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考视角下素描与色彩的关系研究

2022-06-24龚飞

艺术评鉴 2022年10期
关键词:艺考素描色彩

龚飞

摘要:艺考教学课程中,素描课程和色彩课程在知识点上存在诸多交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套用素描的概念去理解和学习色彩,导致色彩课程的知识点混沌不清,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艺考教学经验,以静物画为例,通过梳理具体作画环节,对素描和色彩各自的课程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艺考  素描  色彩  静物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0-0037-04

在艺考教学过程中,素描课程和色彩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从构图起型、构建整体画面关系到深入刻画完成,整个作画过程中素描对色彩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是,素描解决不了全部的色彩问题。19世纪中叶为什么有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的素描色彩之争?摄影术出现以后为什么印象派靠着色彩力挽狂澜,拯救绘画艺术?在多年以来的艺考中,为什么色彩能作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且始终没有被素描取代?因为色彩作为绘画语言的重要分支,有着素描无法替代的独特魅力。本文以静物画为切入点,在艺考的语境下,我们从逐个具体的作画步骤中发现色彩的独特魅力,辨别素描和色彩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

一、构图起型阶段的差异

在构图阶段,对于画面上静物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布局,素描和色彩之间存在差别。这种构图上的差别很大程度来自于实际作画过程中素描和色彩表现工具上的不同。

素描的作画工具通常采用铅笔和炭笔,相对灵活的铅笔和炭笔更加擅长于表现细节。表现细节则需要占用更多的纸面空间,于是素描静物常常会选择更加饱满的构图,例如“C”字形和“S”形构图。纵向延伸的“C”字形构图和“S”形构图充分利用空间透视的“近大远小”原理,将静物中需要重点描绘的主体物尽可能放大比例,为下一阶段深入刻画预留出纸面空间。与素描不同,色彩的作画工具通常是刷子,如平头刷、长刷、扇形笔等。从实际操作上来看,这样的工具更适宜于表达画面的整体关系,因此色彩静物通常会选择更加疏朗和整体的构图,例如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中静物主体部分的位置关系非常紧凑,与台面、背景的关系也一目了然,能够突出刷子工具的作画优势,因而这也是绘画工具在无声无息中做出的抉择。

从起型阶段看,素描和色彩在作画的状态上有差别,而这种差别同样与作画工具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素描中使用的铅笔粉末和炭笔粉末在纸面上均呈现出半透明的物理特性,覆盖力较差。这种特性决定了素描的造型在起型环节就必须做到尽可能严谨和准确,因为半透明的明暗层次不论叠加多少次,也很难安全掩盖一个错误的造型。因此,初学者在素描的起型阶段通常会经历一个从不确定到确定、从模糊到清晰,反复修正并不断走向精细的作画过程。相较而言,艺考阶段色彩科目常使用的颜料工具如水粉、丙烯、油画等颜料都有很强的覆盖力,起型阶段过于精细的造型在颜料介入时反而会显得碍手碍脚,降低工作效率。因此,色彩的起型过程更加要求概括、精煉,尽可能一笔到位。教学多年的美术老师在色彩起型时只需要寥寥数笔,画面上的静物就被生动地勾勒出来,且笔法之间有气韵,线条里有精神,这其实就是基本功,是长期训练和积累的结果。

二、在构建画面关系阶段的差异

在构建画面整体关系阶段,色彩和素描的差别更加突出和明显。素描在这一阶段只包含一重属性,即表达“黑白灰”的明度属性。而色彩却有三重属性,它们分别是色相属性、纯度属性和明度属性。我们不难发现色彩的属性比素描更加丰富,且对素描产生了一种包含关系,这种包含关系也决定了色彩在这一阶段的绝对优势。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作画细节分别看看色彩的三重属性如何显示对素描的压倒性优势。

