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

2022-06-25杨煜岩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

杨煜岩

摘要:《望乡词》是由于右任先生创作于上世纪 60 年代表达思念大陆,怀念祖国之情的作品。而作曲家陆在易先生深刻的体会到于老先生对祖国深沉的思念,在临终前仍期盼祖国统一,回归祖国怀抱的热切情感,而为这首绝唱谱曲。笔者通过在对这首歌曲的学习以及结合对其背景的查阅,旨在通过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的表达方式和,更加深入的理解这首作品所蕴含的文学和艺术内涵;通过分析这首歌曲的艺术特点和来帮助演唱者更好的演绎出这首作品。

关键词:《望乡词》;艺术特点;歌词文本

一、词曲家与曲目介绍

(一)词曲家介绍

1.词作家  于右任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 泾阳斗口于村,原名伯循,字诱人,之后因“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近代书法家。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是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

2.曲作家  陆在易

陆在易,又名梓钧,中国著名作曲家。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今属慈溪市)的一个小村庄。1955年经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指点,考入该院附属初中,后因成绩优异,直升大学部作曲系本科。1967年毕业,继而留校执教。1972年调上海京剧院,参加过十余部现代京剧的音乐创作。1981年再调上海乐团,先后任专职作曲、团长、艺术指导,并长期兼任《上海歌声》主编。1997 年任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歌词平实,含蓄深刻,旋律婉转流畅,具有浓郁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望乡词》是陆在易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曾获得 2003 年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奖。这首歌曲以精湛的手法,贴切的还原了于 右任先生这首诗作的文学内涵和思想情感。

(二)曲目介绍

于右任老先生一生中写过很多诗作,如:《故山别母》、《右任文存》、《右任诗书》、《望故乡》(又名《国殇》)。而本文所论述的歌曲歌词就来自于《望故乡》。晚年羁留在中国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回到家乡,回到祖国,但至死未能如愿。那湾浅浅的海峡,阻隔的是一代人的回到家乡的愿望。这无疑是最深的乡愁!此时,于右任先生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思乡之心更切,于是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怀着凝重的心情写下了沉郁的诗作《望故乡》。这是他思念大陆家乡却始终无法归去所写下的哀歌,其中思国怀乡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震撼华夏儿女灵魂深处之绝唱。于右任这首《望故乡》之所以能被称之为‘震撼中华民族的诗句’,源于全诗溶而为一的家国之痛、民族之忧,更有为两岸人民而泣、为中华民族而歌的沉郁胸怀。

二、歌词文本分析

(一)歌词文本表达方式及手法

《望乡词》这首歌歌词来自于右任先生的诗词——《望故乡》。全诗一共三个小节,层层递进,思乡之情愈加浓烈。诗词第一节开头就用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直抒胸臆的表达了作者就算临终无法回到祖国的怀抱,也要葬在高山上,遥望祖国大陆,遥望故乡的深切情感。“故乡不可见兮,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一句反复两遍“故乡不可见兮”,第一遍似在沉吟,第二遍似在哀叹。故乡是如此的望眼欲穿,然而死后的魂魄却依旧不能望见故乡,这是何等的悲哀!

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强烈地表达了于老先生无法亲眼看见祖国统一的无奈,也体现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年迈老人对祖国那强烈的眷恋之情。“大陆”前加一“我”字,体现了于先生台海两岸是一家的祖国观念。“望”这一字是这首诗的魂魄!大陆令作者如此倾心,以至于死后的魂魄也要去望。死后尚且如此,活着时当然无时无刻不牵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比《乡愁》更加浓烈。诗作前两节中出现了两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已经完全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迫切程度已经超越了死亡。回归祖国,祖国统一,成为了作者唯一的牵挂。

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正是作者想象中的所见,景象苍茫、空旷。“天苍苍,野茫茫”取自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广为流传的民歌已经逐渐演变成为炎黄子孙特有的热爱家乡的代名词。诗人在用这两句描述所见时,眼前便自然而然的浮现出家乡的画面。此两句可谓是景中寓情。“‘山之上,国有殇’中的这个‘殇’指不能归故里的魂魄。‘国有殇’化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国殇’一词,‘国殇’指为国死难者,‘国有殇’,意为:有一个为国死难者。为国死难者自指作者本人。”于老先生作为辛亥元老,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我们的祖国,是可谓为国捐躯了。“国有殇”在诗词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出了压在于老先生心底那份浓浓的乡愁。

(二)从词曲者所处情境中分析创作灵感

1949 年,于右任先生被国民党裹挟到台湾,但是妻子和儿子却留在了大陆,自此天各一方。背井离乡,与家人分隔两地,一直在台湾生活了15年。而在这15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亲人和故乡。

“1962年,他病重,于是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 或阿里山树多的高处。’并在旁备注道:‘山要高者,树要大者’、‘葬我于台北近处高山亦可,但山要最高者’”。然后作了《望故乡》为遗言。1964年11月,于老先生于台北病逝,同一年,他的《望故乡》诗作公布于世。这首作品表达了于老先生强烈而深沉的爱国心。

“他悲哀于报国的壮志未酬而身先死,悲哀于自己客死他乡,悲哀于祖国的分裂。面对个人遭遇与国家现状,他定然是死不瞑目。而他个人的悲哀也正是国家的悲哀。如果国家统一,他怎会客死台湾,如果政治清明,他又怎么会壮志未酬?”于是,他在病痛和乡愁的双重折磨下,写下了《望故乡》。也正是这份浓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打动了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先生。他深刻的体会到这位心怀祖国却到死都没能回到祖国怀抱的老人,那份临终前仍盼望着祖国统一,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心情,并为这首绝唱谱上了曲。用苍凉而凝重男中音来演唱,更能衬托出于老先生忧国思乡那沉重的心情。这首艺术歌曲曲风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完美的与诗词意境相融。陆在易先生也可谓是于右任先生的知音!

参考文献:

[1]余光中《乡愁》.

[2]馬兴志.论陆在易的《望乡词》,2011.

[3]贾忠.乡之深愁 国之大殇 陆在易艺术歌曲《望乡词》解析,2014.

[4]成征.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探究,2014.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浅析李清照词的语言艺术特点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
浅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
“出世”“入世”中的徐渭
现代舞的艺术特点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