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治理双向赋能高校教学

2022-06-23侯君李千目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赋能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

侯君 李千目

摘 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数字化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同样也在推进着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升级。本文围绕信息与治理双向赋能高等教育信息化转型,阐述和分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填平“数字鸿沟”到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的发展沿革,研究了教育新基建的内涵和体系构成,剖析了教育信息化的范式迁移与创新驱动。教育信息化将成为助推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力引擎。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教育现代化;转型;信息;治理;赋能

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加速孕育形成,教育信息化也随之驶入“快车道”。2022年2月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中指出,教育系统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有基础、有能力、有优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由起步应用阶段进入融合创新阶段。

教育信息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教育信息化“四梁八柱”的全面搭建,能从根本上改善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推进并深刻影响教育现代化。这种影响,一方面将有利于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保障我国教育体系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将有利于拓展教育发展新空间、培育教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021年11月,懷进鹏部长在《学习时报》的撰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强调,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升级国家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探索教育大资源建设与应用。2022年2月,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总体战略,集中推动数字化建设各项任务,大力推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教育信息化俨然成为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沿革

要深入剖析教育信息化会对教育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影响,需要两个视角:历史视角和技术视角。

1.从历史视角来看这一轮中国教育信息化变革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道路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史。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明确了“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2018年4月,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随后,相继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能力。

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这就要求要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2021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开展终身数字教育”,并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教学变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为有序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谋篇布局。

进入2022年后,密集出台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文件: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实施社会服务数字化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智慧教育;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这既是我国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改革,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治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探索教师智能研修模式,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资源数字化建设和教师队伍数字化治理。

回望前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从顶层设计、政策部署,到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平台搭建、应用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呈现出基础深化不断加速、创新应用竞相涌现、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的良好局面。

2.从技术视角去剖析教育新基建的技术特征2FE5FAD9-B452-4F3B-8927-02A1C91AA44E

哲学家伊拉斯谟有句名言“一个钉子挤掉另一个钉子,习惯要由习惯来取代”。教育新基建的起点是突破原有视野,本质是支撑数据驱动,建立教育信息化立体提升的新认知。通过“数据+算法”,以教育的信息流带动教育的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所以,不能简单用今天的信息化逻辑,去思考明天的教育场景和应用,这会陷入另一个死循环。那么怎么有效分解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呢?

从教育部文件精神来看,是有一条清晰路径的:教育数字化解决“看得见”的问题,教育专网化解决“看得广”的问题,教育智能化解决“看得清”的问题。其内在逻辑是不断把人类对物理空间(Physical Space)的认知规律通过“数据+算力+算法”的模式嵌入网络空间(这个网络空间不是Network,而是Cyberspace)。这也正是2022年2月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春季开学典礼上所指出的,要深刻认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教育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机遇和挑战,在变革创新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切实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教育新基建的构架体系剖析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战略加速引擎。教育信息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深度融合的产物。怀进鹏部长强调,要牢牢把握“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工作要求和思路,一体化推进建设与应用。

教育新基建具有“六大方面、六大特征”的完整体系。

教育新基建从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六大方面着力。这六个方面,可以分为三类,“信息网络、平台体系、可信安全”属于信息基础设施,是支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数字资源、智慧校园”是搭建在网络、平台、安全的基础上,具有教育行业特色的教育基础设施;“创新应用”则从教学、评价、研训、管理四大场景布局,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教育新基建以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特征。上述这六个特征自底向上可以分为四层,“技术迭代”是基础的支撑,“软硬兼备、数据驱动”是推进的方法,“协同融合、平台聚力”是着力的手段,“价值赋能”是效果的展现。

因此,教育新基建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治理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的全要素、过程链、价值链的全面链接,打通传统教育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打造教育新动能,为教育发展开辟新空间。

三、教育信息化带来的范式迁移

教育信息化为什么可以壮大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服务新需求?

