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叙事与图像建构

2022-06-23陈青青

中国美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性现实主义新时代

陈青青

[摘要] 新时代以来,“以图证史”和“为中国造型”成为文艺界创新实践的宗旨。在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重振和发扬现实主义美术又成为创作实践的重中之重。纵观近些年来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中的优秀作品,美术家们不仅锐意寻求新路径以使主题性创作焕发生机,而且注重以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合理化的场景设置和准确全面的叙事方式彰显艺术性、历史性和精神性。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家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组织、评审、机制及生成过程,探讨在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越来越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今天,如何理解和把握“为中国造型”的主题性创作,如何平衡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借助美术作品来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全面构建新时代的精神图谱。

[关键词] 新时代 主题性美术 历史性 现实主义

每个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都会呼唤出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近些年来,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几项国家级重大美术创作工程的组织和推出,全国各地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院校、画院等积极响应,美术界涌现出一大批主题性美术优秀作品。尤其是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历史节点,国家组织了一系列重大创作工程,其中包括2012年“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2018年“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创作工程”、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2021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在这些创作工程的指引下,美术家们纷纷以生动的艺术作品记录和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创作工程指引下完成的美术创作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画和其他国家、地区的美术作品。其依托于国家力量,有着一套完整有序、自上而下的美术生产体制,规模之大以及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之多和选拔、评审等流程之复杂,几乎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的美术创作活动。当然,当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也面临着很多质疑,存在着一些困境:当我们试图构建宏大叙事时,是否过于追求场面之宏大、场景之复杂、风格样式之多元,以致失去了最为基础的现实主义创作逻辑?在图像信息化时代,如何通过主题性美术作品增加公众对历史的感知?主题性美术应该有怎样的美学认知和审美结构?主题性美术作品在当今社会究竟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本文试图从人物形象刻画、画面情节性、场景的营造和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切入,分析上述问题。

一、宏大叙事与细节叙事的融合

对当代艺术家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选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我们拉开了一定时间距离的历史性题材,一类是我们在当前时代亲身经历的现实性题材,然而无论哪一种题材,要想将其合理布置、安排在画面中,在文本叙事的层面之上表现出更高的真实性,进而使得观者能够真切地进入和感知历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给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综合来看近几年的优秀主题性美术作品,会发现它们在宏大叙事与细节叙事上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合理性、艺术性与独特性。这不仅考验艺术家组织、协调画面的基本功,还考验着艺术家的日常积累和应变能力。因此,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主题性美术作品,总体上需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艺术家需要深入历史现场,进行大量研究工作、采风活动,广泛搜集资料,进行文献研究。主题性美术创作一般在公共场所陈列和展示,其作品最终都是面向全社会各个领域和群体的,因而大到画面中的地形、建筑、山川、河流,小到人物的发式、服饰、用具等都需要符合历史史实,要有据可循。从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艺术家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在历史材料与文献图像中反复打磨、考据,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才经得住推敲,也更能引发观者对历史的回望与深思。例如,孙景波在创作《贞观盛会》期间,不仅深入实地考察历史建筑原型,与专家多番探讨唐式建筑结构特点和大型朝会活动典仪的合理性,收集古代西域各国人物造型和服饰资料,还做了大量文字、图片记录和案头笔记工作,为的便是完整再现宏大的历史场景,展示盛唐气象。再如,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的学员李卓为创作《抗震壮歌》而深入基层连队,同广大官兵一同吃住、劳动、操练,把真实的部队生活场景与情感体会带入了画面,使得作品鲜活生动、真挚感人。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點,即需要在既有史诗的叙述框架基础上进行合理且自由的艺术表达。从事主题性美术创作既需要超高的艺术素养,又需要具备协调大幅画面和复杂构图的能力。我们看到,在当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随着画面尺幅的增大,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用一种大场景的叙述方式进行艺术表达,对题材的理解和诠释、对主题性绘画观念的延展以及对集体意志的政治表达都已经进入历史性与艺术本体有机互融的阶段,这也代表着新时代的美术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诸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的太行题材作品,都以宏大史诗般的叙述以及精微准确的细节性描写表现主题,其中苗再新的《百团大战》在创作构思上另辟蹊径,借鉴电影蒙太奇的叙事手法,以前线指挥、摧毁敌军碉堡、缴获敌军装备以及八路军战士冲锋陷阵等场景构成了整个战役的恢宏概貌。[1]凝重、肃穆、深沉的灰色调赋予了画面崇高感与精神力度,同时,画面形式结构在宏大的构图中具有对具体情节的深入处理,电影片段式的瞬间性场景定格更是摆脱了单视角的表达模式,构建出表现太行山抗战英雄群像的史诗级大型主题性美术作品,最大限度地彰显出百团大战中真实生动的历史时刻和英勇自强的民族精神。

