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先进人物报道采写的实践探索

2022-06-26徐玲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先进人物新时代策略

摘要:新时代先进人物如何在人民心中生根开花,是时代主题,更是时代课题,也是记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深入研究、探索之题。文章以新时代先进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新时代先进人物报道的采访与写作两方面的经验,提出在采访阶段,记者可以通过善用材料,挖掘人物个性和时代特色;通过善用脚力,挖掘独家素材,塑造立体化人物;通过善用细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情实感,为写作奠定坚实基础。在写作阶段,记者要在報道中体现出先进人物的时代精神,展现其时代意义;在叙述人物故事时,要注意形成清晰可靠的逻辑结构,让故事不光有“事”,还要有“故”;为让先进人物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感染力,报道中要有生动的细节和鲜明的个性化语言。为此,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关键词:新时代;先进人物;采访与写作;三个“善用”;“四见”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8-0146-03

新时代先进人物主要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人物。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各报刊媒体充分发挥桥梁和喉舌作用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报道先进人物时,记者要在采访阶段,结合时代大背景,深入观察与了解先进人物;在采访阶段,要让人物接地气,让读者读得下去、产生共鸣,并从人物身上发现可以学习和借鉴人物精神的可能性。

一、先进人物采访要做到三个“善用”??

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采访越费心,报道越出彩。采访不仅要注重采访过程,还要重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一)善用材料,不唯材料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网络上可以找到一些先进人物的素材,采访对象方面也会提供素材。但如果记者过于依赖二手材料,写出的文章难免像工作总结,缺乏细节和故事,写不活、写不透人物,打动不了读者。

人物报道最常见的一个误区便是把报道写成成绩总结,通篇空泛的总结和数据,不见故事,导致读者读不下去,无法产生共鸣。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报道多是在汗牛充栋的材料基础上的总结提炼,流于空泛。

但这并不是说材料不重要、不可用,而是不唯材料。材料的重要作用在于为我们做好采访工作、深入了解采访对象服务。“自我扫盲”是走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在采访前,可以先通过人物单位官网、其他媒体报道,了解人物的先进事迹,从这些材料中挖掘能表现人物思想的金句,这些金句要有人物个性和时代特色,从而形成人物采访的脉络,让采访有的放矢。此外,人物所在行业特点是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只有在采访前了解人物所在行业内容、特点,才能让采访更深入、有效。记者只有明白了专业性的行业术语,才能抓住人物的闪光点,并用通俗的语言将其在文章中呈现出来。

笔者在采访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更生之前,尽最大努力在网上找到所有能找到的材料,了解人物的从业经历。笔者发现这些报道事迹多有重复,为了写出新意,作者结合刘更生最新的先进事迹——带领团队,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礼宾空间提供展陈家具产品的工作,将文章主题定为“让京作家具闪耀文化之光”,通过抓住几个刘更生在保供冬奥会期间的代表性故事,突出先进人物是如何在冬奥会这个场合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突出中国家具之美、彰显中国大国工匠卓越技艺的。为了自然带出刘更生以往的从业经历,挖掘更多的闪光事迹,笔者联系刘更生所在单位龙顺成公司,要到了一些辅助性材料。笔者注意到一张专利证书照片显示的曲木拼接技术,在采访中结合这项技术,采访到了刘更生带领其工作室的徒弟们通过研究这项技术,使公司每年可以节约成吨的珍贵红木材料,提高了经济效益的生动故事。笔者在整理材料时发现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对于硬木家具制作中的一些技艺术语和家具文化历史交代不清。比如众多报道中都提到刘更生带领团队对一个代表性家具托泥圈椅进行了47处工艺提升,但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讲,可能并不了解什么是托泥圈椅,这背后蕴含了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刘更生进行了哪些能展现大国技艺的提升,这些技艺的提升有哪些意义都极具探讨价值。为了在现场能够更深入地沟通,笔者在采访前查阅了大量京作硬木家具的相关知识,并将这些背景知识恰当地融入文章中,起到为读者释疑的作用。

