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 “分时段批注” 助力中年段学生的阅读力提升
——基于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2-06-23许荣照

关键词:心情文本课文

许荣照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梧山小学)

批注作为统编教材的亚策略单元,是学习者在阅读的时候,把对文本的读书感想、疑难问题等,在阅读、分析、思考及概括的基础上,以阅读反思为载体,以主动研究为核心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是一种阅读实践活动,遵循阅读教学的要求和规律,有利于实现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双向发展,从而提升阅读水平。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以“童年生活”为人文主题的单元,结合单元第一个语文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俗话说“笔秃千管,磨墨万锭”,学习用批注的方法可以加深、丰富对文章的理解。第二个语文要素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牛和鹅》呈现了本文的示范批注,让学生直观了解批注,提醒学生可以批注对内容的认知、疑义,对写法和收获的认知,指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分时段批注”进行阅读,利用课前预习性批注、课中专题性批注,课后拓展性批注,在激发兴趣、习得方法、实践运用中,提升阅读的思维、感悟、鉴赏能力,逐步提升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激发兴趣从预习性批注入手

本单元的三个有关童年的故事,充满童趣、童真、童心,能极大引发学生阅读的关注度。教师应适时抓住预习初读时学生对文本的质疑点,引导其进行问题式、归纳式批注,从而使其饶有兴味地走进文本,走进美好童年。

学生在小学学习中第一次接触“批注法”,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笔者先通过微课的形式对“批注法”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将“批注法”与学生自己的感悟、已学过的理解文章的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批注”只是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促使学生多用、善用批注法。

(一)基于文本质疑点,进行问题式批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段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教师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本领。因此,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预习单,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进行问题式批注。如第18课《牛和鹅》预习单:

①阅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把问题写在与课文内容相应的空白处;

②请把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在问题后标注内容、写法、生活、其他;

③通过预习,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请在问题后标注“√”。

学生边读边思考,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把问题写在与课文内容相应的空白处,问题式批注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会,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探究。

(二)梳理文本质疑点,进行归纳式批注

学生完成问题式批注后,还可以对所提问题思考、整理,并用下划线、波浪线、圆圈和三角形等形式进行归纳式批注。例如:

①“我”为什么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和态度?(内容)

②为什么文章结尾写“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写法)

③生活中,鹅比人小很多,我不明白文中的“我”为什么那么怕鹅。(生活)

④为什么作者说“也许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写法)

这一过程又一次激发了学生阅读童年故事的思维活跃度,也给学生提供了课前自主阅读和解决疑问的机会。

二、习得方法于专题性批注中

本单元的童年故事,学生既陌生又熟悉,特别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学生阅读时的关注点。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以“人物心情变化”为专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批注中感受美好童年,习得方法。

课题 课后习题 专题式批注18牛和鹅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词句,体会“我”看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填写表格的过程中,结合文中描写“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我”跌宕起伏的心情变化。20 陀螺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列举了五个内容,也是学生体会比较深的地方。

围绕这一专题,我们引导学生找准批注的落点,具体从文本情感点、精妙点、反思点感悟人物心情,激发情感共鸣,品鉴作者写法之妙。

(一)基于文本情感点,作感悟式批注

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情感点,关注态度对比、心情变化、同情体验,进行感悟式批注,达到情感共鸣。

1.关注态度对比

文本中对人物的对比描写,往往能引发学生对童年的深入思考。《牛和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看到鹅,‘我’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关注描写主人公反应的句子,学生的批注不是单一地用“害怕、胆小”等词语来表达,有学生写道:“作者敢欺负高大的牛,但对于小小的鹅,却恐惧万分,这更加真实地体现了童年时作者对鹅的惧怕。”

2.关注心情变化

人物的心情变化是本单元阅读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注发现心情变化背后的原因,从而真切体会童趣。《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关注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用“……时,‘我’的心情……,因为……”这一句式进行批注的表达。

根据学生的批注反馈,教师再次引导:“你发现作者心情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生:周围人的语言和行为)“是的,正因为相关人物的言行反应,才引发了‘我’的心情变化。”此时,学生也就自然品到了那一份童真。

3.关注同情体验

本单元的童年故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教师可以运用同情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批注,从而让学生真切感受多彩童年。

《陀螺》一课中,教师请学生读课后第2题中五句体现“我”心情变化的句子,思考一下:你有过相似的经历吗?选择一句,并结合你的经历写写批注。学生的同情体验被调动,有学生在文中的“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旁写下感悟:“我曾经也有一段时间因为生病不能上学,每天待在家里,为跟不上学习而担心,为一个人在家而感到寂寞、孤独。”

(二)于文本精妙处,作鉴赏性批注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高层次、高程度的阅读实践活动,它要求读者在弄清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文本“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性批注,从关注文本细处、奇处,体会文本表达的精妙所在,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1.于文本细处作批注

文本的细处,指的是文本语言表达的细腻之处,任何细微的措辞都是批注式阅读关注的对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处观照文本,感受童真。如《牛和鹅》:

①关注角度——作者是如何把“我”当时的恐惧和害怕的心情表现出来的呢?

