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摸经典 徜徉“言”海

2022-06-30刘军兰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链接吟诵比较

刘军兰

【摘 要】文言文,犹如一个宝藏,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教师要教给学生打开宝藏钥匙的方法,夯实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创设学文言文情境,在比较阅读里亲近文言,在导之以法下轻松学言,在应时链接中真正实现运用。以此给学生带来契合的文化启蒙,使学生尽享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激起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深入探索中华文化的志趣。

【关键词】设境 比较 吟诵 链接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告诉我们,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白话文是在文言文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把文言文选入统编版语文教材,可以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在语言发展的黄金时间,接受文言启蒙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因学而乐,因学而促“长”?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创设文境,激趣为先

陶行知先生认为,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显著。文言文虽然意蕴丰厚、文质兼美,但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文体,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他们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很多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排斥、畏难心理。文言经典的价值实现,需要学生透过“言”之载体,潜入文本营造的丰满而深远的意境,感受文言的魅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言经典之“境”,打开一扇通往古代的时光大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文言文变得有趣,这样更易于被他们接受。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来自古代故事。在学习文言文之前,教师就可将其做适当铺垫,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例如,在教学《伯牙鼓琴》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让他们讲一讲俞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伊始,笔者播放了乐曲《高山流水》,接着出示了文中的两个主人公——晋国的大夫伯牙、楚国的樵夫锺子期;然后问学生:“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流传至今。课前布置同学们收集了他们的故事,谁愿意与大家分享?”通过前置性设境,以故事的方式导入,消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点燃了其阅读的积极情感。文言文神秘的面纱被揭开,学生急于去领略它的风采。

二、比较阅读,亲近文言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比较中,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对文本形成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1.以古引今,文白对读

学习白话文,学生的语感可以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中得到培养。而学习文言文,则需要他们在不断地熏陶积累中形成语感。教学开始可以用“古”“今”故事对比,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作为桥梁,打通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通道,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如学习《自相矛盾》时,先研读古文,再逐句从白话文中找出相对应的部分。在“文白对读”策略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讲自通,对一些关键字词,如“鬻”“陷”“誉”“弗”“立”等也能从白话文中找到答案。这样对照学习,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语言的转换中明白了文本的内涵。

2.紧扣比较,体悟意蕴

文言文言简意赅,其寥寥数语,或描绘精彩的情节,或表达充沛的情感,或揭示深刻的道理,意蕴丰厚,给人启示。学习文言文,仅了解主要内容还不够,还要向学生传递文章所表达的人文关怀。如教学《学弈》时,笔者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学弈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心理,再探究不同的结果。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学习贵在专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如果你是其中一人的朋友,你会怎么想?对不专心之人,你又会怎么劝说?学生感同身受,就更容易理解文言文中阐述的道理。

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作者生活经历、聚焦创作背景、图文对比读、角色体验等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三、导之以法,轻松学言

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文本,丰富阅读经验,又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读中生味

特级教师周一贯曾说:“要把读通课文视作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范式要素之一。”朱熹也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人们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同样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读通文意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读通了文本,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探究和赏析文言文奠定基础。

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可以采用“以读带讲”策略,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先让学生尝试读,读正确、读流利;再模仿教师范读。在学生读通的情况下,可加停顿线,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言和意是相通的。那么,如何构建言和意之间的通道?读是有效的手段,遇到不懂的生字,可运用“猜读”的方法。如《铁杵成针》,学生虽不认识“杵”字,但结合插图、联系白话文,就能猜出“铁杵”就是铁棒。又如“卒业”中的“卒”是生字,学生比较难理解,但联系上下文,很快能猜出“率”的意思是“完成、结束”。

2.诵里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语言是文言文的载体,这就需要我们在引领学生把握文言大意的基础上进入文言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把握和感知文本,在诵读中读出趣味,读出情感,体会文言文的精妙之处。

例如,学习理解《囊萤夜读》中“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时,可想象引读,反复练读,再引导学生想象练说:

夏月,当别人家的孩子和小伙伴在屋外尽情玩耍的时候,车胤——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夏月,当别人家的孩子还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撒娇的时候,车胤——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A19BE8DE-B9A7-42F7-B088-9172A781F247

夏月,当别人家的孩子在家里调皮捣蛋的时候,车胤依然——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样围绕一个“读”字,反复把车胤和同龄孩子进行对比,学生感知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明白了勤奋好学的重要性。紧扣“读”,学生从念字到“韵读”再到“成诵”,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方法,获得了体验,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吟中品乐

文言文的语言凝练简约,布局匠心独运,有深邃的思想、审美的情趣,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它讲究音律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古人把读书叫作“吟”,要吟出文本的意境,吟出文言文的特质。把文言文抑扬顿挫、高亢婉转的吟唱方式引进课堂,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快乐吟唱,陌生的文言文就会成为学生口中信手拈来的乐词。

如在指导学生吟读《杨氏之子》时,可用多种形式读:不加标点读、变成诗的样式读、想象读等,在读中能熟诵或熟背。接着,教师把音律引入課堂进行吟唱:根据“平长仄短”,先示范吟唱;再指挥学生配上动作,半读半唱。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断句后为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吟唱时就变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摇头晃脑,模仿古代学子,读得有滋有味。

吟唱使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以“唱”为“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课堂带来了活动。学生渐渐地就会发现,文言文居然还可以这样读,真有趣!当然,吟唱不强求所有学生步调一致,只要学生能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乐唱就行。

四、应时链接,实现运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检测在于学法迁移。统编版语文教材非常注重课内外紧密结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引子”功能,运用学到的范本之法,在拓展链接中兑现引路。

比如,学完了《守株待兔》后,笔者将这篇古文寓言作为引子,补充了文言文《亡羊补牢》,让学生在两者之间寻找链接点,自主阅读,说一说文中的农夫错在哪里,深刻体会寓言的特点。这个过程既是对旧知的巩固,又是学生知识达到迁移、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实现了对课程资源的灵活运用。

为了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持续关注,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课外阅读一些文言名句、文言小故事,以便拓宽阅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在灵活多变的形式中提升语文素养。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你不知道学生的能力,不知道学生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教不好他。”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慢慢积累。在文言文语言的潜移默化中,教师要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使学生慢慢地接受,甚至喜欢上文言文,化古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使文言文这一文学瑰宝不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在这个过程中,重温陶行知先生的话语,领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谢颖. 文言经典教学价值新探——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9(6).

[4]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A19BE8DE-B9A7-42F7-B088-9172A781F247

猜你喜欢

链接吟诵比较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多元链接,彰显科学教学生活化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建立中文DOI标识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作用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使用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