(一)从色相属性分析

色相是色彩的重要属性,也是色彩发挥强大表现力的语言之一。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一种色相都有自己的视觉张力,都能传递独特的情感信息。红色带给人革命的热情;橙色让人联想到幸福美满;黄色让人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绿色带个世界生机和安详;青色让人虔诚;蓝色带给人浩瀚和博大;紫色带领我们走进梦幻世界。每一种色相都对应一种情感和精神风貌,都有自己明确的情感指向。艺考生对色相的感受是推开色彩课程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色相之间的对比关系也是色彩语言的重要方面。色相的对比关系由弱到强,通常包括类似色、邻近色、中差色、对比色、互补色。“类似色”之间对比很弱,关系也很微妙,通常会带给人严肃感和窒息感,仿佛我们明显一点的呼吸声都会打扰到类似色之间的低声细语。“邻近色”相对舒缓,如同山涧潺潺的溪水声和清晨屋檐的鸟鸣,能让人体验到宁静和安详。“中差色”轻松活泼,像是节日里孩童银铃般的欢声笑语,带给人自在和欢快的想象。“对比色”鲜活响亮,让人联想到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集市,能表达积极高亢的情感体验。“互补色”尖锐且充满力量,如同一个黑白颠倒、失去理智的荒诞世界,带有魔幻色彩和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部分教材中也将色相属性称为“冷暖属性”,目的是为了从更加微妙的层面上区分颜色色相之间的差别。因为当颜色色相的差别小到一定程度时,用“冷暖”进行区分更加便于表述和理解。例如用红色和蓝色调配出的两块紫色并置在一起,“暖紫色”指的是偏向红色更多的紫色,而“冷紫色”则指的是偏向蓝色多一点的紫色。艺考生对色彩中“冷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重要的,这体现出考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进入到一个更加宽广的领域。有了对色彩“冷暖”概念的认知之后,考生还需要有对微妙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当面对一些色相不明确的静物时,考生需要借助“冷暖”概念去捕捉,并把握色彩之间不易察觉的微妙差异,例如灰色的墙面、白色的衬布和混沌的背景颜色等。这种微妙的色彩控制绝不是用蓝色和黄色调配出绿色那么简单,而是要在颜料盒中反复寻找,不断感受,多次修正之后得到的一块弥足珍贵又恰到好处的颜色。

(二)从纯度属性分析

纯度是针对色相饱和程度的一种描述。一块颜色看起来越是饱和,色相越是鲜明,我们就认为该颜色纯度越高。反之,一块颜色的色相模糊,甚至不易辨认,我们则认为该颜色纯度低,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灰色”。纯度是色彩的重要属性之一。高纯度的色彩充满力量,带给人激情和活力;低纯度的色彩雅致秀气,带给人细腻、平和。在艺考中,一张好的色彩静物作品很少会出现只有高纯度颜色或只有低纯度颜色的情况。全都是高纯度颜色的画面会让人产生消极的灼烧感,全都是低纯度颜色的画面会让人感到绝望和窒息。画面上颜色的纯度应该是有层次变化的,要有对比。热情激昂的高纯度颜色需要灰色来“解腻”和“去火”,宁静淡泊的低纯度颜色需要纯色来“提神”和“点睛”,纯色与灰色不能孤立而存在。

当我们系统梳理历年艺考中色彩静物的考题,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考题中提供的静物颜色一定是有纯度梯度的。例如2017年天津美术联考色彩考题提供的静物:酱油瓶、菜板、鱼、菜刀、三根葱、红椒若干、暖色衬布。这道考题里面提供的静物颜色按照纯度变化由高到低排序,大致为红椒→葱→

酱油瓶(标签颜色)→菜刀、菜板→暖色衬布→鱼。再如2016年江西美术联考色彩考题提供的静物:一个盛有牛奶的玻璃瓶、一根油条、一个粽子、一个白瓷盘、两个苹果、两根香蕉、一块浅蓝紫色衬布。那么这道题里面静物的纯度变化由高到低排序,大致为粽子→苹果→香蕉、油条→浅蓝紫衬布→玻璃瓶、白瓷盘。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其中的规律是显而易见的。要想构建一个良好的画面关系,画面中所包含的色彩纯度一定是呈现出序列形态的。有序的纯度变化能带来有序的画面关系,能带来良好的视觉经验,这是构建画面整体关系的重要基础。

(三)从明度属性分析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明暗程度的感觉,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从物理角度理解,明度的变化是无限丰富的。但是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画家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和运用明度属性,总结出了“黑白灰”的概念,用来认知和表现眼睛所见的明暗变化。利用“黑白灰”概念,不论多么复杂的明度变化都可归类到黑、白、灰三个层次中,进行分层控制。