1.数据要素可以对传统的生产要素产生替代效应

通过数字化创新可以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性支撑。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据要素用更少的投入创造了更高的价值。例如,世界领先的商业战略咨询机构BCG(波士顿咨询)估计,在2010—2020年,由于数字支付的普及,中国减少了1.2万亿元线下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传统ATM机和营业场所)。同样,电子商务的普及减少了传统商业基础设施大规模投入,数字政府的一网通办、一码通行、“最多跑一次”等数据要素集聚,减少了人力和资源消耗。

2.数字化价值取决于体系化的应用场景而不是技术本身

我们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为什么很多场景、很多时候仍然陷在不停局部试点里(例如系统孤岛问题、数据确权问题、反复填表问题等)?因为过去我们解决问题的角度习惯于点状和局部的。如果只关注技术,只看到了某个问题,缺乏战略引领和业务规划,就无法形成全局体系。总是拿着旧地图,只能追随别人的旧路,不会寻到新大陆。

未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实验、强化学习等应用的大量普及,教育现代化将呈现更多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内涵式发展。

3.以人为本,开放协作

在过去,高校信息化追求的是信息化业务能力、性价比、便捷性等功能诉求;今天,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关注功能性诉求,更多出现关注内容、服务、参与度、数据与反馈、分享与交流等诉求。应对需求的快速变化,是教育信息化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如何面对服务对象权利的崛起,我们今天面对的教育服务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场景化、实时化、互动化、内容化。

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说,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去满足海量的、实时的、多場景的服务对象需求。教育部在教育新基建中提出的思路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平台融合发展,构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大平台:构建新型数据中心、促进教育数据应用、推动平台开放协同、升级网络学习空间。

4.迭代升级,数据驱动

昨天,我们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今天,新的矛盾是什么呢?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遇到的各种各样教育信息化问题,根源都可以归纳为这一个基本矛盾。今天我们面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背后最基本的一个矛盾就是高校全局优化的需求和碎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

只有全局的优化,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今天我们的供给还是碎片化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要通过教育新基建去解决的。所以,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高校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必然是:迭代升级、数据驱动、高频创新。

“迭代升级、数据驱动、高频创新”,才能全面释放数字化创新力。具体体现在教育某一细分领域,就是技术创新(包括数据挖掘和数据应用的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打破教育信息化格局的相对稳定性和静止性,使其不断在整体上发生较大改变或根本性改变,在一定时期内呈现不断变动的特征。从时间跨度来看,“迭代升级、数据驱动、高频创新”不是暂时的,而是将长期存在的。2FE5FAD9-B452-4F3B-8927-02A1C91AA44E

通常,人类社会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论只有两种,一种是理论推理,路径是“观察+抽象+数学”;另一种是实验验证,路径是“假设+实验+归纳”。今天,数字化造就了第三种方法论,即,基于数字孪生的“模拟择优”。因为在虚拟世界里面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和低成本地、精准地去优化模拟物理世界、现实世界,然后把这些决策再反馈到现实世界。这是我们所看到的数字创新力所带来的一场巨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和竞争力正是如此。

5.专业人才,职业队伍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是创新的原动力,信息化队伍建设的核心路径是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坚持信息化队伍的科研和信息化工作相结合,鼓励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在信息化规划、项目设计、实施方案编制、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组织开展场景化设计、业务化体验,主导设计和实施学校网络和信息化项目,持续优化人员结构,不断推进和强化专业化、职业化的信息化团队培养。

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向高校各业务工作全面融合渗透的特征,所以信息化队伍建设要树立大人才观。需要明确信息化职责定位,加强专家咨询队伍,开展合规性建设,坚持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做,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支持开展信息化服务创新和探索。所谓创新和探索,这里面所隐含的就是,面对变化要敢于决策和低成本试错。教育信息化强有力支撑了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提就是高校领导者能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当中找到确定性,他最重要的特质是敢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四个“前所未有”,阐明数字经济的影响之大和影响之深远,这就要求人人要懂信息化,人人要参与信息化建设。因此,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信息化素养、信息化能力就成为必要和必需。

站在“两个大局”加速演变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的交汇点,教育信息化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数字化创新体系和教育产业数字化创新模式,打造关键环节抗冲击能力体系,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切实扛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

四、双向赋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教育的目标就是育人,方法就是教育资源配置,即把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优化和信息技术的途径支撑,是信息技术与治理制度的双向赋能。教育信息化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高校教学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高校教学深层次改革,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环境建设,加强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与学的支持服务,健全数字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教学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推动建成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教学创新体系。

