扑人,散步其中,就如同全身血液都换过一样,让人的生命力再次勃发。住宅名为“三松堂”,是父亲想让松树气质环绕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以松为楷模,树立松树之志,砥砺松树之节,行如松风疾旋,卧如松根虬曲盘桓,思如松枝丰美宽绰。且行且思,更感念生命的恩赐、造化的安排。

【经典摘抄】

二十四番花信

海棠的花最当得起花团锦簇这几个字。东坡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照的就是海棠。海棠虽美,只是无香。再想想,世事怎能都那么圆满。又一天,走到临湖轩,见那高松墙变成了短绿篱,门开着,便走进去,晴空中见一根光亮的蛛丝在袅动,忽然想起《牡丹亭》中那句:“袅晴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句子可怎么翻译,我多管闲事地发愁。上了台阶,本来是空空的庭院,现在觉得眼睛里很满,原来是两株高大的玉兰,不知何时种的。玉兰正在开花,虽已过了最盛期,仍是满树雪白。那白花和丁香不同,显得凝重得多。地下片片落花也各有姿态。

“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花朵怎能老在枝头呢,万物消长是大自然的规律。不知何时,那棵朱砂碧桃的满树繁花也已谢尽,枝条空空的,连地上也不见花瓣。别的花也会跟着退场的。有上场,有退场,人,也是一样。

片段赏读

万物消长,花朵开过便退,这一“退”不是消极退让,是为了再次前行积蓄力量。正如曾经热播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饺子便在學医的路上“中途退场”,从另一条道路重新开始。人生如草木,上场时不犹豫,退场时不徘徊。台上的曾经虽历历在目,却已云淡风轻;虽筋疲力尽,却也乐在其中。进退之间,便刷新了人生的新天地。

【经典摘抄】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读好书,读那些经过时间圈点的书。

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在那一刻间,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说了他所不会说不敢说的,三万六千毛孔也都张开来,好不畅快。

片段赏读

读书之乐,任谁都知道,但如作者这样引诗歌、打比喻,写的率性安适,乐而忘忧,的确不多。读书之乐,如窗前春草,如夏日熏风,乐在自由。读书要区分,这也是常人无法说出的真见解。分是选择,合要涵泳,是贯通、会心、融合。经过这分分合合的过程,才能达到“读者必觉是作者代言人”的地步。

猜你喜欢

涵泳退场废墟
“废墟”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退好人生的每一个“场”
废墟里的救赎
退场的姿势
废墟(外一章)
职业打假者还不到退场的时候
街头的废墟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