“黑白灰”三个层次之间其实是相对关系,也就是说在绘画概念里面没有绝对的“黑”,没有绝对的“白”,也没有绝对的“灰”。“黑白灰”是明度层次之间相互对比产生的一个视觉印象,而这种对比关系也会随着静物的增减、移动而发生持续变化。例如静物台上摆着牛奶、香蕉和山楂,从明度来看,山楂属于“黑”,牛奶属于“白”,香蕉属于“灰”。这个时候再放入一个红酒瓶,那么静物台上立刻就会建立起新的“黑白灰”关系,即红酒瓶为“黑”,香蕉和牛奶为“白”,山楂为“灰”。再或者移动一下静物,把香蕉放在红酒瓶前面则香蕉显白,可能被划归“白”的层次;把香蕉移动到牛奶的前面则香蕉显灰,可能划归“灰”的层次。

“黑白灰”的概念既是观察和把握明度变化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画家在画面上表达审美意图的重要手段。“黑白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不能单獨拆开讨论。因此当我们讨论“黑白灰”的时候,其实是在讨论“黑”“白”“灰”之间的复杂关系。“黑”和“白”的并置是充满力量的,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这种强烈的对比关系也伴随着脆弱和分立。这个时候的“灰”层次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如同一个纽带,让“黑”和“白”之间有了相互交融的混沌空间,也让这种对比关系有了持续发展的可能。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缺一不可。就像魏、蜀、吴的三国时期,有三足鼎立的格局,有相互制衡的力量,才可能上演一幕幕精彩绝伦的传奇故事。

另外,“黑白灰”层次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画面上也常常呈现出适度均衡的主次关系,即以某一层次为主,其他层次为辅的制衡关系。而占主导地位的这个明度层次常常也决定了画面的基本氛围,也就是画面基调。当明度关系以“黑”层次为主体,则画面传递出沉重、悲愤和恐怖的氛围;当明度关系以“白”层次为主体,则画面能传递出平和、欢乐和正义;当明度关系以“灰”层次为主体,则画面传递出忧郁、寂寥和失望。

综上所述,色彩的三重基本属性各自都具备强大的表现力,都是色彩语言的重要基石。但是放在完整的色彩语境下,色相、纯度、明度却不可能分别存在。色彩的三重属性常常是以相互交融、不分彼此的亲密模样同时出现,在画面上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对比关系。然而也正是这种复杂的对比关系创造出了色彩丰富的语言魅力,其中最能体现色彩语言魅力的部分就是色调。在艺术史上诸多大师的作品中,画面色调的魔力可见一斑。莫奈作品《日出·印象》中沁人心脾的蓝紫调,让我们对勒阿弗尔港口的清晨心驰神往;梵高作品《向日葵》中浴火重生的橙黄调,带我们感受到比火焰更加炽热的生命力;蒙克作品《呐喊》中动人心魄的红紫调,唤醒我们去对抗一个冰冷残酷的现实世界的勇气。这就是色彩语言的魅力。

三、在深入刻画阶段的差异

如上文所述,艺考中素描和色彩在作画工具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素描使用的铅笔、橡皮、纸巾等工具以其精致和灵巧,在深入刻画阶段展示出了对客观物象非凡的模仿能力。足够精湛的素描技法对于眼睛所及的全部细节能够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中央美术学院的精微素描作品便是有力的印证。但也正是素描在深入刻画上的先天优势,导致很多初学者在进行素描静物学习时,一味执迷于单个静物的深入刻画,忽略了对整体画面的把控。当下市面畅销的艺考临摹范本普遍倾向强调素描的深入刻画环节,仿佛深入刻画才是素描的全部,仿佛无穷丰富的细节就能够代表素描本身。在艺考书店随手翻开一本素描静物临摹范本,首先跃入眼帘的必定少不了一个个体积饱满的苹果、梨子,少不了一盏盏质地坚硬、触碰有声的不锈钢茶壶,少不了那一缕缕生动柔软的衬布折皱。我们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范画的作者必定是一位素描基本功扎实且常年从事一线艺考教学的美术老师。然而,笔者认为面对这样的临摹范本,艺考生需要保持警觉。因为深入刻画环节只是素描静物作画过程其中一个部分,对局部过分的强调必然会导致整体关系的失衡。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留校作品中有一批非常优秀的素描静物画。这批静物画画面语言清新朴素,扑面而来的满是附中学子对于绘画的真诚情感和对生活的从容自信。在画面中,我们看到附中学子们不需要通过无止尽的细节堆砌来向观者证明自己,他们懂得克制,知道适可而止,在画面上恰当地平衡好了整体和局部的矛盾关系。与央美附中的作品对比,当前市面上艺考临摹范本中大部分的素描静物画都像是陷入了一种“内卷”式深入刻画的困境,即认为深入刻画能力代表着素描水平的高低。但这是对素描的误解,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似乎又难以扭转。事实上,造成这种困境最直接的原因来自于艺考的评价方式。在各省每年的美术联考中,有成千上万的素描静物需要定档评分。阅卷老师们平均停留在每张试卷上的时间不超过5秒钟。那么,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阅卷老师看到自己的素描能力就成了艺考最直接的命题。深入刻画带给人的视觉刺激正好满足了这一命题的要求。进而,通过2006年以来中国艺考井喷式的发展,素描静物“过度刻画”的问题在艺考中已经是泛滥成灾。

