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路径探析

2022-06-30侯玉花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术不端治理路径危害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术期刊也进入了新媒体时代,这一变化使学术失范者更易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出现抄袭、篡改他人成果、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为有力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文章从新媒体背景下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演变趋势出发,层层剖析,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危害有三:其一,污染了学术研究环境;其二,影响了人才培养计划;其三,制约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路径,首先要對投稿文章进行多次查重,即收到文章时要查重,在刊发前也要查重;其次要严惩查到的学术失范者,让其对学术不端心生畏惧,不敢随意破坏学术规范;最后要制定网络问责的新举措,让网民积极监督学术不端行为。

关键词:新媒体;学术不端;学术出版;原因;危害;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9-0234-03

在市场经济不断向好发展的背景下,有些学者的研究驱动力从兴趣转变为职称、职务,纯粹的学术研究出现了功利主义色彩。为了谋取私利,这些学者不惜破坏学术规范,采用各种欺骗手段获取名利。在这种背景下,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行为。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演变趋势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19年7月1日发布《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下文简称《规范》)。《规范》明确规定了以下一些行为属学术不端。

1.剽窃、伪造、不当署名

《规范》指出,剽窃是学者将他人的研究方法、学术观点以不当表述,让他人误认为是自己的创新。伪造是指学者对一些数据、观点没有经过调查,却当作事实作为文章的论点、论据加以引证。不当署名是学者在发表文章时,将没有实际参与文章撰写的人作为作者之一署名或将实际参与了文章撰写的人除名;或者是作者均参与了文章的撰写,但不按文章的实际贡献排序发文[1]。

2.篡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

篡改是故意修改、删减、挑选已确定的实验数据、事实,将已失去真实性的数据、事实作为原始数据。一稿多投是作者将自己的论文投给两个以上的期刊,其中包括将论文微小改动再次投稿。重复发表是作者将自己的论文公开发表后,在没有向其他期刊说明的情况下,又向其他期刊投稿并被公开发表的行为。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演变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此前简单的抄袭行为已越来越少,利用网络实现改写的新型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多。

1.利用查重系统的漏洞规避检测

利用查重系统检测投稿文章是各期刊鉴别学术不端的第一步。由于各查重系统在技术上还存在漏洞,学术失范者会利用系统漏洞规避查重检测。如各期刊对投稿文章一般会要求重复率在10%~20%之间,为了比对投稿文章的重复率,期刊一般会用知网等查重系统对投稿文章进行查重比对。学术失范者为规避查重系统的检测,会有意通过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转换,逃避知网系统中连续13个字重复就会被标红的规律,进而实现对文章的改写。

2.利用网络资源改写文章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豆瓣、百度贴吧、微博等各种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这些发表的观点中,不乏真知灼见,所以一些学术失范者就会直接抄袭一些既没有被知网收录,又有新意的观点。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外文资料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到,于是一些学术失范者就将外文资料直接翻译为中文发表。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生成原因

(一)功利性价值观

在西方经济学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线,即成本与收益。学术失范者的学术不端行为既可看作社会问题,又可看作经济问题。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在竞争环境的压力及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学术失范者道德沦丧、底线下滑,没有坚持学者的职业操守。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学术失范者的学术不端行为符合功利主义原则,对他们来说,即使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撰写文章,也未必能投稿即中,而抄袭、篡改他人文章也不过如此。

(二)职称评定标准

现行我国学者职称评定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学者主持过的课题和发表过的文章。至于这些课题或文章有什么成果转化或社会反响,则不是主要评定依据[2]。另外,很多单位在评职称时,规定论文须发在某些特定期刊才能作为评职称的有效文章,发在其他期刊的文章即使再多,也是无效文章。可事实上,由于各单位指定的期刊版面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学者的发文需求,所以很多学者只能将文章发在非指定期刊。这样一来,对于需评职称的学者来说,这些文章只能算作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不能算作评职称的必要条件。然而这些成果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1977年中医研究院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发表在《科学通报》上治疗疟疾的文章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道德底线滑坡