②关注动词——这句话抓住了“惊呼”“逃跑”“脚软”这几个动作,把当时想跑但跑不快的恐惧写出来了。

2.于文本奇处作批注

文本的奇处,指的是作品独具匠心之处,是我们读的“这一篇”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差异之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在写排练、表演时,作者没有再赘述动作,只写了老师如何提示指导,“我”的表演更是一句话带过。在预习时有学生也批注了“为什么作者对‘我’的表演没有具体描写”这一问题。

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我’的表演没有写‘我’,而写了谁?”(生:老师和观众)然后让学生读读表演中描写老师和观众的句子,以及“我”笨拙表演的尴尬情景,接着让学生对照老师在排练前讲的方法展开想象,增添了哪些不必要的行动,混淆了哪些步骤,从而让观众哄堂大笑。让学生在饶有兴味的想象中进行批注:“我”的表演没有写“我”,这一写法妙在哪里?学生能聚焦写法之奇,发现写其他人的反应能够达到反衬“我”表演时的笨拙、紧张的效果。

(三)于文本反思点,作总结性批注

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总结性批注,对文本内容进行反思,从而获得启示;从文本表达入手,反思值得学习的写法,从而为本单元写童年游戏做好相应的准备。

1.针对内容的反思

《陀螺》文末有这么一句话:“还真应了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本课学习的最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批注的形式写写对这句话的感悟。有学生感悟道:“人不能被表面所欺骗,要看真正的实力。看人如此,做人也是这样。”有学生认为:“不能只从外表来看一个人的潜能,就像文中的陀螺,虽然长相不出众,但它却让‘我’在陀螺大战中获胜。”此时,学生对童年生活的感悟又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2.针对写法的反思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文本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得心应手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写法进行反思:“课文抓住了‘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作者的这种写法对你有什么启发吗?”并进行总结性批注。

有学生认为自己以后描写表演时要抓住一系列的动作,有学生认为对旁人的细节描写可以反衬出主人公的心情。最后,教师提出将从文中学到的写法运用到本单元的习作中,写出童年的童真、童趣的具体要求。

三、实践运用于拓展性批注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可以开展有关“童年生活”的拓展阅读,通过二次批注、相关阅读、习作评价等途径,给学生提供批注式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回味美好童年,提升阅读能力。

(一)二次批注促提升

学完课文后,学生的理论、认识、感情比学习文本前会有所巩固和提升,对此进行二次批注。二次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增补、修改、巩固和提升,又能作适当的扩展,以检验阅读效果,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后,有学生在第二次批注中写道:“课文结尾的两个问句,在学习课文时,我认为只是作者心中的疑问,但学完课文,再来细细品读,我感受到了那也是一份童真、童趣,是作者童年时光里内心小小的遗憾。”

(二)拓展阅读促实践

《牛和鹅》一课学完后,教师向学生推荐了任大霖写的短篇小说集《牛和鹅》,并出示了该书中的相关篇目——《蟋蟀》《芦鸡》《猫的悲喜剧》,有趣的题目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唤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很自然地边读边思考,边用批注留下阅读的痕迹。

阅读《芦鸡》文章末尾;“金奎叔点点头说:‘是啊,反正是养不牢的。有些小东西,它们生来就是自由自在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有学生从同情体验的角度,写下批注:“小芦鸡被绳子拴住,被关在院子里,它失去了自由,即使有吃的也不快乐,就像我的双休日,被妈妈安排得满满的,不是写作业,就是去上兴趣班,没有一点儿自由的时间。”有学生对内容进行了反思:“作者明白了动物需要自由,我在生活中也要善待动物朋友,给它们自由的权利。”有学生从写法角度品味:“本文的启示和《牛和鹅》一样,用金奎叔的话点出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三)习作评价促运用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题目是“记一次游戏”,要求把游戏写清楚,写写自己当时的心情,拟一个能反映自己感受的题目,并用修改符号改正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为此,教师安排了两次评价式批注。第一次是自己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主要是自我完善、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同桌互相点评,以批注的形式欣赏同学的习作,这一过程的批注,既是一种欣赏,也是一种交流,开辟了批注的另一种运用形式。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 批注有效地链接了读与写,是阅读和创作的深度联合。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分时段批注”,在学前预习性批注、学中专题性批注、学后拓展性批注中,激活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兴趣,使其在阅读中掌握具体的方法,并得到语文实践运用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拓展语言空间,让学生在走进美好童年、感受美好童年、回味美好童年的过程中得到语言与思维的双重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猜你喜欢

心情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天天有个好心情
心情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稚趣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