素描静物中“过度刻画”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对单个静物的过分刻画,导致画面形成局部封闭空间,从而破坏画面的整体关系。画面上每一个过分精致和完整的静物实质上都是被孤立的个体。我们常常能看到,画面上那些“过度刻画”的水果、茶壶、玻璃杯等单独看来都近乎完美,无可挑剔。可一旦把它们组合起来,看上去就像是被生拉硬拽按进画面一样,尴尬得不行。一张好的素描静物画,画面应当是和谐、融洽的。尽管其中的单个静物刻画不那么精致和完美,可是放在一起观看时却能形成生动、完整的画面韵律。因此,日夜奋战的艺考生们,要对素描深入刻画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深入刻画是素描具备的天然优势,而“过度刻画”也会让我们在素描学习过程中陷入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的境地。

相对素描静物来说,色彩静物并不擅长于对单个物体的深入刻画,这是由艺考阶段的作画工具决定的。但是,色彩静物根据自身的作画特点也演化出了一套深入刻画的方法。

色彩静物深入刻画的方法往往不是围绕静物展开,而是围绕画面本身展开,这是一种扬长避短的聪明做法。具体来说,色彩静物深入刻画是着眼于画面的“负形”,用增加色层和丰富“点”“线”形式语言的方式推进画面深入表现。通常来讲,画面中需要突出呈现的静物形状,我们常常称之为“正形”。那么所谓“负形”指的就是实体静物之间后退空间的部分,例如缝隙和背景。有经验的艺考教师会告诉学生将丰富的颜色层次藏在画面角落,如静物的缝隙、投影和背景处。这样做既达到了丰富画面的目的,又回避了色彩工具在个体静物刻画上的短板,这也是艺考中解决色彩静物深入刻画难题一个实测有效的方法。

在利用色彩层次推进画面深入表现的过程中,初学者也常常遇到另一个问题,即不断增加的色彩层次破坏画面整体关系。当新增的色彩层次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前画面上已构建好的色彩关系和色调就肯定会被摧毁。因此,对于新增色彩层次的面积需要有所节制。有效的做法是将新增色彩层次以小笔触“点”和“线”的形式在画面上进行表现,这也是为什么色彩靜物在深入刻画环节会忽然出现大量的“点”和“线”的笔触。

如果留心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在艺考行业异军突起的“杭州色彩”基本上都是围绕“正负形”“点线面”和“色层”在做文章。例如在投影、边缘线、凹陷的造型、缝隙这样的“负形”地带,我们能找到大量“点”和“线”小笔触,而且这些小笔触伴随着极其丰富的色彩层次变化。在“负形”和“点”“线”小笔触的对比下,需要突出呈现的静物“正形”,以概括和规整的“面”的形式出现,完成整个画面关系的构建。

四、结语

毋庸置疑,素描静物对于色彩静物来说起着关键性的基础作用,色彩静物的每一个作画环节也都透露着来自素描静物的深刻影响。但是,我们绝不能无视素描和色彩在语言规律和工具特点上的显著差异。艺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认识这种差异,更要在实际的作画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语言优势,掌握各自的特点,积累方法,理清思路。通过认真思考和不懈努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描和色彩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雪薇,凡鸿.色彩设计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吕新广.包装色彩学3版[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艺考素描色彩
武汉素描
素描
Creative Cram
跟踪导练(一)4
杜绝艺考腐败案从制度设计开始
神奇的色彩(上)
凡·高的早期素描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