1.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升级

(1)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聚焦教学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深化教学数字化内涵式发展,以教学数字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学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探索数字技术重塑和赋能教学的新路径,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课程思政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实现教学数字化从技术支持走向理念融合,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新动力。

(2)推进数字化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以数字技术优化教学设计,加快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等的数字化变革,促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流程再造、教学方式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探索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互动式等教学新范式,全面落实数字化平台和工具在教学中常态化、长效化应用,推进高校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3)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及素养。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意识,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校院系联动的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及素养提升体系。创新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基本技能、拓展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智能+”时代高等学校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和运行模式,促进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2.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

(1)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加强高校、科研机构、社会产业等对数字教学技术、平台、课程与资源的供给和储备,完善数字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性、复合型的数字化创新人才。提高学生运用数字技术改进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鼓励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创业,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力、适应力与创造力。

(2)营造数字化学习氛围。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学习环境,探索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学習,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探究式、个性化学习。整合校内外及社会学习资源,提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效供给和使用效率,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便捷的学习支持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学习氛围。

(3)养成数字化学习行为规范。构建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不断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加强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深化网络诚信建设,倡导学生安全、合法与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与技术,形成良好的道德伦理意识和行为规范。加大学生信息和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学生信息和隐私保护能力。

3.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

(1)加快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丰富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供给,改造升级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的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切实把好政治关,坚持科学性,注重规范化。建立数字教学资源的定期更新和补充机制,促进数字科研资源向数字教学资源转化,切实提高数字教学资源的可用性和有效度。

(2)打造智能化教学资源应用平台。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研究数据采集和智能化分析功能,打造智能化的教学资源应用平台,为“教”“学”“测”“评”“管”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依托伴随式数据采集,建立长周期、跨场域、多维度的学生画像,构建覆盖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数字档案,实现学习过程的数字化、教学过程的精准化和管理过程的科学化。2FE5FAD9-B452-4F3B-8927-02A1C91AA44E

(3)推进数字教学资源与应用平台共建共享。鼓励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通过协同创新或集成创新的方式,共建共享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与应用平台,建立共建共享的调控机制、管理机制、规范机制和评价机制。进一步推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跨平台、跨终端应用与共享,为师生提供稳定可靠、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益、个性化、智能化的数字教学资源服务。

4.完善数字化教与学评价

(1)构建数字化教与学评价的体系与理念。建立全面综合评价、动态过程评价与数据循证评价结合的价值取向,强化教书育人,优化评价理念,构建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数字化教与学评价新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强教学质量内部保障机制和外部评价机制建设,形成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观。

(2)探索数字化教与学评价的路径与方法。探索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评价,引导教师利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评价方法,融合分析教学各环节,施行分类多维评价,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深化教学行为数据的过程性采集分析,引导教师不断改进评价方法,真实测评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等,为学生成长提供精准指导。

(3)重视数字化教与学评价的结果与应用。有效使用教与学评价结果,综合发挥价值引导、评定、诊断、调控与改进的作用,将数字化教学评价纳入教师综合考评,在工作量认定、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多方面予以体现。优化学生学业评价,建立学业预警和学业帮扶制度。注重数据采集、使用和公开规范,符合伦理道德,保护学生、教师的隐私和安全。

5.夯实数字化教学支撑环境

(1)创建优质高效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按照服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的要求,搭建高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空间,创新建设模式,扩大支撑规模,持续深化功能内涵,提升用户体验。充分发挥应用平台、数字化教学手段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进服务育人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变,实现数字化教学应用常态化。

(2)构建多网融合的教学新基建条件。构建高速率、大容量、高效率的学校教学骨干网络,推进以IPv6、WIFI6和5G等为基础的“多网融合”的校园基础网络教学环境建设。进一步整合全校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推进绿色、集约的教育系统数据中心建设和多云模式。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工作体系及综合防护体系,实行教学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通报制度,实现教学网络安全工作体系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3)推进科学规范的教学数据治理。学校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提升数据应用的深度和效度,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推动教育数据科学利用,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积极利用区块链、元宇宙新兴技术实现教学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拓展教学数据服务场景,推进数据、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的深度融合。

