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教学法在通识类《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与价值

2022-06-29□赵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经济数学通识教学法

□赵 兹

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已从最初的简单的“在线+面授”层面过渡到“互联网技术+在线+面授”,而关注重点也从“信息技术”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角度更是经历了“技术视角→教师视角→学生视角”的转变。2010年之后,国内外各个高校开始尝试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改革,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课程改革、学生态度、教师能力等方面,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在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的同时,提出了基于自身实践案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也是基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1~3]。

PBL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教育。随着主动性学习理念的常态化,PBL教学法的研究者与应用领域大幅度增加,使得PBL教学法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通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的教育系统中PBL教学法的应用实践反映出,PBL教学模式的核心原理必然可以归结为认知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学习内容,即鼓励针对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内容,开展以完成任务为导向、以小组合作为方式的学习环节。

通识课程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主要载体,其受众群体远远大于专业课程。因而对于通识类课程的教育改革是整个教育体系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在“教”,但是传统的通识课程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教”的过程完成了,但是“育”的结果却没有更好地实现。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平台,通识课程应是以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为主要教育核心的人性教育;从学科角度,通识课程更是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和思想的教育类型。

如何使得通识课程的实施更加人性化、多彩化,使得课程的“育人”更加无形有效,是通识课程教育改革的关键。PBL教学法作为主要的主动性教学模式,将其融入通识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形成一条清晰的教育主线,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一、PBL教学法在《经济数学》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经济数学》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是通识类课程的典型代表。该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经济领域的交融,数学关键词与经济专业术语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培养可以借助数学解决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经济数学》课程大都是理工类《高等数学》课程的是缩减版,教师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根本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经济互通的桥梁。融入PBL教学法的《经济数学》课程,以经济问题或者经济背景引出微任务,作为一个学习单元的目标主线,然后逐步剖析引出相关的数学知识,最终再利用数学知识原路返回解决经济问题。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目标性,从而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PBL教学法在《经济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核心就是形成一个以经济数学开篇,并以经济数学结尾的闭环,如图1所示[4~6]。

本文以“函数与极限”学习为例介绍PBL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抛出经济学微任务。由教师提出两个常见经济学的问题“你知道盈亏平衡点怎么计算吗?”和“做投资时连续复利好吗?”

(二)学生讨论经济问题本身。分组讨论时,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类似“什么是盈亏平衡点”、“什么是复利”等问题。

(三)教师引导。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说出收入、成本、利润等概念,并进一步将其抽象化,用数学式子表示,引出经济函数的概念并介绍常见的经济函数。

(四)抽象归纳、上升理论、转为数学。对比分析经济函数、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函数中的关键因素,并初步建立数学函数的概念。最终由教师给出数学领域中函数概念严谨的定义,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五)重回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明白了数学函数的概念,教师再带领学生重回经济问题,搭建经济中盈亏平衡点与连续复利问题和数学知识之间的桥梁。

二、PBL教学法在《经济数学》课程考核评价中的应用

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是决定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的关键。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而《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已由最基础的知识目标转向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和情感目标培养,PBL教学法在《经济数学》课程中的应用正是对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最好的培养。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针对知识目标的考核,对于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甚至情感目标的考核则收效甚微,因而有必要建立针对PBL教学模式下《经济数学》课程的考核机制。任何课程的考核评价均应包含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个环节(如图2所示)。

图2 过程性考核机制

(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加大过程性考核,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实时监管学生的学习效果。

1.个人考核。借助“课堂派”等线上平台,利用客观题对学生个体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2.组间互评。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对于小组讨论环节进行打分,实现对提出问题等能力的考核。

3.小组汇报。每个章节学习完成后,学生以小组的方式绘制本组的知识思维导图,并派代表进行汇报讲解,由教师进行打分,实现对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核。

(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PBL教学模式的使用效果,以及专业领域的结合情况等几个方面的评价。

1.学生评价。利用问卷的形式,由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知识的乘此结构设计等进行评价。

2.同事评价。开展教研室活动,由本教研室的教师对于PBL教学法的使用效果和课堂氛围进行评价。

3.专业课教师评价。邀请专业课教师随堂听课,课后反馈听课报告,对于本章节教学设计中专业领域的问题以及引导方式等内容进行评价和建议。

三、PBL教学法在《经济数学》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PBL教学模式不是完美的,也并非每个授课教师都可以很好地驾驭此种模式。比如课程设计不合理、专业问题任务导入不合理、超出学生的讨论能力等都将影响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又比如课堂讨论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师专业素养匮乏、学校软硬件设施支持力度不够等,也会使得该教学模式的优势难以发挥。但是无论怎么样,只要师生共同努力,积极配合,群策群力是能够解决的。

总之,PBL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专业素养,值得推广和实施的教学模式。

PBL教学法在《经济数学》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上[2~7]。

(一)学生层面。通过PBL教学法的实施,打破传统的沉闷的数学课堂,搭建数学知识与经济术语之间的桥梁,创造多样化的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层面。通过PBL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激发高职数学课教师钻研的动力,提升数学教师的业务素养,培养数学教师的应用视野,锻炼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打造一支有活力、有创新力、有执行力的高职数学教师队伍。

(三)课程层面。通过《经济数学》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法可以重新修订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也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获得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对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结语

PBL教学模式是适应当今社会主动学习要求的一种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经济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习效果,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促进课程的有效改革。随着PBL教学模式在《经济数学》课程中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挖掘该实施过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教学内容发掘蕴含在课程深层的思政主线,使得教学模式改革与教育的初心有效的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经济数学通识教学法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高职经济数学课程建设的探究
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浅谈高职高专经济数学投入产出分析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