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轴移与关节功能的关系

2022-06-28黄榆顺李恩超薛梓尧程飚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重建术分度差值

黄榆顺 李恩超 薛梓尧 程飚

前十字韧带(ACL)的功能是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是膝关节主要的稳定构造。ACL撕裂后不但会导致明显膝关节不稳,还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运动,进一步造成关节内结构损伤[1]。ACL重建术是一种在关节镜下进行的微创手术,在ACL撕裂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但部分患者ACL重建术后会发生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减弱或丧失,出现膝关节轴移现象,会导致远期膝关节骨性炎的发生风险增高[3]。膝关节轴移试验(PST)是评估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敏感度、特异度最高的方法,膝关节轴移分度与关节旋转稳定性、骨关节炎进展均存在相关性[4]。而目前关于ACL重建术后膝关节轴移与关节早期恢复相关性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9月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80例ACL撕裂患者。纳入标准:符合ACL撕裂的临床诊断,经影像学及关节镜检查确诊,均为单侧ACL撕裂;年龄≥18岁;具备ACL重建术指征,均行自体腘绳肌肌腱ACL重建术;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合并膝关节其他部位损伤;合并膝关节退行性疾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既往膝关节手术史或韧带损伤史;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8 ~55 岁,平均(28.33±5.17)岁;BMI 17 ~32 kg/m2,平均(24.58±3.19)kg/m2;受伤至手术时间:1 ~12 d,平均(5.27±1.60)d。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审查,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ACL重建术。(1)关节镜置入及检查:从膝关节前外侧入路切开皮肤1 ~2 cm,用套管带钝头穿刺进入关节腔,拔出钝头针芯,灌注0.9%生理盐水溶液扩张关节腔,插入关节镜,按顺序探查膝关节各部位损伤情况。(2)腘绳肌肌腱的获取:在胫骨结节内侧做75 px切口,用小直角钳和组织剪分离半腱肌或股薄肌肌腱附着点,套入取腱器,边推边旋转取出半腱肌腱或股薄肌腱,将取下肌腱在肌腱制作台上按需要编织成合适的长度(直径 >8 mm,长度约 200 px)。(3)建立胫骨隧道:用胫骨定位器在关节镜下对准前交叉韧带胫骨下止点,胫骨隧道的开口点应当位于胫骨嵴与胫骨内缘的中点处。从胫骨结节内侧45°角用电钻钻入2.5 mm克氏针,选用与移植肌腱胫骨端直径匹配的空心钻沿克氏针扩大胫骨隧道。(4)建立股骨隧道:屈膝90°,通过胫骨隧道置入股骨定位器,尖部对准股骨外髁后侧皮质,屈膝110°。钻入直径4 mm克氏针,穿透股骨外髁,撤除定位器,用与移植肌腱股骨端相匹配的空心钻扩大股骨隧道3 ~4 cm深。(5)移植物的植入和固定:测量肌腱胫骨端和股骨端的直径,用带尾孔导针自胫骨隧道将移植肌腱拉入关节,股骨端至少需2.125 px位于骨道内,股骨端缝线穿过纽扣钢板固定于股骨外髁皮质上,胫骨端以生物可吸收界面钉固定于胫骨前面皮质上。(6)缝合、包扎:检查重建韧带的张力和膝关节活动度,冲洗关节腔,缝合皮肤切口,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膝关节轴移分度:于术后6、12、36个月进行PST试验,操作方法如下: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检查者位于患侧,用检查者自己的手臂夹紧患者的患侧踝关节,双手扶小腿施以轴向负荷和外翻应力,逐渐屈曲膝关节。根据PST试验结果进行分级,0级:正常,屈膝过程没有出现复位或膝关节错动;Ⅰ级:屈膝过程中出现滑动复位;Ⅱ级:屈膝过程中能感觉到胫骨跳动复位;Ⅲ级:在屈膝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的交锁,然后突然复位,有时需要检查者手动辅助胫骨才能复位。参考既往文献[5]报道的标准,分为低度轴移(0级、Ⅰ级)与高度轴移(Ⅱ级、Ⅲ级)。所有PST试验均由同一医生独立完成。(2)膝关节功能:于术后6、12、36个月进行膝关节功能检测。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0 ~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膝关节功能越好;国际文献膝关节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0 ~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膝关节功能越好。(3)膝关节活动度:采用KT-1000型关节测量仪进行检测,患者仰卧位,调整大腿支持平台,将被检查者大腿放在支撑平台上并被动屈膝30°,双侧足跟放置在足部支撑平台上,维持小腿轻度外旋(15°),放置关节测量仪并用绑带固定,确保测量仪关节标记线对准膝关节关节线。记录不同大小向前拉力情况下患侧和健侧胫骨相对股骨的移位距离,即KT-1000侧-侧差值,取平均值,用于评估膝关节前后向稳定,KT-1000侧-侧差值越大表示膝关节稳定性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80例患者膝关节轴移分度

术后12、36个月膝关节轴移分度明显优于术后6个月(P<0.05),术后36个月膝关节轴移分度明显优于术后12个月(P<0.05),见表1。

表1 80例患者不同时间膝关节轴移分度比较[例(%)]

2.2 80例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

与术后6个月比较,术后12、36个月患者Lysholm、IKDC评 分 均 较 高(P<0.05),KT-1000侧-侧差值均低(P<0.05);与术后12个月比较,术后36个月患者Lysholm、IKDC评分均高(P<0.05),KT-1000侧-侧差值均低(P<0.05),见表2。