新媒体时代,整个社会都进入了快车道,每个人如果不努力,就可能被时代的列车抛下。虽然人口老龄化即将到来,但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各行业空余岗位较少,特别是一些薪资优厚的岗位,更是鲜有空缺。每年公务员考试几百人、几千人报一个岗位的事例比比皆是,更不用说每年的考研人数逐年攀升,究其原因,还是就业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者如何会不努力向上、不力争多发文章,早日评上职称。但在这个向上的过程中,在法律约束还不够强硬的情况下,依靠道德的约束,似乎很难起到自律的作用。从过往情况来看,大多数学者依然会勤于律己,严谨做学,但也不乏投机取巧、抄袭篡改他人文章之辈,尤其是在当前很多单位评职称唯论文的前提下,学术不端者比比皆是。

三、学术不端行为的多重危害

(一)污染学术研究环境

在新媒体背景下,学术不端已不局限于抄袭、篡改、一稿多投、不当署名等,而是又升级到了洗稿、利用网络资源改写等新型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行为无不腐蚀学术精神、败坏学术风气,偏离和异化学术精神,使学术研究丧失本身特有的学术意义和时代价值[3],学术研究不再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也不再具有前瞻性、创造性。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侵蚀下,学术研究场域逐渐陷入困顿化、边缘化,单纯的学术研究不复存在,学者也如走卒贩夫般,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利益量化,从而使功利化的学术研究心态充盈着整个学术场域。

(二)影响人才培养计划

学术研究是一件推動社会进步、福泽后人的大事,但每一项研究往往不是一帆风顺、唾手可得的,而会磨难重重、历经艰辛,因此需要研究者以无比的热忱投入其中,并付出极大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所以,必须让青年学者对自己的研究有无尚的荣誉感,其才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反之,如果整个学界的研究氛围让他们感到腐败、病态,就会让他们失去研究兴趣,即使投身学术研究,也会投机取巧,同流合污,对工作敷衍了事,不再钻研。长此以往,学者的创新精神不再,使命感不存,培养人才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制约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现代社会,科技在一国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科技强国已不仅是我国的发展战略,在各国的发展战略中也都有一席之地。20世纪中期各国对晶体管的竞相研究就是最好的例证。20世纪中期,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由于其体积小、成本低,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电子工业领域。之后,人们发现其在航空制造业等领域也作用巨大,各国遂竞相投资,展开了对晶体管的深入研究,都希望通过对晶体管的研究,使本国电子技术领先于他国。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晶体管技术的支撑下,集成电路、芯片技术相继问世,而最早掌握这些技术的美国,无疑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国。

历史经验表明,有效抓住科技创新的国家将能够引领未来的经济发展。所以在当今新媒体背景下,应尽可能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但在学术不端的魔咒下,有些学者蝇营狗苟,投机取巧,不但少有科技创新,而且会形成一种不求甚解的思维惰性,如此下去,会严重影响国家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阻碍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四、新媒体背景下应对学术不端的措施

学术不端不仅造成了学者学术生命和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会从根本上扼杀学术创新、贻害青年学者,损毁学者及学术界的公信力,所以对学术失范者必须严加惩处。鉴于目前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及滞后的规章制度,对学术不端的惩处可先从多次利用查重系统、严惩学术失范者及实行网络问责做起。

(一)多次利用查重系统

1.应共享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

当前,我国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主要有知网、维普、万方三家,这三家数据库除了共同收录的期刊外,都有各自独家收录的期刊,这些独家收录的期刊为三家独有,不会被共享。自然,各数据库在利用自己的查重系统检测时,只能检测到所测文章是否与自己收录的文章有无重合,对于与期刊以外的文章是否重合则无能为力,这就为学术失范者的抄袭而不被检测到带来了可能。从这一角度讲,为了有效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三大数据库可尝试从后台建立联合查重系统,即普通用户无法在某一个数据库访问、下载其他数据库的文章,但后台却可以在数据库查重时互相支持,共享一个数据库平台,这样既可以有效制约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又可以有效保护各数据库的版权。