6.加强数字化教学支持服务

(1)建立健全数字化支持服务体系。加快专业化教学数字化支持队伍的建设,明确教学技术支持人员的岗位设置与职责,建立一支能为师生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设计、学习技术等支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学校要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建立全校层面、面向数字化教学全过程、集组织管理和保障为一体的协同服务体系。

(2)发挥数字化支持服务的作用。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基础条件,提供数字化教学的工具、技术、环境和教学支持服务,要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的引导、辅导、检测和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师生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要建立完善的服务评价与反馈制度,对教学支持服务进行及时的测评和反馈,保证支持服务的质量。

(3)深入推进数字化管理的改革。建设一系列服务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及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管理的数字化水平。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教学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力度、深度、广度和效度,实现个性化、精准化资源信息的智能推荐和服务,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以数字化提升学校教学治理水平,推动学校教学治理现代化。

五、推进信息化转型的保障机制

推进教育信息化转型,需要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协同推进、坚持特色引领。精准把握高校教学基本规律,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结合各高校基本情况,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改革新模式,推动教学水平持续稳定提升,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1.坚持育人为本,健全数字化教学运行机制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健全学校教学数字化转型运行管理机制,建立由教学、信息化、学工、人力资源、教师发展等相关工作的学校和部处院系领导等组成的数字化教学领导和管理组织,明确各自权责并形成在数字化教学规划、实施、管理等活动中的协同机制,推动教学深层次改革。建立数字化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高校提供研究、决策、评估等保障。

2.坚持教学创新,完善数字化教学保障机制

释放数字化创新活力,促进新一代数字技术与高校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推动高校教学理念重塑、结构重组和流程再造,探索未来虚实融合的教育发展新样态,全面赋能高校教育教学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高校要继续加大数字化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对数字化教学专项经费与其他相关经费的协调管理,提升数字化教学经费投入与绩效管理水平。发挥各类教育教学学术组织的作用,建立高校数字化教学转型的联动与协同机制,促进虚拟教研组织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线开放课程学分互认、协同教学等,探索高校间联合培养人才的新路径。

3.坚持协同推进,加强数字化教学激励机制

加强数字赋能,以推动高校教学深层次改革为抓手,建设数字化环境与资源,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完善数字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数据驱动和数字化教学支持服務,推动高校教学数字化各方面协同发展。促进数字化教学政策与其他政策联动,将数字化教学成效作为人才培养、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教师队伍、基层教学组织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出台政策,将数字化教学的常态化应用作为教师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奖、职称晋升等方面的重要内容。通过数字化引领教育理念变革、思想变革、方法变革、实践变革,用数字化思维重构教育生态,服务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2FE5FAD9-B452-4F3B-8927-02A1C91AA44E

站在全面教育信息化的新起点上,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思想破冰”破除路径依赖,以担当、实干、落实,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驱动力,加快构建高校信息化新发展体系,助推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高等教育整体信息化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 侯君,李千目. 黄炎培爱国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2] Hou Jun, Li Qianmu. Huang 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Constructing a New Pattern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M]. New York: American Academic Press. 2021

[3] Hou Jun, Li Qianmu, Liu Yaozong, et al. An Enhanced Cascading Model for E-Commerce Consumer Credit Default Predic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d End User Computing[OL]. 2021, Volume 33, Issue 6. DOI: 10.4018/JOEUC.20211101.oa13.

[4] Hou Jun, Li Qianmu, Cui Shicheng, et al. Low-cohesion differential privacy protection for industrial Internet[J].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2020, 76(11): 8450-8472.

[5] Hou Jun, Song Yutao, Li Qianmu, et al. Behavior Prediction and Its Design for Safe Departure Intervals Based on Huang Yan-Pei Thought[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in Digital Economy, 2020: 695-710.

[6] Hou Jun. Analysis of Patriotism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s New Period[J].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Toxicology,2019,124: 261-262.

[本项目受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院校思政類选择性必修课建设研究”资助]

[责任编辑:余大品]

侯 君,南京理工大学紫金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李千目,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处处长,计算机学院教授。2FE5FAD9-B452-4F3B-8927-02A1C91AA44E

猜你喜欢

赋能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
以人才“赋能”为核心 驱动一汽-大众高质量发展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