(二)善用脚力,讲好故事

打动人心的人物报道肯定来自扎实的采访。好素材永远是用脚跑出来的,离采访对象越近,才越能挖掘独家素材。

有些人物报道框架完整,也有故事,但是读完总让人感觉不够打动人。这种表达不足的背后,首先是没去感受,采访少、不深入,记者对人物没有立体的认识,笔下的人物就单一、单薄。走近人物,来到人物工作、生活的特定场景中,更是一个提炼主题、找出人物闪光点的探索过程。只有真正走近、贴近、深入,把人物还原到和人物有关系的场景中,用人物特有的鲜活语言来呈现,人物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笔者在采访全国导游大赛金奖获得者、“北京榜样人物”、“网红导游”房博前,根据前期掌握的材料,原本的主题是房博是怎样将故宫讲得有意思的,但在第一次采访中发现了他更大的特色,即学者型导游。房博和其他导游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在解说过程中很少讲博人眼球的野史,而是引用正史,讲出了类似《百家讲坛》的效果,颇受游客欢迎。他通过自己的讲解向游客们传达了这样的文化理念:游览故宫,看到的不应该只是红墙金瓦和冰冷的建筑,还有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这正好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精神。于是,笔者对房博展开了第二次沉浸式采访,跟随由房博带队的故宫深度游旅游团,走进房博的工作环境,了解他的工作状态,并且结合游客的反馈和评价,立体化地呈现人物。

在实地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细节,游客都喊房博为“房老师”,这正好是他学者型导游的例证。如果没有走进特定的工作环境,是无法捕捉到这个细节的,而且从游客的口中提出这个身份,不仅更可信,还更有现场感。通过4个小时的沉浸式采访,笔者的采访录音整理出来近7万字,总结、提炼房博的整个讲解过程,并进一步挖掘房博的特色、亮点,将学者型导游这一人物特色写出层次和逻辑。

(三)善用细节,写出感染力

对于一篇人物报道来说,打动读者的永远是让人可感受的真实。通过一个个细节、场景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情实感。

如果说主题是靈魂,情节是骨骼,那么,细节就是血肉。尤其在人物通讯中,细节是展示人物风采、凸显人物内心,使人物性格高度典型化,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的基本要素。细节使报道生动、真切,细节最能触动读者的感官,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亲历其事[1]。

在人物写作中,细节是起到关键作用的小事。细节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物品、一段情节、一句引语,细节越典型越能突出人物的张力。有道是,故事好编,细节难写。难写在于在采访阶段,因为种种原因,记者无法获得典型细节。有时是采访对象不善言辞,沟通不充分;有时是因为突发情况导致采访时间缩减。

在北京日报人物报道《张驚制:走动式工作法将“办公桌”搬到了居民家门口》一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社区党委书记张驚制刚上任时的细节:

张驚制以前是个“社区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没干过社区工作,不知道社区应该干点什么”。到南沙滩社区上任的那一天,他这辈子都忘不了。

2005年11月25日一早,张驚制推开居委会的大门,心里顿时哇凉哇凉的。会议室里坐着30多个老党员、老居干,几乎一水儿的白发,看见一脸稚嫩的张驚制走进来,眼神里满是不信任。“这么个毛头小伙,能干什么事?”

那年张驚制35岁,他自己也不愿意来,本想着干几年赶紧走人,但他没想到,来的第一天就被憋了个大红脸。“第一,我来是服从组织安排;第二,社区工作是一张白纸,请各位前辈看我如何在上面画画;第三,我承诺能为居民办10件实事,决不办9件。”三句话虽然让现场平静了不少,但大家还是不信任。

在以往社区工作者的人物报道中,常见的叙述方式是概括性阐述人物刚上任便遇到一个难题,或者简单叙述遇到的难题是什么,但很少有场景特写。此篇报道生动还原张驚制上任第一天的场景,写活了人物具体面临的困难,拉近读者与先进人物的距离。报道还引用充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符合场景、人物身份,让人信服,并且生动塑造人物形象,让人物充满张力。在短短的三段中,作者不断转换视角,从同事、百姓等不同身份的人的角度间接呈现先进人物,从而使人物的形象立体化,可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的优秀实践。

二、先进人物写作要采用“四见”策略

要将先进人物写活写透,在写作阶段要用好“四见”策略。

(一)见时代精神

我们不是为写人物而写人物,而是必须找准新闻点,苦心提炼主题,体现时代精神。这样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2]。在时代大背景下,对先进人物的观察与思考,是我们发挥先进人物示范引领作用的基础。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先进人物事迹的选择标准也有所不同。新时代先进人物报道的对象往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人物,以及能体现时代发展特色的人物。