2.文章须在发表前再进行一次学术不端检测

目前,各期刊在收到投稿文章后,都会利用检测系统检测文章,以防范投稿文章有抄袭、改写、一稿多投等。而有些作者早已清楚期刊的工作流程,所以他们会注意文章的重复率,以求达到各期刊的刊发要求,但期刊在告知作者投稿可刊发与最后发表之间实际上会有一个时间差,而个别学术失范者就会利用这一时间差,将文章稍作改动再进行二次投稿。自然,这种二次投稿的文章检测也会轻松过关,甚至被二次发表。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正式刊印前再对文章进行一次检测。同时,对于已发表的文章,如有发现重复率过高者,也应及时发布撤稿、勘误声明,并在声明中注明撤稿或勘误原因,以此打击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学者造假。

(二)对学术失范者加重惩处

学者出现学术不端无非是为了谋取各种利益,根据学术失范者的这一心态,可将学术失范者的失信行为与其职称、职务挂钩。各单位可明确规定,对于学术失范者,一发现其有任何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要取消其评职称、职务的资格,而且应规定其近年内不能再参加职称评选,终身不再有任职资格,以作为惩罚。

至于学术失范者所在单位是否承担责任,则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仅是学者自己在写作、投稿的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让单位承担连带责任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学者的写作属于个人行为,让单位为个人的失范行为买单显然与当今法治社会的精神不符。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权利的自由。当然,如果权利人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边界,而其所在单位也没有尽到应尽的管理义务,促使学术失范者进一步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就需承担连带责任。如对翟天临事件的处罚,因其读博期间没有发表论文就让其毕业,这其中导师显然没有尽到监管义务,所以对翟天临的处罚中,导师也承担了连带责任,被取消了导师资格。不仅如此,在各种奖励申报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单位如没有尽到管理义务,也应承担连带责任。

(三)开辟网络问责的新举措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这一方面为人们获取信息打开了方便之门,另一方面也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恣意出现提供了条件,于是在泛滥的学术失范行为与乏力的制度问责情形下,网络问责也应加入惩治学术不端的行列中。

网络学术问责的载体是网络新媒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可以实现跨时空的无障碍交流,所以当一些网民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后,可以自主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以及各种聊天软件,将自己的发现和想批判的学术不端行为发布出来。

由于新媒体背景下网络问责具有开放性,检举学术不端的声音不仅能够传递出来,而且会因网民的参与被放大,从而产生公共围观或公共景观效应。一旦出现这种状况,为了避免网民的情绪波动过大,引起网民对一些人、事过多的关注,学术不端行为者所在单位一般会及时站出来表明态度,并积极处理相关事件。因为拖延和无视将极大影响单位的声誉,甚至被围观者上升到包庇、不作为等更高层面。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问责的效率还是较高的,但其负面影响是在问责过程中可能存在媚俗性与学术偏见,对于这种情况,还须正确认识网络问责的影响力。

五、结语

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时日已久,特别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学术不端行为又有了新变化。但不管它如何变化,其宗旨就是以不当手段谋取个人私利。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不仅是因个人具有不当的价值观,还因为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对于个人的价值观,无法实现统一的塑造,但对于不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则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以及完善,并在相关规则的框架内,严格执行,只有这样,学术不端行为才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闻出版署.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2019[EB/OL].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https:// www.cdutcm.edu.cn/kjc/zcfg/content_58271,2022-04-03.

[2] 侯玉花.新形势下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道德规范[C]//第十五届(2017)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 2017:113-116.

[3] 王海燕,张莉.高校学术不端现象的生成机理及治理路径[J].廉政文化研究,2021,12(3):84-90.

作者简介?侯玉花,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法学。

猜你喜欢

学术不端治理路径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喝饮料的危害
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机制的构建
高职教育类期刊学术不端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