表2 80例患者不同时间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比较(±s)

表2 80例患者不同时间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比较(±s)

*与术后6个月比较,P<0.05;#与术后12个月比较,P<0.05。

KT-1000侧-侧差值(mm)时间 Lysholm评分(分)IKDC评分(分)术后6个月 78.25±4.36 80.55±6.20 5.64±1.78术后 12个月 85.39±5.17* 86.26±5.54* 3.51±0.64*术后 36 个月 90.39±2.38*# 91.58±2.16*# 1.38±0.33*#

2.3 不同轴移分度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比较

术后6、12、36个月,高度轴移患者的Lysholm、IKDC评分均明显低于低度轴移患者(P<0.05),KT-1000侧-侧差值均明显高于低度轴移患者(P<0.05),见表3。

表3 不同轴移分度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比较

2.4 膝关节轴移分度与Lysholm、IKDC评分及KT-1000侧-侧差值的相关性

膝关节轴移分度与Lysholm、IKDC评分呈明显负相关(P<0.05);膝关节轴移分度与KT-1000侧-侧差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膝关节轴移分度与Lysholm、IKDC评分及KT-1000侧-侧差值的相关性

3 讨论

由于ACL独特的形态与功能,胫骨过度的前后移位、膝关节过度的内外旋,和膝关节过度的屈伸运动时,都可能在韧带起止点或是韧带的本身发生撕裂和断裂,ACL重建术是首选治疗手段[6]。但膝关节稳定性降低在ACL重建术后很常见,PST试验可表现阳性,即膝关节轴移现象。轴移是模拟胫骨由前向半脱位到复位的一个复杂、多维过程,主要包括外侧胫骨平台前向半脱位后复位(位移)、胫骨相对于股骨的旋转(位移)两个方面[7]。以往有研究证实,PST阳性患者的胫骨平台向外侧间室的前移程度大于向内侧间室前移,且胫骨平台向外侧前移程度与膝关节轴移分度存在密切关系[8]。根据PST试验结果,可以将轴移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根据国外文献[9]将0级、Ⅰ级轴移定义为低度轴移,Ⅱ级、Ⅲ级轴移定义为高度轴移。这对于探讨ACL重建术后不同膝关节轴移分度患者关节功能、稳定性及预后是否存在差异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本研究中,80例患者在ACL重建术术后6、12、36个月,低度轴移分别为17、36、71例,高度轴移分别为63、44、9例,术后12、36个月膝关节轴移分度明显优于术后6个月(P<0.05),术后36个月膝关节轴移分度明显优于术后12个月(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膝关节轴移分度情况逐渐改善,与王亚雄等[10]的研究报道相一致。Lysholm评分是评价膝关节功能的有效指标,其可靠性及敏感性已经得到证实,Lysholm评分低于70分表示关节功能受损明显。IKDC评分是国际上公认用于评估ACL损伤的有效性、敏感性比较高的指标,可以用于评估各种条件下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与关节功能呈正相关。KT-1000检测是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的有效方法,KT-1000侧-侧差值表示膝关节胫骨前移度范围,差值越大表示稳定性越差,不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赵立连等[11]对患者行自体腘绳肌腱ACL重建术,末次随访时的Lysholm、IKDC评分和KT-1000侧-侧差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提示ACL重建术能够有效改善ACL损伤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孙江森[12]的研究发现,损伤到ACL重建术时间≤3周患者术后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明显高于损伤到ACL重建术时间>3周患者,提示不同手术时机会影响ACL重建术膝关节功能恢复。

但是目前关于ACL重建术后膝关节低度轴移患者的关节功能是否优于高度轴移患者,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见。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发现与术后6个月比较,术后12、36个月患者Lysholm、IKDC评分均较高(P<0.05),KT-1000侧-侧差值均低(P<0.05);与术后12个月比较,术后36个月患者Lysholm、IKDC评分均高(P<0.05),KT-1000侧-侧差值均低(P<0.05),提示随着时间推移,ACL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术后6、12、36个月,高度轴移患者的Lysholm、IKDC评分均明显低于低度轴移患者(P<0.05),KT-1000侧-侧差值均明显高于低度轴移患者(P<0.05),提示ACL重建术后高度轴移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差于低度轴移患者。以往研究显示,影响膝关节轴移的因素较多,外侧半月板、前外侧韧带等损伤可能是ACL重建术后继发损伤,轴移分度增加,关节功能恢复减慢的原因[13]。研究表明,胫骨外侧间室前移6 ~7 mm为Ⅰ级轴移;移位达到15 mm为Ⅱ级轴移;移位20 ~25 mm为Ⅲ度轴移,可见胫骨外侧间室前移程度越大,轴移分度越高,提示关节稳定性越差,导致膝关节功能恢复受阻[14]。

综上所述,ACL重建术后低度轴移患者的膝关节关节功能明显优于高度轴移患者,膝关节轴移分度与关节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今后笔者将延长随访时间,同时探讨ACL重建术后膝关节高度轴移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猜你喜欢

重建术分度差值
检定分度值e对电子天平检定结果的影响分析
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
气囊止血带在幼儿上肢矫形手术中的规范化使用
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例谈高中物理教材习题教学策略
关注
清丰县新旧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对比分析
铣床附件万能分度头的使用技术
保留外耳道后壁上鼓室软骨重建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临床分析
关节镜下Inlay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