二、视角转换中的场景构建

“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嘱托。如何以创作史诗的雄心和能力指导现实题材美术创作,这成为我们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需要重视的课题。荷兰历史哲学家安克史密特认为,历史事件或现象所呈现出的样貌如何往往是历史阐释的结果。[2]对尺幅巨大的主题性美术绘画作品来说,画面场景的构建、内容的编排设置以及人物的分布等是历史阐释过程中最常见、最艰难的问题,关涉艺术家要如何把握历史记录与艺术再现的关系。在几次重大主题创作工程的草图观摩与评审会上,经常存在的情况即是历史专家或党史专家就画面场景是否合理而与艺术家之间发生争论。当然,主题性美术创作并非历史事件的存档文献,必然带有艺术家个体的艺术想象,正如殷双喜所说:“最终这些作品是艺术而非历史,它是艺术地表现历史而非客观地记录和再现历史,艺术中的历史不等于现实中的历史记录与研究。”[3]因此,创作重大题材美术作品时,应当在符合历史情境的大框架下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的包容性、开放性及表现力,画面场景的设置、营造理应成为谱写艺术史诗、传递历史温度的精神空间。663D9458-6A12-45E0-95D4-80495BACBD4A

在当下表达历史题材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以“今人”之视角重建历史之真实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大众的接受水平都在发生变化,主题性美术创作需要不断开拓新的认识角度、叙事立场和呈现方式,一方面对具有社会共识性的道德准则与历史判断加以宣扬,另一方面需代表一个人群乃至阶层,在公共性的价值评判中实现艺术表现的意义。[4]因此,从创作实践的角度出发,美术家不仅要根据历史情节、人物等巧妙设计出合理且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图景和情境,还要在发挥个体想象和个体经验的基础上传达出“今人”所感。例如,詹建俊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是极具代表性的历史题材作品。他认为,在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若要为表现“某一特定题材”而运用“特殊艺术手法”,需要创作者格外注重当下的创作感受,保留最初的创作冲动。[5]他在这幅画中将人物与太行山融合,进行形象化表现,为着重突出历史瞬间定格下来那一刻的史诗性而舍弃了对情节的真实再现。画面中,金字塔式的构图、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与太行山体合而为一,人物身躯与姿态的安排也与山峰的坚毅巍然相统一,刚如磐石,坚不可摧。再如,王颖生的作品《中国京剧——徽班进京》入选了2016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幅画在场景建构方面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他没有具体描述某一次事件或某个具体的情节,而是充分发挥艺术语言的独特性,采用平铺的方式淡化时空表现,将人物形象或与主题相关的物象进行了符号化处理,凸显了这些形象的指代作用,[6]使得画面充满诗意,观者仿佛置身其中。

当然,创作过程中需要艺术家实现视角的转换,完成历史的“漫游”,即从观察者转换为参与者、在场者,将自身的情感、思想融于画面,与所表达的主题共景、共情。这种场景构建的表达方式不仅见于宏大历史性叙事作品中,也常见于表现平凡英雄、人民生活的主题创作之中。例如,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的天津美术学院陈治、武欣在中国画《春的消息》表现的主题是“小康”和“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画面描述了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温馨场景。与直接描述不同,他们选择用电视画面将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这一重大事件呈现出来,通过人物视线的聚焦使事件发生的情景得到再现。[7]画家还刻画了诸如北方家里火炕上的小炕桌、煤炉子、铝饭盒、暖水瓶、饽饽篮子、针线笸箩、绣花枕套被套、团花床单等时代色彩浓厚的生活物件,让观众仿佛置身于20世纪80年代的平凡家庭中。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优秀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除了要反映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关注中国发展历程中的历史性事件,也要从微观角度关注民生,关注人民生活中的温情与悲欢。也就是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既需要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又需要从微观处着眼,捕捉生活中的局部与细节。当这些或宏伟肃穆、或平凡温情的事件和人物都借助画面中的场景和情境呈现出来,就从整体上实现了历史文化的视觉化“截图”。

三、新时代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代表着国家的主流视觉形象,既要合理、准确地表现国家意识与民族意志,又要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需求。这些作品大都会进入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序列,继而进行长期陈设或在一些重要的庆典中展出,所以必定要符合历史史实与国家叙事特征。同时,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图像语言的叙述模式正是赋予历史、现实以清晰、可观、可感、有意义的存在形式,而这也是艺术家代表他们所处的时代对历史事件的观照与研判。当下的文艺创作不仅代表着这个时代对历史的解读、感悟与回望,更是对现实社会中个体价值和群体精神的多样展现。从真正输出一批能够鼓舞人、具备精神力量的美术作品这一角度来考虑,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应当成为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主要路径。

