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以古筝作品为例

2022-06-23张丹丹

艺术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河畔伊犁古筝

□张丹丹

(张丹丹/运城学院)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通过戏曲、说唱、歌曲、器乐、舞蹈、史诗等多种方式,向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接触与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但是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与碎片化让我们无法相对完整地对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音乐文化教学中,如何通过古筝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其音乐的产生与民族发展的历史、生活环境、生产方式、语言等息息相关。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史都是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作为音乐学习者,在进行不同民族风格乐曲学习的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其所属的民族音乐文化。

一、古筝作品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体现

(一)筝乐作品的多样性

筝乐作品的编创是非常丰富的,其作品融入了我国多民族、多地区的音乐文化元素。从古筝各流派的产生到作曲者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进行乐曲的创作,整个筝界的乐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曲目有《瑶族舞曲》《彝族舞曲》《泼水》《伊犁河畔》《黔中赋》《草原英雄小姐妹》《侗族舞曲》《春到拉萨》《幻想曲》《西域随想》《雪山春晓》等。

(二)筝乐作品传播的特点

筝曲在传播和传承的过程中,有的可以通过曲名直观地看出其乐曲所表述的内容,有的则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才能了解乐曲所表现的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将这两种传播方式概括为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显性传播的筝乐,即从乐曲的曲名上对乐曲创作所选的音乐素材的来源地区和民族有明确的了解,进而通过查阅资料总体把握其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如《瑶族舞曲》《彝族舞曲》《侗族舞曲》《春到拉萨》等。隐性传播的乐曲,即通过曲名无法准确地说出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样的音乐风格,属于哪个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如《幻想曲》《阿拉木古丽巴拉》《雪山春晓》《溟山》等。上述列举的古筝乐曲,通过对乐曲曲名的判断和乐曲信息的查阅可知,涉及瑶族、彝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几个少数民族的乐曲。

(三)筝乐作品的学习

在实际的演奏和教学中,对于少数民族的古筝音乐作品,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其旋律的变化和处理各不相同。学生对少数民族乐曲抱有一种好奇与期待,但是在真正接触并学习乐曲时,会有不同的学习反馈。例如,有的学生在弹乐曲《幻想曲》《溟山》等乐曲时,用“奇怪”一词来描述他对乐曲旋律的弹奏感受。由于对演奏乐曲所属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他们从最初的新奇、喜欢逐渐转变为厌恶。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教学中,教师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回答与解决,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树立正确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观

(一)打破“常规”认识

例如,通过乐曲《泼水》的曲名很容易想到“泼水节”,它是傣族的盛大节日,类似于春节。我们如果不认真地查阅文献资料,在固化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就会认为泼水节就是傣族的节日,这首乐曲就是表现傣族文化的乐曲。又如,人们对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的第一印象是新疆风格的乐曲,认为其是维吾尔族风格的乐曲。这就是我们固化思维产生的即时性判断和分析。我们应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知识范围,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更深入的音乐文化信息。

(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我们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和理解能力,而对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如何进行欣赏和理解,则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我们只有对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抱有平等、虚心学习、理解、包容的态度,才能真正打开学习少数民族艺术的大门,进而通过接触、学习音乐文化,了解音乐背后承载的更多的人文历史知识。1988 年,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想。之后,张欢教授出版《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提出“树立一种多元文化价值观,通过借鉴学习,建立一种有我而不排他、符合我们审美需求的理念”。包·达尔汗教授提出了“互赏互认”的程序建构,指出“共同体的构建势必经历每一个文化个体从相互接纳、互相欣赏到互相认同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引导和教授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平等、包容的心态,如此才能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态度来学习少数民族音乐作品。

(三)培养“欣赏”的能力

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受到民族的历史、文学、信仰和所处的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其所属民族音乐天生具有很好的乐感,而对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则需要通过培养才能形成欣赏能力。欣赏不是简单的“好听”,对一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欣赏是建立在对其历史、音乐文化、信仰、生活等各方面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在学习少数民族古筝作品前,学生需要对涉及乐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除了对乐曲本身知识的掌握,学生可以通过多听与本民族风格类似的音乐,提高对乐曲旋律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三、少数民族古筝作品教学

(一)少数民族乐曲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前期潜移默化的民族文化观念的正确引导后,笔者会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自己感兴趣的民族音乐作品。在乐曲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乐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乐曲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学生基本功掌握的水平和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最后确定这一学期要学习的古筝乐曲。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

根据本学期所选乐曲所属的少数民族,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网站,如中国知网、中国古筝网等权威网站,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料的收集和学习。资料的收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所选乐曲的资料收集。学生要对乐曲中所采用的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进行学习,如古筝作品《伊犁河畔》采用了维吾尔族音乐中的赛乃姆元素进行创作。学生在收集资料时,要对赛乃姆有全面的了解,对其定义、分类、结构和音乐特点等进行详细整理。二是所选乐曲民族的了解。内容的收集应尽可能全面,如民族产生的历史、文化、饮食、生活环境等。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个简单的知识收集的范围。音乐文化的产生离不开滋养它的土壤和生活环境,我们只有对其民族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在接触和学习乐曲时才能更加顺畅。