笔者在人物通讯《随学者导游故宫深度游学》中报道的全国导游大赛金奖获得者、“北京榜样人物”、“网红导游”房博,可以说是体现时代发展特色的一个先进人物代表。房博是新时代导游转型升级的成功代表,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对于当今青年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面对新时代的变化,如何用好自己的专业,借势转型升级,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二)见过程

过程指的是结构。从报道全文来说,有宏观和微观两个结构。宏观结构指的是文章框架,即篇章布局,这是人物“站”起来的基础,实现人物的立体化、丰富化。细节是血肉,骨骼也要壮,结构布局就是文章骨架。有了健全的骨架,才能让人物“站”得挺拔、“活”得舒坦[3]。比如人民日报报道任长霞的人物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文章架构就非常稳健精妙。作者通过“百姓泪”“英雄泪”“亲友泪”这三个侧面写出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

在写作过程中,记者会遇到面对繁杂的素材无从下手的难题。处理这些素材的过程,就是谋篇布局的过程。我们要提炼总结先进人物的闪光点,将其串联成珠。

在报道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应急管理系统一级模范英雄的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政治指导员蔡瑞时,笔者在全文架构上费尽心思。如何让英雄模范人物立体、真实起来,如何把采访中的故事、素材组织好,架构好文章骨骼,笔者首先找到他的工作亮点:一是为了做好故宫消防工作,蔡瑞带领队伍走遍故宫,绘制消防作战图;二是因工作需要,蔡瑞常年都要刻苦训练;三是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他是如何做好队伍凝心聚力工作的。根据这三点,笔者最终形成了“心里一张图”“脚下一条路”“身边一队人”这三个脉络清晰的结构。

微观结构指的是行文中某一事件的逻辑结构。一个故事首先要做到来龙去脉、因果关系清楚,有时人物事迹不感人,就是因为叙事逻辑结构混乱,问题不突出、困难不具体、对策不清楚、过程不见人、故事之间无联系。

写好微观结构,需要记者刨根问底,把亮点具体化,不能一笔带过。如果只是简单地堆砌华丽的辞藻,反复强调先进人物的伟大,却不描述他们感人事迹中的曲折过程,那么势必无法引起读者共鸣,要让故事不光有“事”,还要有“故”。

(三)见细节

让人物立起来,就要用细节展示人物的真情实感。记者只有从细节出发,才能彰显先进人物的个性特点,达到让读者看到、记住、受教育的目的。细节多种多样,有事实的、情景的、动作的、语言的、表情的、眼神的等等。在新华社报道时代楷模张富清的人物通讯《英雄的选择——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中,有这样的描写:“张富清一年四季几乎都戴着帽子,不是因为怕冷,而是因为头部创伤留下后遗症,变天就痛。左手拇指关节下,一块骨头不同寻常地外凸。原因是负伤后包扎潦草、骨头变形,回不去了。”通过一年四季戴帽子和手指关节的细节描写,立马让英雄人物真实丰满了起来。

(四)见个性化语言

个性化语言最能凸显人物特点和情操,所以要精心选择引语和对话,要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在人物报道中,用心提炼对话、引语,对丰富人物形象,提升报道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

《英雄的选择——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中写道:“孙玉兰有些发懵,张富清却说:‘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在战场上死都没有怕,我还能叫苦磨怕了?’”张富清个性化的语言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共产党人形象跃然纸上,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结语

先进人物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先进人物报道是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有效法宝。在新时代要将先进人物写活,记者要不断改进文风,创新报道。要写出见人见事见行动、有声有色有观点的优秀人物报道,记者就要践行“四力”,以脚力获取感人细节、以眼力挖掘时代意义、以脑力打造优质内容、以笔力体现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费伟伟.人民日报记者说:典型人物采访与写作[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135.

[2] 唐湘岳.采写科技人物的体会[C]//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292.

[3] 刘杰.怎样写活人物[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11.

作者简介?徐玲玲,硕士,记者,研究方向:党建类报道。

猜你喜欢

先进人物新时代策略
老骥伏枥显担当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Passage Four
他们也是血肉之躯
不能需求先进分子事事带头
大力发现与培养青年先进人物是青年团组织十分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