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具有特殊的造型规律和方法途径,并非局限于形体造型的写实,观念意态及内在精神的写实同样被囊括在创作方式之内,这就需要艺术家一方面具备精湛的造型功力,另一方面要具备从生活感受上升到造型立意的能力。毫无疑问,新时代美术创作的热潮需要加强对现实主义题材及创作方法的重视,将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现在人民群众的面前,同时让具有时代新貌的“中国造型”走向世界艺术平台。纵观近年来一些重大主题性美术工程的参评作品,可以看到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下的关注度和重要性:中央和國家有关部门、美术家、美术史家及党史专家等在评审过程中,屡次因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或人物写实性塑造等相关问题提出评议意见。例如,某位评审专家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增补选题第一轮草图”评审会上对某幅作品提出下述意见[8]:“构思构图均比较好,可以继续深化。但窗外近景建筑可选用陆家嘴更有代表性的楼座,增加写实性,整体色彩可以更高调,增加现代感。”另有其他评议意见:“构图比较完整,人物造型的手法不够准确、新颖,缺乏与春节场景的民俗气息相呼应,应努力通过人物造型体现春节的氛围。”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屡屡被当作重要举措,在关键创作节点用于解决关键问题。例如,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的创作过程中,无论上级领导、评审专家还是艺术家,都在反复强调人物造型写实性的打磨这一问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屹立在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的雕塑为《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组,分别对应“四个伟大”主题,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四所院校联手创作。作为如此大型的室外群体性雕塑作品,如何增加作品的协调性、如何在不破坏各院校创作风格的同时使之具有统一性,成为这一创作工程的难题。在数百次评审会议中,有关人物造型及历史氛围营造的问题反复被提出。2019年4月12日,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二一工程”雕塑送审稿《攻坚》创作反馈会,其中上述四组雕塑的人物形象问题就被作为重点进行讨论。最终综合各位专家意见,归纳为下述四点建议:1.人物身高问题。人物的头长与身材比例目前不统一,要加强协调性,这事关四组雕塑的统一。2.人物身份问题。人物有出处、有原型,因此需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协助,将人物原型、构图分布等问题研究清楚,查缺补漏,同时列出造型依据的素材清单。3.人物造型体块问题。创作时要注意人物形象差异。4.人物神情问题。雕塑群的整体趋势要形成凝心聚力的气魄,力量感要增强。目前细节塑造不到位,人物的朝向、目光、神态等尚未形成合力。综合这四点建议之后,创作组和艺术家进行了全面调整和深入塑造。从已完成的四组雕塑作品来看,人物形象巍峨挺拔,气势如虹,塑造方式朴实、具象,既延续和发扬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又极具时代色彩,焕发出了新时代的生命力。663D9458-6A12-45E0-95D4-80495BACBD4A

现实主义美术经过了几十年的沉淀与发展,融合了多元开放的表现样式,视觉形象、精神内涵及价值意义都已在不断变革迭代的过程中趋于成熟。然而需要我们意识到的是,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力作,但依然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创作群体对现实主义创作关注度低、造型能力缺乏、表现形式匮乏、人才储备断层、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等。基于这一现状,全社会及美术界应联合向前,不断在取长补短中自我完善,真正通过具体创作来呈现出新时代现实主义美术的特有形态,铸就文艺高峰,彰显文化自信。

就当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而言,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新发展、新变化,不断补充、完善、细化所表达的内容并加强作品的现实性,是构建中国形象的重中之重。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近现代历史主流叙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政治文化和社會意识形态构建方面具有重大意义,[9]需要发挥出特殊的社会功用和文化作用,为公众构建一个积极正向而又可亲、可感的历史世界。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让改革开放以来引入的各种现代语言和表现手法转换或归流到一种符合社会主流视觉表达要求的相对稳定的模式中。[10]在如今视觉图像和文化资源日趋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加强对主题性美术创作语言的探索和研究本身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参与构建国家形象的美术创作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历史观,是新时代艺术价值和创作水平的风向标。只有以饱满的真情投入历史和现实情境,从细节处着眼深挖和总结主题性美术创作方法,不拘旧法,求真求新,才能更好地为盛世修史,实现当代文艺创作的精神性超越。

注释

[1]参见许向群《担时代使命 铸不朽军魂》。

[2][荷]F.R.安克史密特.叙述逻辑:历史学家语言的语义分析[M].荷兰:尼基霍夫出版社.1983:88-89.

[3]殷双喜.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关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J].中国美术馆,2010(8):81.

[4]于洋.新中国主题性人物画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179.

[5]詹建俊.走弯路有感[M]//詹建俊谈油画.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119.

[6]尚辉.从史到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宏大叙事与史诗转换[J].美术,2017(10):21.

[7]参见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文献(内部资料)《春的消息创作手记》(陈治、武欣)。

[8]参见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文献(内部资料)——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增补选题第一轮草图评议意见。

[9]张坚.视觉的历史写实的意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几点思考[J].美术观察,2010(5):99.

[10]同注[9],100页。663D9458-6A12-45E0-95D4-80495BACBD4A

猜你喜欢

历史性现实主义新时代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