(三)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

通过前期资料的整理和学习,我们对一个民族的了解实现了由浅入深的知识储存的变化。本文以乐曲《伊犁河畔》为例,进行乐曲教学分析。

1.乐曲简介

古筝曲《伊犁河畔》是由作曲家成公亮创作的一首富有新疆风格的古筝作品,其创作时间是20世纪80 年代初,可以说是古筝作品中最早尝试运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作品。乐曲采用了维吾尔族的音乐元素赛乃姆进行创作,全曲在D调基础上进行旋律的构建与音色的安排和处理(见表1)。

表1

2.音乐元素分析

赛乃姆是在民间音乐和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于赛乃姆在新疆的多个地区流行,为了区分不同地区的赛乃姆便在其名称前加上所属地区的名字,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称呼,如伊犁赛乃姆、库车赛乃姆等。目前,新疆地区流行的赛乃姆有十多种。笔者将乐曲的音乐元素与戴虎在《〈伊犁赛乃姆〉艺术形态特点研究》中引用的以《伊犁赛乃姆》音乐为蓝本的乐谱进行对比研究(见表2)。

表2

根据上述两个表格,除了乐曲结束部分不同,整个乐曲的布局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笔者从乐曲结构上对其进行简单梳理:乐曲《赛乃姆》有引子作为曲子的引入,其实在《伊犁河畔》中也有引子部分出现,如图1 所示。

图1

两首乐曲的速度构建除了最后的尾声,同为由慢渐快的速度安排。《伊犁河畔》的慢板部分相当于《伊犁赛乃姆》的曲一、曲二,速度由舒缓逐渐加快;《伊犁河畔》的快板部分和《伊犁赛乃姆》中的曲三、曲四部分相似。由于两首作品的性质不同,《伊犁河畔》为纯器乐作品,乐曲在慢板中结束,整首作品在速度和旋律上起到了前后呼应;而乐曲《伊犁赛乃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形式,其结构和新疆其他地区赛乃姆的结束方式一致,在高潮中结束乐曲。

3.伴奏乐器

从图1 可以看出,《伊犁河畔》在进入乐曲旋律弹奏前,有2 小节的手鼓作为前奏。赛乃姆的乐器使用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将其分为击打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和吹奏乐曲。乐曲《伊犁赛乃姆》除使用赛乃姆的乐曲外,还有小提琴和手风琴。乐曲《伊犁河畔》中使用的手鼓是乐曲《伊犁赛乃姆》乐器种类打击乐中的一种。在赛乃姆所用的乐器中,手鼓对节奏把握和速度的控制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舞蹈部分,手鼓节奏为前半拍,歌舞部分在后半拍进,这充分显示了手鼓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下述谱例为《伊犁河畔》中慢板(如图2)和快板(如图3)部分的旋律截取,手鼓进行伴奏时,其进入均为乐曲的前半拍和重音部分。这表明了两首乐曲中手鼓演奏方式的相似性。

图2

图3

4.乐曲节奏型的运用

表3

从两首乐曲的节奏型对比(见表3)可以看出,《伊犁河畔》的慢板部分和《伊犁赛乃姆》的曲一、曲二相同的节奏型为“二八”和“前八后十六”;《伊犁河畔》的快板部分和《伊犁赛乃姆》的曲三、曲四、曲五一样,大量运用了“二八”的节奏型。由于文章《〈伊犁赛乃姆〉艺术形态特点研究》中并没有具体说明曲三、曲四、曲五演奏部分规模的大小,因此,笔者只能在节奏上进行简单的对比和分析。

通过从乐曲结构、节拍、节奏、伴奏乐曲和演奏速度方面对两首乐曲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伊犁河畔》的很多音乐元素和《伊犁赛乃姆》是相同的。由于两首作品侧重点不一样,作为纯器乐作品的《伊犁河畔》的节奏型运用更为丰富,伴奏乐器仅为手鼓,在乐曲结构和速度上是明显的器乐作品的特点;《伊犁赛乃姆》作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歌舞形式,又是《伊犁河畔》音乐元素吸取的母体版本,其在乐器使用上非常丰富,而其较为简单的节奏型更便于歌者、舞者和演奏者的掌握和相互配合。在众多的少数民族音乐古筝作品中,笔者仅选择采用新疆维吾尔族音乐元素的一首古筝音乐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这是因为每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博大精深,需要深入学习和挖掘的。

信息化时代,在多样化、碎片化的信息中,我们如何进行正确的信息分析非常关键。从最初的“中华民族一体化格局”的提出,到“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再到共同体文化的“互赏互认”。历经三十多年,费孝通先生、张欢教授和包·达尔汗教授等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的众多专家和学者们,他们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践行者,在提出了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同时,也提供了多种接触和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路。作为民族文化的享有者和传承者,我们在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时,要本着平等、包容、学习的心态去接触和了解我国55 个少数民族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希望可以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贡献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河畔伊犁古筝
伊犁放歌
绣出里下河畔最美“同心圆”
战“疫”白河畔 人大展担当
河畔的早晨
伊犁将军长庚
打伞的人
第一次弹古筝
八里河畔,面食飘香
我爱古筝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