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伍千里的三支烟说起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中的托物意象

2022-06-21李佳

东方剑·消防救援 2022年5期
关键词:水门徐克长津湖

李佳/文

电影《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以下简称:水门桥),让人想起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前一部是第一乐章,后一部是第三乐章,前一部雄浑激越,后一部悲壮深沉。它们在“时间线”上有先后性,后者是对前者的完成乃至升华。

2020 年至今,先后有五部高水准的抗美援朝电影在院线公映,《水门桥》公映在创百亿票房的《长津湖》之后,丝毫没有“露怯”,还大有“平分秋色”之势。我看《长津湖》,全程热血沸腾,而未曾流泪;看《水门桥》,禁不住一次次地哭了。虽说是“原班人马”演绎同一场战役的故事,但两部影片是截然不同的:《长津湖》是以人写战,《水门桥》是以战写人。

执导《水门桥》的,是香港“怪才导演”徐克。在香港风行“娱乐至死”的年代,他是少有能在武侠片中拍出家国情怀的人,是能把爱恨情仇表现得荡气回肠的人,是曾给了东方不败、青蛇、聂小倩、金香玉……新的生命内涵的人。在演绎长津湖战役这段震撼的爱国历史时,徐克又给了每一位小人物丰满的形象、动人的故事和别致的灵魂,以细腻的“笔触”完成了一场与英雄间的生命对话。正因为这场“对话”,“七连”终于化为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和一个永不磨灭的番号。

在《水门桥》中,徐克除了用其擅长的个性化空间造型,独具意境的影像呈现和极富冲击力的画面搭建之外,对于人物的个性和情感进行了温情刻画、细腻描摹。这些瞬间,不动声色地出现在影片里,轻得仿佛春天的落叶或暖冬消融的雪,毫不刻意张扬,不在乎人们是否能发现,而一旦看见,就猝不及防地触了心,久久也忘不掉了。

最令人难忘的,是伍千里的“三支烟”。在苦寒的朝鲜、酷烈的战场上,吸烟也许是战士们为数不多的放松方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而这“三支烟”,格外丰富,富于层次感。

第一支烟,是一场战斗结束后,队伍短暂会合,伍千里遇见老友——炮营杨营长,互致问候时,他点燃了一支烟。这支烟短暂,只来得及吸完一半,二人便分别了,之后美军轮番轰炸、辎重被毁,他们又投入了新一轮战斗。这支烟豪迈,两位好友的寥寥几语,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信心,烟蒂里的星星之火,燃起的是保家卫国的豪情和火热的希望,也是生死相依,英雄间的无声诺言。

第二支烟,无人共伍千里同吸,却又有许多人和他“在一起”。战斗后,连部统计伤亡情况,牺牲战士的名牌在伍千里手中堆成厚厚一叠。会后,他独自坐在山石旁,将身边积雪拢成堆,点燃一支烟,插在了雪丘上。大战当前,男儿有泪不轻弹,悲伤只能化作一场祭奠、一缕青烟,至简而至大。空镜头在此处停留数秒,直到寒风吹散了烟,又吹散了雪。青山处处埋忠骨,那一刻,烈士的英灵和伍千里的思念,俱飞扬在这天地间了。

第三支烟,不是伍千里的。七连受命增援三营、炸毁水门桥,当伍千里带队赶到时,七营已经展开了一轮攻势,成功炸毁桥面,伤亡惨重。营长谈子为是从七连出来的,人称“打不死的英雄”。此时的老谈,疲惫地靠在山洞口,苦苦思索着第二次进攻策略,见到伍千里众人后,他沉稳、坚定地说完了想法,便一头栽倒,再也没有醒来。原来,谁也不知道:第一次炸桥时,一块飞石已经击穿了他的腹部……伍千里从老谈手中抽出吸了一半的烟,动作凝重、庄严,仿佛接过一支神圣的“接力棒”。战场上,当最亲密的战友在面前倒下,悲痛和敬意该如何表达?这支烟,宣示了二人“战士”的身份,接过它,所有人都明白,是接过了未竟的使命。此时无声胜有声。

电影是影像的艺术,故事和思想只能通过画面来表达。故而,有的时候,托物寄情比直白抒情来得更深刻、更具感染力。在长津湖的战场上,每一天都是冰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这些铮铮男儿们有太多情感无法表达、太多话语未及说出、太多心愿未能实现。战斗的快节奏,也决定了无人能填补这些空缺和遗憾。于是乎,徐克将“物”上的细节和意象发挥到极致。不知不觉间,我们为许多这样幽微的瞬间所感动。

第三次炸桥,七连战士已所剩无几,但桥还在、任务还在,大家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指导员梅生,双目受伤,几乎全盲了,却驾驶起了行军车。不久,他就点燃这辆车,冲向敌人、冲向水门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梅生将女儿的照片含进嘴里,最后时刻,他脑海中是妻子送行的画面。——妻子说:“活着回来。”

伍千里布置作战任务,他自己去炸桥,让伍万里干扰敌人。临行前,他将从不离身的哨子挂在弟弟胸前,抚摸着弟弟的脸庞,眼中有万语千言。兄弟情、战友情、家国情,此时不复言兮,这一眼万年。

七连完成了第三次炸桥任务,打得仅剩伍万里一人。敌人来了,他们用悬殊的国力对比,覆盖了战士们的牺牲。而当师长史密斯傲慢地望向空旷的战场时,却看见一抹鲜红在高高飘扬。看过《长津湖》的人不会陌生,那是出征时,女战士围在伍万里颈上的围巾。此时,它成为志愿军战士不屈的意志和敌人心底的恐慌。

还有一类“物”,在《水门桥》中被着重刻画,便是联合国军优良的军事装备,包括坦克、机车、各种型号的大炮、机枪、燃烧弹,天上的飞机,海里的轮船,无时不在的核武器威胁……而与之同在的,是麦克阿瑟的傲慢,是这位联军统帅对前线将士生命的漠视,是水门桥阵地指挥官的刚愎自用和玩世不恭。在联军阵营里,强大与冷漠,几乎同时存在,触目惊心。是以,越强大越可笑!

战争,从来都是“人之战”,不是谁的装备强谁就能取胜,制胜的关键在于人心。在两类“物”的背后,是爱与冷漠的鲜明对比,是人性与战心的终极较量。中国人民志愿军何以取胜?答案已不言自明。

电影接近尾声处,又升华了它的回答:黎明,太阳升起,那红日绚烂,似能穿透长津湖的坚冰。面向红日,三营和七连仅剩的战士们肃然列队,庄严敬礼。以战止战,保家卫国,就是这群铮铮男儿们的底气所在。徐克真的很浪漫,哪怕在一场战争电影中,当英雄已注定了牺牲的结局,他依然用一轮红日勾勒出家的方向,壮阔地写下了他们为之拼搏和牺牲的理由。

猜你喜欢

水门徐克长津湖
英雄群像、历史真实与“出圈”营销——多方位解析《长津湖之水门桥》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长津湖归来
冰雪长津湖 初醒冬与狮——《长津湖》推介
过水门
飞机“过水门”仪式
徐克眼中的狄仁杰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